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世紀中后期,阿拉善草原生態環境出現嚴重惡化現象,影響當地畜牧業的正常發展。為了改善草原生態面貌,從本世紀開始以來當地各級政府實施了恢復和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生態的改善又出現了新的生態問題。本文鎮對草原生態問題及草原利用話題進行了民意調查分析,如何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生態問題 生態措施 民意調查 草原利用 畜牧業經濟 持續發展
該文章內容是根據我們實施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中系列研究的相關科研課題(在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立項)及遠程開放教育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選擇和開展的民意調查活動。調查的內容包括生態惡化的原因、改善生態環境的政府措施、新的環境問題、如何保證草原生態正常發展、如何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以及如何保證畜牧業的正常持續發展等問題。
一、草場資源現狀
1.自然概況
阿拉善盟位于我國西北內陸東端、內蒙古西南端,區域輪廓西北——東南延伸。地跨西北——東南最長距離達900公里,南北最寬距離達490公里。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的國界線長達(733.84)734千米。國內與其他的省區、盟市的接壤線長達2380千米。全盟總國土面積269885平方千米,占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的22%,是在內蒙古各盟市中占地面積最大。
阿拉善盟境內的地形比較復雜,類型也有多樣性。除了大面積的沙漠和一些山地以外還有廣袤的戈壁、灘地、丘陵,以及盆地等地貌類型,它們也成了阿拉善地形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草原、草場的分布區,是主要的畜牧業經濟資源。其中戈壁地貌的分布最廣泛,占地面積最大,全盟戈壁面積達94010.23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總面積的37.99%;其次,是阿拉善盟的沙漠地貌,其面積為90000余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總面積的29.07﹪;再次是,湖盆和灘地面積合為48161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總面積的19.46%;山地丘陵面積最小,為32062.81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總面積的12.95%。阿拉善的自然按地理環境決定了當地的畜牧業經濟特征,除了沙漠和部分戈壁,其他地形區域屬于草場資源分布區。
2.人文因素
阿拉善盟是內陸干旱地區,具有典型的荒漠草原的地帶性特征。近幾十年來草原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如,2000年以前的40 年~50年,由于牧區人口的增長,出現超載放牧、過度放牧以及各種掠奪、破壞性經營,使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嚴重影響當地畜牧業經濟的正常可持續發展。為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面貌,阿拉善盟各級政府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使草原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隨著草原植被覆蓋情況的改善,新的生態問題又在出現。如,鼠害、病蟲害和毒草蔓延等新的生態問題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
阿拉善的草原,其本身有荒漠化、戈壁草原的特征,然而其動態變化也有多方面的因素,有自然地理環境本身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其中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人為因素,使阿拉善荒漠化草原、戈壁草原發生了快速沙化、退化的現象。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帶來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如,過去是因為人類對草場的不合理經營引起生態惡化而影響畜牧業正常發展。如今采取“禁牧”等措施,恢復草原生態的同時又出現鼠害、毒草蔓延和病蟲害等新的環境問題,也影響畜牧業的正常發展。
概括起來,阿拉善草原生態環境問題和動態變化的產生有兩個階段:其一,20世紀60年代到2000年期間。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機械增長而出現的超載放牧、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等不合理的經營方式,甚至是掠奪性的超自然的生產過程引起的生態惡化。其二,2000年以來,采取“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圍欄封育”等措施后生態面貌得到明顯改善。但是,有些“圍欄封育”等禁牧區域,隨著植被條件的改善又出現了鼠害、病蟲害和毒草蔓延等新的生態問題,現阿拉善草原上有許多種毒草在蔓延。如,毒草種類有:小花棘豆、醉馬草、牛心脯子、變異黃芪和毒蘑菇等多種毒草。毒草對各種牲畜的生長和生存有嚴重影響,經常有牲畜被毒死,毒草的蔓延還會影響其他各種牧草的正常生長和分布。
二、民意調查
針對新的生態問題,草原畜牧業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問題,科研課題組的此次調查活動面向全社會,覆蓋全盟范圍包括政府官員、各行各業的干部職工、廣大農牧民群眾中抽樣調查。在全盟范圍進行了草原生態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草原利用、保護的調查中,我們預先設計了15項調查內容,每項調查都有多項選擇內容組成,即多項選擇答題和多項問題回答。民意調查的時間是2010年底到2011年9月,共發放了700多份抽樣民意調查表,回收到350多份,回收率約50%。所回收問卷中牧民占多數,占76.5%,其他各類人員合占24.5%,從此民意調查中可以看出廣大牧民很關注草原生態問題和草原生態恢復利用及畜牧業經如何可持續發展問題。
針對民意調查情況對主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
1.草原、草場動態變化的因素
