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22年,即公元1896年,清朝皇帝批準正式開辦“大清郵政”,任命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兼任郵政總辦,是為現代中國郵政之始。20世紀初期,中國的近代郵政漸漸形成規模,經辦信函、明信片、新聞紙、印刷物、貿易契、書籍、傳單、貨樣、掛號信、保險信(后改稱保價信)、代貨主收價(后改稱代收貨價)等業務,與商辦民信局相互競爭。
末代皇帝溥儀坐上龍椅的這一年(1909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快信業務。而就在這年,一位出身貧苦馬路工人家庭的鎮江青年,以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外語,考進眾所矚目的“大清郵政”,他就是后來的國民黨政府蘇、浙、皖郵政受理處處長屠家驊。在鎮江伯先路上,有一座臨街的樓房,中間兩間為四層,兩側三層,設有挑式涼臺,圍以鐵欄,青磚疊砌,平瓦屋面,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國建筑,便是屠家驊當年的公館。
剛入郵政局的屠家驊,初任一般供事(職員)。晚清時期,地方上的郵務長都是外國人擔任,政府對洋人極其優待。一個洋郵務長的工資可高達兩千銀元一月。除工資極高外,還有公寓、廚師等特殊照顧。洋員的待遇也不錯,洋員每服務若干年,給全薪假一年回國休養,旅費都給報銷,醫療、退休都享有優厚待遇。而中國人的待遇就差遠了:一個中國人擔任的郵務員,最高工資一百三十元;一個中國人擔任的郵差,最高工資四十多元,郵局不供給郵政員工宿舍。中國人的待遇與洋人相比天壤之別。
屠家驊卻在郵政工作中脫穎而出,靠的是他對英文的研習勤奮刻苦。憑借對英文的擅長,屠家驊屢受提拔,民國初年一直升至郵務官職務,在很多地區工作過。
蒙古當時還是中國的領土,屠家驊在庫倫郵局,即現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任郵政局長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中亞地區一時兵荒馬亂。屠家驊冷靜面對局勢,將郵局公款轉移到外國使館里,然后歷盡艱苦,輾轉逃到張家口,將郵局人員保全。因為這件事情,交通部在民國八年和十年,先后頒發中華民國八等、七等嘉禾獎章。
屠家驊先后在上海、湖南、陜西等郵區工作過,歷任副郵務長、協理郵務長等職務。在湖南任郵務長時,發生了一件對中國郵政史很有影響的事情。
長沙人賀勃1927年4月考入湖南郵務管理局,她是中國第一個女郵工,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賀勃的工資是21塊銀元,“當抄寫的表叔每月只賺十七八元”。那時,郵局里都沒有女廁所,街上更難尋。她進郵局上班時,只好不喝水,不上廁所。
1928年11月,屠家驊新任湖南郵務長,由于他深受英國人管理郵政的保守傳統影響反對開放女禁,賀勃被迫辭職,中國郵政史上留下了令人尷尬的一段記錄。
到了1931年,安徽郵政管理局和江蘇郵政管理局合并為蘇皖郵務管理局。在1935年,屠家驊升任蘇皖郵務管理局郵務長,回到家鄉工作。蘇皖一帶的社會是復雜的,親情友情盤根錯節,結成一張無形的關系網。在郵務管理局招考郵務佐時,屠家驊的親屬涉嫌出售試卷,將屠家驊卷入案中。交通局查證后,勸令屠家驊,要么繼續接受審查,或者按照中華郵政規定,滿三十年工齡就可以正式退休。因為屠家驊職務比較高,提前退職后,可以領到數萬元的養老金。屠家驊選擇了退休。
回到鎮江原籍后,屠家驊在伯先路建起一棟三層樓房,經營旅游業。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長的于右任先生,還特地為他題寫了“楚徑”二字的門匾,現在還在這座建筑的過道巷口石門額上。
抗戰爆發后,鎮江淪陷,屠家驊留在了鎮江。1940年汪偽政權在南京粉墨登場,有人向汪精衛建議讓屠家驊主持籌備成立郵政總局。一時間,屠家驊身邊的親屬都鼓動他去擔任,偽政府里一些熟人也紛紛來打招呼,屠家驊情面難卻,于是帶領親屬作為班底動身到南京籌備。
就在郵政總局即將要宣布成立之時,他突然想到自己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一生,晚年要是當漢奸就晚節不保了,以后要被世人唾罵的,于是他想盡一切辦法,找理由辭去籌備之職,又率原班人馬回到鎮江。
鎮江解放后,屠家驊在政協為我國近代郵政創建歷史的史料做編寫工作,于1973年在鎮江寓所逝世,享年86歲。那座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筑屠家驊公館,幾經風雨,一度做過“江南旅社”。建筑是時代的雕塑,屠家驊公館數十年的傳奇歷史,可以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中國郵政近代歷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