[摘 要]中國現階段城市化快速發展,功能強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質量的提高相對緩慢。結合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融合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所展現的技術成果,綜合分析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新途徑,謀求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復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建立良好的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 城市發展 可持續發展建設
一、中國城市發展現狀及趨勢
1.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主要模式
強調中小城市優先發展,不應在城市化過程中優先發展大城市,而是應該優先發展中小城市。既使是大城市的發展,也要突破傳統發展理念,要考慮信息化,現代網絡和軌道交通的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大城市應該是組合式、集群式的大城市。
城市的主體不應該是物質,而應該是人。尋求城市困境的解決之道,并追求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雙重動力正推動著中國的城市轉型。
一是當前全球氣候等方面產生的一系列嚴重問題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成為共識;二是在城市化過程中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更好地解決城市與環境資源的協調問題成為重要的戰略標準。
2.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1)生態環境建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城市作為人口生活聚集活動密集的基本單元,城市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態環境建設對城市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環境負載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2)當前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形成的影響。資源型為主的城市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資源型城市尤其是礦產資源開采業造成的生態破壞十分嚴重。其次,礦產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其開采的暫時性,城市難保不會因為生態的惡化而出現衰退。
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供水量是不斷增長的。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最嚴重后果是大量超采地下水。城市化在增加用水量的同時還相應增加了廢水排放。
影響城市大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工業排放的廢氣。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機動車廢氣污染增長迅猛。城市發展的噪聲,也已成為城市環境中繼水、大氣和固體廢物污染后的第四污染。
3.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趨勢
(1)中國城市發展的總體趨勢及模式。城市發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包容性增長成為發展的核心理念。節能減排進一步增強,綠色低碳成為引領中國城市“十二五”發展的全新模式。“生態城市強調社會、經濟、自然的和諧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的理想模式。”
(2)生態環境建設在城市發展中占的比重及趨勢。以往我國城市建設走的是西方工業化社會“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先前工業城市發展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地位也日漸突出。
二、西安園藝博覽會建筑綠化藝術
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創意理念主題分析
(1)天人長安.創意自然。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是“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天”即是自然,“人”即是城市。“天人長安”包含了文化歷史元素、自然元素、創意元素,意味著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意自然”就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
(2)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治水。西安市建成了一批生態基礎設施項目:將秦嶺水系引至曲江遺址公園等,形成連續串聯運行模式。
增綠。西安以社區綠化等建設為重點,基本形成了“點上綠化成景、線上綠化成蔭、面上綠化成林、環上綠化成帶,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
節能減排。西安還是全國最早實施“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城市之一。
2.西安世園會建筑與綠化分析
(1)建筑之美融于自然。廣運門、創意館和自然館,體現了建筑與景觀的合一。地勢環境為主體,建筑依勢而建,這樣的建筑群體,形成一副自然風景中有建筑,建筑融于風景的美景。依勢而建,建筑與自然相契合更能夠體現建筑的自在之美與自為之美。
(2)綠化體現自然和諧。綠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城市園林綠化要以提高生態功能為目標。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與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
三、謀求城市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
1.城市發展速度與質量并重
(1)城市生態綠化如何保障并得以實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強化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節約、清潔、可持續發展,加快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強制性環境保護與自覺性環境保護并重,確保節能減排目標實現,推進和諧社會與生態城市建設。
(2)西安世園會綠化成就借鑒。在城市建設用地“寸土寸金”的今天,西安世園會的立體綠化給了我們很大的借鑒。城市綠化距市民越近,價值就越大。陽臺、屋頂綠化就是百姓身邊的綠化,所以價值最大。在城市,地面綠化趨于飽和。在建筑無可避免地要擠占更多地面空間的時代,“地面”已經隨高樓大廈升到了空中。要保持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讓綠化與城市高度同比例提升。
2.城市可持續發展
(1)科技制度做支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良好的科學技術需要強有力的社會制度做保障。首先,一些環境資源產權不存在或不完全,影響人們對其投資、保護、管理的積極性,引起廣泛的短期行為;其次,一些環境資源沒有形成市場或市場競爭不足,沒有形成價格,過度利用。
(2)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化道路
自然資源縮減、環境壓力增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和諧發展,要做到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在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大對新能源、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實現對碳排放增長的有效控制。同時通過采取適當的財政、稅收、產業政策,鼓勵先進節能技術推廣,提高能源效率。
參考文獻:
[1]曾輝,陳雪.城市化地區植被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環境生態學報,2010(11)
[2]李瑾,安樹青等.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6)
[3]韋薇,張銀龍,趙兵.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擴張對景觀格局分異特征的影響[J]. 環境生態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