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軟件與服務外包行業的蓬勃發展,行業需要大量的IT應用型人才。那么IT應用型大學作為新興學府,如何在構建強大實踐環境、實訓資源體系的同時構建一套完善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歷史積淀的軟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問題。IT應用型大學如何從創業階段發展到內涵建設階段?大學文化體制如何梳理和構建?在充分調研了國內、國外大學文化建設理念和舉措的基礎之上,本文從大學文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設思路和舉措建議。
關鍵詞:大學文化;構建;創新
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謂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通過歷屆師生的傳承和創造,為大學所積累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大學文化對師生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產生著重大影響。對于新興的IT應用型大學來說,大學文化是軟環境構建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上盛行。尤其是近年來高校擴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自身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導致很多大學生價值觀迷失,喪失理想和目標,大學文化的傳承和建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探討大學精神的重振和塑造,大學不應當是一個追逐名利的教育工廠,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賦予他們高尚的人格、創新的思維。
IT應用型大學和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大學相比,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但由于建校時間短,尚缺少深厚的文化積淀,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支撐,這就需要構建具有特色的大學文化。這一軟環境的構建決定著一所大學能否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調研很多專家學者對大學文化內涵分類的基礎上,我們采用四分說的說法來探討大學文化構建。四分說將大學文化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下面,談一談如何傳承創新大學文化。
一、提煉精神文化塑造IT應用型大學文化的靈魂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大學理念是引發或構建其它教育理念的基礎理念,是對“大學是什么,如何辦大學,大學如何育人”三個問題的理性認識所構成的觀念體系。大學理念也是大學為自己所豎立的一面旗幟,確定了大學的使命和發展目標,引導著大學發展和前進的方向。
IT應用型大學強調了大學的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大學必須塑造學生的價值,這樣學生走向社會才能夠創造社會的價值,這體現了大學—學生—社會這樣一個完整的價值鏈條。
而校訓作為大學理念文化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的高度凝練與核心體現,也是大學文化的靈魂,亟待進行梳理和提煉,使全體師生具有可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制定校訓應當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第一,注重個性和共性的統一。要符合教育的規律和大學特有的屬性,要以人的完善為根本出發點,遵循教育的規律、現代高等教育規律、人發展的規律,尊重教育對象。在遵從共性、合乎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凸顯IT應用型大學的個性。要充分結合面向應用、開放創新的辦學特色,顯示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目標和追求,強調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實踐創新,體現出對學生的訓誡和期待。
第二,注重傳承性和前瞻性的統一。校訓的制定一定傳承辦學成果的積淀,彰顯一定的時代特征。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完善與應用型大學相適應的文化體系建設。在明確了核心的理念文化后,在日常的輿論宣傳、學生管理、教師激勵、制度規范、環境建設等方方面面進行培育和強化,使之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傳承的同時,更要著眼未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成為某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得以被人們繼承發揚下去。
第三,邏輯要嚴密,文字簡明但內涵豐富。校訓要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內容要遵循大學校訓的本質,強調內涵,簡明易懂。
二、建設制度文化 營造IT應用型大學優化穩定的制度環境
大學制度文化是大學在辦學和發展過程中一系列權利、義務及責任的綜合,是大學存在與發展的規范和規則,同時也表現為大學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中形成的觀念、習慣等等。它一方面約束著大學的辦學行為,同時又為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強調大學制度和大學制度文化的和諧統一,用文化的視角審視制度建設。從西方大學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大學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它們數十年來保持著學術的興盛與繁榮,其成功關鍵,主要在于優秀的制度環境。IT應用型大學都是比較年輕的學校,因此避免了一些不符合學校發展的舊制度的牽絆,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有著廣闊的空間。所以,IT應用型大學要圍繞辦學目標、辦學定位,遵照章程,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要重新審視修訂各項規章制度,符合倡導的精神文化;要以制度建設促文化孕育,以文化積淀促制度建設,制定一套彰顯人文關懷、倡導學術精神、凸顯大學文化的大學制度體系。
第二,避免“官本位”思想。制度的官本位化,是大學精神傳承發揚的一大阻礙,將對大學的意志予以控制,使行政權力掌控高校的資源配置,弱化學術力量。
第三,近年來新興媒體形式的繁榮使主流文化體系的構建和傳承面臨著沖擊。因此,大學應當在充分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通過制度建設上的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弘揚校園正氣,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促進大學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
三、構筑行為文化 孕育優良的學風教風工作作風
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學習生活、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主要包括教師、學生、管理服務人員三類大學人的行為,也就是“教風、學風、工作作風”的具體表現。教風、學風、工作作風三者之間彼此影響,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了一所大學的校風。
行為文化方面應當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煉學風。通過學術創新類活動、科技發明類活動、文藝體育類活動、人文素質修煉類活動、社會實踐類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促進學風的形成。第二,提煉教風。通過年會、教師座談會、報告會、師生交流會、教師演講大賽、教師評選活動、文體活動等各類面向教工的文化活動促進教風形成。第三,提煉工作作風。通過構建師生意見反饋機制、管理技能相關培訓、行為規范宣講等多種方式促進優秀的工作作風形成。
四、打造環境文化充分發揮環境育人隱性功能
古代教育家荀況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道出了環境對于一個人的重大影響。環境文化直觀地反映著大學的歷史、傳統、特色和價值。優秀的環境文化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營造。作為一所強調應用、實踐的IT應用型大學來說,學科專業相對單一,在環境文化建設方面更要顧及全面、凸顯特色。如果說大學中的教學環節具有顯性教育功能的話,大學環境文化則有著重要的隱性教育功能。打造環境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第一,策劃校徽和校歌,并加以推廣,通過校徽和校歌弘揚精神文化。第二,持續建設美觀大方、先進便利、品味高雅的教學環境和生活環境。著力構建一個文化氣息濃厚、個性特點突出、布局功能合理、文明高雅、健康和諧的“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數字校園”。第三,要凸顯IT應用型大學特色,建設具有IT學科特色的大學環境,強化科技氛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高峰,進行道路命名、建筑命名、廣場命名等環境文化的營造,增加室內文化設施,為文化建設提供載體。文化景觀的建設弘揚了科學精神,營造了大學學術氛圍,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指引。
IT應用型大學已經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但是在軟環境的構建尤其是大學文化方面還有待于構建和孕育。盡管本文對大學文化的四大方面構建進行了解讀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面對當今社會復雜的價值道德多元體系和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大潮,大學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要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因此,如何利用現代社會化媒體手段建設大學文化,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銘鐘,張振中. 和諧理念視閾下的大學制度文化建設. 理論導刊,2008.
[2] 孫雷. 現代大學制度下的大學文化透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3] 王少安. 大學環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中國大學教學,2008.
[4] 馮剛,趙鋒. 走進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2008.
[5] 蔡勁松. 大學文化的四個層次,中國教育報,2007.
[6] 段文美. 校風建設是大學行為文化建設的關鍵.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