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市場機制為導向,闡述了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狀,分析了產生該市場機制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重構此市場機制的一整套建議。
[關鍵詞] 市場缺陷 就業 機制
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改革以及高等教育體制的轉型和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確立的。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運行,不僅使畢業生資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促進了學校的教學改革,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失靈和秩序混亂并存,這就需要政府發揮調控功能,彌補其缺陷和不足。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狀
1.大學生就業市場主體不成熟
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方是畢業生,需方為招聘單位。在供求主體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下,市場的基礎作用瀕于弱化。具體表現為:一是大學生擇業的價值取向較為單一,大都想進入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現實卻是大部分人最終會被淘汰而進入次級市場,導致大量非自愿性和自愿性失業。二是招聘單位從人力成本考慮,更愿招聘性價比高的學生,其標準大多定得較高,同畢業生一樣過于功利化。從經濟學角度講,資源配置的最優并不是追求最稀缺的資源,而是以適當的價位購買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才符合真正的帕累托最優原則。三是就業市場中的各種中介機構存在許多先天和后天的不足,使得大學生求職帶有盲目性,導致交易成本高但成功率低。
2.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
一是信息不對稱會加大交易成本,降低市場效率,制約市場正常發展。比如面對同一工資,高能力畢業生可能不愿受雇,而低能力畢業生愿意受雇;而一旦工資降低,高能力畢業生就會退出,低能力畢業生便會“擠”進,導致整體就業水平不高。二是缺乏完善通暢的供求信息渠道。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都有自己的期望值;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經常出現供需不匹配。三是傳統就業信息發布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加之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使得需求信息不能有效得到傳達,降低了市場的效率。四是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學校培養模式產生時滯,人才培養與需求產生偏差;大量新興產業的用人單位需要高價引進海外人才,而本土大學生卻擇業困難。
3.大學生就業市場保障不均衡
社保制度在地理區域上的非均衡狀態,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區域分布也不均衡。大學生在不同區域就業所面臨的工作與生活風險存在差異,自主創業更是需要自己承擔全部風險,這使得眾多畢業生順從理性原則,更愿選擇福利待遇好、工作穩定的地區就業。具體表現為:一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市場已初具規模,軟硬件設施比較完備,供需兩旺。從供給來看,就業機會較多,各方面條件較好,大部分學生希望在此就業;從需求來看,用人單位較多,對人才的需求也較大。二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業市場簡陋,規模較小,畢業生大都不愿意來此工作,導致其就業市場很難發展。即“發達地區的大學生為找不到工作而煩惱,甚至不少人正做著與所學毫不相干的工作;而在經濟落后地區,不少單位急需人才,卻招不來人。”
4.大學生就業市場融資不順暢
雖然我國政府也采取了多種金融激勵措施,為大學生創業吶喊助威,但真正敢于創業的卻不到千分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創業教育支持不足,創業型人才嚴重匱乏。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仍未成型,對創業教育缺乏理性認識、不成體系,導致畢業生面對創業時不知從何下手,更難以去整合資源積聚力量。二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瓶頸在于資金短缺,它體現在資金的獲取和使用上。首先是急于得到資金,為得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其次,即使投資人不能提供增值性服務和專業性指導,創業者仍無奈與其捆綁在一起,從而影響后續融資的可能性。三是目前我國的基礎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使得大學生在自主創業時面臨融資難、高風險、低回報的窘境,導致很多優秀的人力資源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貢獻。
二、大學生就業的市場機制缺陷
1.大學生就業創業活動缺乏政策性指導
已出臺的大學生就業公共政策,基本體現在鼓勵自主創業和引導就業流向等方面,而對體現學生就業的實踐能力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能否走俏取決于自身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而現行政策很少關注此方面的培養,將本應由高校承擔的任務轉嫁到了用人單位身上,抬高了單位人才培養成本。而針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實踐能力培訓、職業導向型實習等,政府卻難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
2.對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缺乏支持力度
中介機構不健全使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供需雙方難以準確匹配,因此亟需建設旨在為大學生提供職業發展規劃、專業供求情況及工資水平變動等全方位服務的就業中心。此類機構應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政府應給予啟動資金和稅收政策支持。目前此方面的政策支持還存在許多不足,如支持方式大多局限于對中介機構在某些稅費的鼓勵性減免上,且針對性不強,減免力度不大,缺乏足夠利益激勵作用。
3.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措施缺乏針對性
針對大學生的社會保障措施仍然不健全,學生在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精神困擾的同時,還要為生存東奔西走。比如對于未落實就業的畢業生,本身沒有工資,也就沒有能力繳納保險,自然無法得到現行失業保險的覆蓋。此外,政府已出臺的臨時救助政策,在救助內容、范圍和方式上又存在很大局限,難以發揮顯著效果。以致于一些大學生迫于生存壓力從事低技術含量的體力工作,導致人力資源嚴重浪費。
4.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需方主體缺乏扶持
緩解就業壓力的戰略性出路在于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而鼓勵大學生在中小企業就業也是提升其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渠道,隨著就業壓力逐漸增大,中小企業就業創造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從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來看,目前對大學生到基層單位和中西部就業的引導力度較大,但對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吸納大學生就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應通過財稅激勵政策,將吸納大學生就業與發展中小企業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三、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的重構
1.以利益機制活躍就業市場供需主體的參與
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導向和實踐能力培養應涵蓋在學校培養的總體規劃之中,可以考慮運用利益機制激勵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參與和互動。比如可通過增列專項支出、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為鼓勵企業接納大學生崗位帶薪見習,可將其支付給學生的實習工資準予稅前扣除;再如通過財政補助,支持大學生創業實習、實踐活動等,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平臺。
2.以財稅機制鼓勵就業市場中介組織的建設
專業服務于大學生的就業服務中心應該比一般中介機構的服務范圍更廣,除了辦理求職登記、參加現場招聘會、享受職業指導等基本服務外,還應包括社會保障辦理、創業資金貸款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比如學生可以用自主研發成果向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申請基金支持或優惠貸款,或對其后續的商業開發通過服務中心申請財稅優惠;再如為幫助貧困生走出資金瓶頸困境可由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給其一定期限的免息貸款等。
3.以保障機制完善就業市場社會網絡的覆蓋
失業大學生的處境有時可能比民工還要艱難,因此必須盡快將其納入社保范圍,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一是大學生失業保險費用可由政府和學生共同負擔,對貧困學生可考慮由財政全額給付。二是簡化大學生臨時救助手續,通過登記,將在冊符合規定的大學生,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補貼;并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業基金,鼓勵他們積極創業。三是由政府提供職業規劃、專業培訓等方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4.以激勵機制廣泛引導企業積極吸納大學生
非公有制及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應該把激勵此類企業發展的公共政策與解決大學生就業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吸納大學生就業的正面效應。比如可允許將其列支的畢業生工資按一定比列進行所得稅抵扣,或在原有稅率優惠的基礎上再加大優惠力度;再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及中小企業就業,就業達一定期限以上的,可給予生活補貼、學費返還、技能再培訓等。
參考文獻:
[1]鄔惠.當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狀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74-76
[2]王輝.高水平大學建設視野下的高校就業市場工作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0(8):123-125
[3]郭曉宇,戴秀麗.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供求矛盾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8):90-93
[4]賈有姣.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問題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0(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