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IT產品(電子產品、數碼產品、網絡產品)紛紛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愉快的體驗。
有了電子郵箱,于是幾千年來寫信的習慣變成了老古董;有了QQ、MSN等聊天工具,陡然讓分別的人們少了過去那種思念的滋味;有了手機,可無線上網,隨時隨地跟世界接軌,查一條信息,找一個人,都信手掂來;到一個陌生地方,如果迷路,只要按一按手上的iPhone或BlackBerry那個“map”的鈕掣,立即就知方向。
然而一枚錢幣總有兩面,凡事有利有弊。IT等科學技術可以是一個很好的“仆人”,也可以是一個很壞的“主人”。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最困擾都市人的三大“依賴癥”分別是“網絡依賴癥”、“手機依賴癥”和“電視依賴癥”,嚴重時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如今,大多數人隨波逐流,生活已被手機、相機、平板電腦、MP3等便攜設備吞噬了大量的時間空間。張學友有一首歌《情網》,歌詞頗值得玩味:“你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輕易就把我困在網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遠越漫長……”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張更大更廣的網無形中罩住了許多人,讓他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就是由電腦、智能手機與智能電視聯合構成的“因特網”,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沉溺其中,不知不覺地淪為“網絡奴隸”。
現在有許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游戲,通宵達旦坐在電腦旁玩游戲。比如,在快樂農莊“種菜”、“偷菜”;玩MMORPG,在游戲世界里呼風喚雨。他們在虛幻的世界里尋求成功,尋求刺激,尋求精神的滿足。某醫院就曾發生過一位剛走上崗位的青年醫生因為沉溺于“種菜”、“偷菜”而貽誤了救治一個嬰兒,致使孩子死亡的事件。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不開手機、電腦和互聯網。馬里蘭大學對來自世界上10個國家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無媒體”體驗,要求他們在一天內不使用包括手機、電腦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結果大部分學生表示,失去手機、電腦讓他們“坐臥難安”,很多人甚至都沒能完成整個項目。而跨國市場調查公司——思緯公司在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進行調查后,超過1/3的人甚至說,他們離開手機、電腦無法生活。
我們總會看到這樣一個既尷尬又無奈的情景:無論有沒有電話,我們總是經常下意識的去查看手機是否有來電,一旦真的好久沒有,心里便覺得空落了;一上班便要打開電腦看聊天工具上有哪些人在、給自己發了哪些消息,一旦聊天工具或者電腦出了問題,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或者該怎么樣與那些人打交道;朋友聚會吃飯,本來是面對面直接溝通的一個好機會,但現在大家好象變得很忙碌:有人忙著WhatsApp,有人忙著把照片upload上Facebook,有人忙著寫微博,有人忙著check-in誰和誰在附近,根本不在乎眼前的人;回到家,無一例外的都是泡電視,與家人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
羅特曼管理學院戰略管理學教授戴維·貝蒂、組織行為學助理教授J.馬克·韋伯近期聯合研究發現,頻繁使用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等工具,很可能讓正在發育的大腦更難保持注意力,董事會上使用黑莓或iPhone等手機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并極可能導致董事們作出錯誤決策。
喬布斯在他一本書里說了這樣一句名言:“復雜的最終境界是簡單。”這句話真的值得那些為微博而微博、為Facebook而Facebook,為download free apps而弄得身心繁忙、疲憊不已的人深思。IT等科技產品本該是讓生活變得簡捷、愉悅,而如果不幸淪為“網絡奴隸”,把大腦思維和時空都交給IT產品,讓它們成為我們生活的負債,成為我們智慧的殺手,那并不是IT的錯,而是我們作繭自縛,缺少了駕馭IT的能力。
人類是萬物的主宰。人類發明、制造出了許多高科技產品,方便了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但是如果沉溺在其中任何一種東西上,過分依賴現代科技,很可能就會造成一種病態,讓我們失去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失去了人的思想,失去了人的健康,也失去了人本身很多值得體驗的最寶貴的東西。
總之,凡事都要講究個“度”。我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要有自制能力,要學會適可而止,要學會揚棄,要能靈活應用科技、駕馭科技、主宰科技,為我們所用。防止或者盡量減少科技給人們的倫理道德、思想理念、行為準則等諸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和作用,真正能使用好科技這把“利劍”,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