從民意調查中反應草原、草場生態動態變化的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種(量化排列分析)。以下各類表格內的阿拉伯數字是參與民意調查人員對選項的認可人數。
上表問卷中把人口劇增因素放在第一位,實際調查中排列成為最后。本統計表內,雖然人口因素被排列最后,但是,人口的增加加大對草場的放牧壓力,進而引起超載放牧現象的出現。而定居放牧則引起過度放牧現象的形成。
從調查排列中看出人為機械破壞草場的行為主要以上三種,而其中開發礦產過程中對草場的破壞現象最嚴重。
以上兩種情況是,使草原生態惡化的原因,而超載放牧、過度放牧是主要因素,其影響面大,區域范圍廣大。人為對草場的機械破壞雖然是局部現象,但是短時間內發生突變的破壞現象,破壞力度大。
禁牧是政府行為,是從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的大局出發采取了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圍欄封育、牲畜圈養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阿拉善草原生態環境的新問題(量化排列分析)
從問卷量化統計中可以看出,在阿拉善草原上確實存在鼠害、毒草分布和病蟲害現象。在我們科研課題小組的野外實地調查中也發現以上災害現象。
從問卷量化統計中可以了解到,我們所收到的350多份調查中,有305人認為實施“禁牧”后確實草場植被失去了更新規律,生態失衡引起以上災害的出現。還有70人認為植被覆蓋度改善的同時缺少牲畜的消費過程。認為,雖然只有70人這樣認為,但是,實際上這個因素才是使草場植被失去了更新規律,是生態失衡的關鍵。另外,有許多人寫出了在阿拉善草原上分布蔓延的以上毒草的名稱。
3.遏制鼠害、毒草及病蟲害的措施(量化排列分析)
雖然表內反應主張“實施人工鏟除毒草工作”的占優勢。但是,課題小組深入牧區采訪的情況看,過去沒有專門組織人力去鏟除毒草,而是在放牧的過程中牧人在一邊放牧,發現毒草隨時隨地鏟除毒草,因為,為了不影響牲畜的健康生長。所以,認為在量化統計中的“適當放牧的同時長期實施鏟除毒草”和“合理放牧保持生態平衡”與人工鏟除毒草行為是一致的。因為,牲畜的消耗過程,是草原生態環境中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之一。
遏制草原鼠害的措施,除了實施人工滅鼠活動外,“適當放牧,利用牲畜蹄力作用控制鼠害”,也是牧民多年來發現或積累的經驗。當然,“保護有益動物,實施生態控制鼠害”也是說明了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原理。
4.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民意量化統計分析)
從量化統計看,“嚴格控制超載放牧現象”是公認的不可違背的道理。從幾千年的游牧經濟經驗分析,“分四季草場分季放牧制”是最科學、最理想的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統計表中反應了這個愿望。但是,只要有定居放牧,就會影響“分四季草場分季放牧”制度。
表中選擇“根據牧草覆蓋度適當放牧”的占多數。根據深入牧民中調查、采訪了解的情況看,牧草必須要有牲畜消費,而且在一塊草場上放牧的時間不能超過連續7天~10天(牧草在生長季節)。表中其他三種情況,在阿拉善實施得比較好。
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的情況看,在阿拉善開發礦產、施工、采集過程中破壞草場的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有的確實比較嚴重。所以,認為在民意中反應的工程建設與生態恢復建設要同步的愿望是正確的,也是科學的,政府也這樣要求的。
是參與民意調查人員根據問題,并結合自己的知識水平、經驗和理解回答的問題。概括地反映了草原生態環境與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途徑。
三、民意分析結論
阿拉善盟是牧業地區,畜牧業是當地社會經濟部門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首先從地理環境分析與內蒙古中東部地區有區別,主要是地處內陸腹地,氣候干旱;是沙漠、戈壁廣布;草原、草場多以荒漠草原及荒漠化草原為主,植被覆蓋度低,生態環境脆弱,單位面積的載畜量也非常低,平均每100畝草場1.3綿羊單位。再次,2000年以前的40年~50年里,由于對草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是掠奪性、破壞性經營,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草原退化、沙化現象,從而嚴重阻礙當地畜牧業經的持續發展。進入本世紀以來,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當地各級政府采取禁牧措施,恢復植被覆蓋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又出現鼠害、毒草、病蟲害等新的生態問題。
通過科研和民意調查研究活動,認識到,任何違背自然環境發展規律的人為的行為,都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草原生態有它的發展規律,有它的持續生存規律,如果破壞這個規律,就會影響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認為,超載放牧、過度放牧等不利于草原生態平衡的經營方式和堅決無限期的禁牧行為,都不符合草原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都不利于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阿拉善地區,因為草原生態脆弱,應該堅決杜絕超載、過度放牧現象,同時也不應該絕對禁牧。而應該根據草場生態恢復的情況,草場載畜量能力,適當實施放牧。適當實施放牧,對草場生態平衡有較大作用,如牲畜踢力對老鼠有遏制作用,牲畜糞便的分化有利于牧草的生長,牲畜的口氣也有利于牧草的生長更新等。合理放牧,有利于保證牧草更新,保證長期穩定草原生態系統平衡,但決不能超載、過度放牧,才能保證牧區畜牧業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嘉毅,程嶺.《現代教育科學》期刊.高教研究,吉林:2011年第5期
[2]阿拉善盟地方志.阿拉善盟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由額爾敦巴特爾主編,1998年1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3]地理環境實地調查:到吉蘭泰鎮的哈圖呼都格嘎查、敖西日格嘎查、西勒高勒嘎查,以及敖倫布拉格鎮等地區的草場開展考察獲取資料
[4]深入牧區牧民家采訪;深入阿拉善盟草原站和吉蘭泰鎮氣象站收集最新資料
[5]納生烏日圖. 分析電大“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北京:中國化工貿易,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