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上世紀70年代到今天,信息技術作為人類最新的科技革命,始終加速著人類社會的演進。
從利比亞、敘利亞等中東顏色革命到微博外交(各國使館開通微博,中國外交部也開通了微博小靈通),從網絡購物到網絡金融,從網上看新聞到無處不在的電子書、iPhone、iPad,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甚至現在各種家電也開始走進了互聯網時代。
清晨醒來第一件事是掃一下微博,登錄Facebook或QQ空間看看好友最新動態;吃早餐和上班的路上隨時隨地手機刷屏看最新的新聞、微博或玩最新的小游戲;上班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先在網上沖浪半小時到一小時才能進入工作狀態,之后還免不了用QQ、MSN等各種工具交流一番;上班時間,忙里偷閑地看一會視頻,刷幾條微博,到淘寶、拍拍、團購網站去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下班聚餐或唱K少不了要到點評類網站去查查口碑、看看有沒有團購優惠;逛街的時候或隨手自拍一張上傳到網上,或簽到一下(LBS應用);下班回到家還要用QQ、微博海聊,或睡前在網上看一會小說。
總之,互聯網對生活的滲透越來越深,與生活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從臺式機到筆記本,再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人與互聯網幾乎已是零距離,隨時隨地都綁定在一起。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帶來的好處自不用說,技術改變世界,技術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這都是互聯網創新者、創業者、夢想家們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基于此,才有了蘋果、微軟、Yahoo、Google、Facebook、Twitter、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但其負面影響也一直存在。色情、暴力、謠言等現實世界的問題也延伸到了虛擬世界。但是,這些問題都不是最令人擔憂的,現在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互聯網將怎樣改變人類,怎樣影響人類的進化?互聯網越來越智能化,人類越來越懶,互聯網是否會取代人類?
互聯網帶來了各種強迫癥,人們越來越被綁定于社交網絡、微博客上,止不住地想刷屏,通過互聯網了解好友的動態而不是通過線下的聚會、走親訪友去交流,去感受。互聯網讓人們的溝通距離變近了,但現實接觸的距離卻遠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宅,越來越冷漠。我們會對網上的各種不平事、可憐的人報以不忿和同情心,但對身邊的事和人卻不甚關心。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從前帶有思考的選擇性吸收變成了如今掃描式的快速瀏覽。我們的信息越來越廣泛,卻愈加缺乏專業性和深度。我們越來越善于海闊天空地侃大山,卻難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關于這個問題,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最早開始批評Google讓人們變得愚蠢,后來出版了《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譯名)一書中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最終我們的大腦將變成機器,我們也將成為機器人。
另一由互聯網引起并受到極大關注的,是隱私問題。有了博客、微博客和社交網絡,我們樂于用文字、照片、錄影去展示我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更新動態。對社交網絡和微博的深度使用,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透明。對這個問題,保守派持反對態度,希望人們能夠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而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則堅持信息要開放、透明的理念,讓人驚訝的是,Facebook的廣大用戶也接受了這一理念。
互聯網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人類最終能夠駕馭科技還是淪為奴隸?人類最終是否會變成《機器人總動員》里那樣肥胖而四肢短小、腦殘的球體?機器是否會統治人類?類似《終結者》這樣的好萊塢影視所幻想的未來也許并不是不可能。
我們不能因為擔憂、恐懼未來而拒絕未來,無論互聯網會不會玩殘人類的大腦,我們都不應該拒絕互聯網。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內心,在于一個“度”字。
最后呼吁大家放松、休息的時候,最好能夠把電腦、手機、MP3、PSP、平板電腦等都放下,走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擁抱家人,讓身心真正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