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zhèn)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又是一座隱士文化名城。始于東漢,盛于六朝的隱士文化,在這塊土地上,歷經(jīng)千年積淀,在歲月的長河里,歷經(jīng)千年流淌,使得鎮(zhèn)江這座名城,更具有個性特色,更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鎮(zhèn)江的歷史文化中,“招隱”二字顯得特別的厚重,又特別的引人注目,因為,在“招隱”二字的背后,曾經(jīng)演繹了一個一個關于古代隱士文化的歷史故事和人文傳奇。
鎮(zhèn)江城南,有座招隱山,山前有座招隱坊,山里有座招隱寺,都是以“招隱”二字冠名。它是歷史的印記、歲月的留痕,它珍藏著珍貴的古代人文。招隱山前那座高大的“招隱坊”,是一座古老的石牌坊,頂部的橫額刻石,為“宋戴颙高隱處”,下方刻有“招隱”兩個醒目的大字,招隱坊的兩根石柱的內外,分別刻有兩副楹聯(lián),內聯(lián)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甭?lián)中用“人去”、“山空”深情地表達了對昭明太子蕭統(tǒng)和音樂家戴颙的不盡思念,也表達了對這兩位高隱的隱有所為的贊美。外聯(lián)為:“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甭?lián)中,再現(xiàn)了當年米芾父子隱于南山,寄情山水,開米氏煙雨之畫風,也再現(xiàn)了戴颙隱居山林,聽鸝操琴之神韻。這副看起來是充滿詩情畫意之聯(lián),其實,聯(lián)中深藏著人們對米芾、對戴颙兩位先人的“思情”和“話意”?!罢须[坊”的一坊二聯(lián),道出了招隱山的歷史和在此歸隱的名士,還表明了這里是一方“高隱之地”,它積淀著人文薈萃的古代隱士文化。
“招隱”二字,在鎮(zhèn)江的歷史文化中,之所以顯得特別的厚重,因為它記載著歷史上發(fā)生在鎮(zhèn)江的“招”和“隱”的傳奇故事和千秋佳話。據(jù)歷史記載,南朝宋時著名藝術家戴颙,字仲若(377—441)由浙江隱于鎮(zhèn)江獸窟山,宋武帝劉裕愛慕其才,招他入朝為官,但他以隱明志,矢志不移,婉言相拒。他隱于山林之中,常攜斗酒雙柑和桐琴,于林下石邊,靜聽黃鸝鳴喋,怡然自得,終日不厭。戴颙聽鸝猶如與鸝對話交流,他能聽懂黃鸝啼鳴所表達的音符,他在琴曲中曾經(jīng)這樣寫道:“鸝聲一起宮商羽?!币庵更S鸝之鳴如歌,唱出的是音樂簡譜中的三個音符。在半生的山隱中,戴颙的才華進入了高峰,招隱山的清幽和秀色,喚起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他以自己特有的悟性,從黃鸝的歌喉中,去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的音樂旋律。隱居中他創(chuàng)作了十五部曲譜和一部長曲,其中的《游弦》《廣陵》《止息》三部驚世之作成為千古絕唱,是其極富盛名的代表作。戴颙一生不求仕祿,甘著布衣,山隱而終。他的傳世佳作永遠留在了人間,他展示高風亮節(jié)的“帝之招,颙之隱”的“招”和“隱”,也已成為千古佳話,在鎮(zhèn)江一代一代人中口口相傳,后人為紀念戴颙之隱,改獸窟山為招隱山和戴公山。
戴颙死后,其故宅改成佛寺,名“招隱寺”。據(jù)《招隱山志》記載:戴颙膝下無子,所生一女,名磨笄,因母早逝,磨笄對戴颙非常孝敬,為了終生侍候父親,她矢志不嫁,父死后,便舍宅為寺,自己便隱于招隱山東邊的一座小山之中,一生守貞。后人為紀念這位孝女,便將這座小山稱為“磨笄山”。磨笄當年獻孝改宅為佛寺,世人深為戴颙之隱、其女之孝所感動,經(jīng)過歷代修建、改建、擴建成為一座香火興旺的名寺古剎,并且成為鎮(zhèn)江歷史上的一處招隱勝境,在其附近,隨著歷史的延續(xù),先后出現(xiàn)“山幽閣”、“聽鸝山房”、“倚松山房”、“訪秋亭”、“玉蕊亭”、“鳥外亭”等充滿詩情畫意且又隱趣橫生的精致建筑,成為鎮(zhèn)江特有的一方美景佳境。
繼戴颙之后,南朝又有一名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士、丹陽秣陵(今南京人)。自幼好學,10歲讀葛洪《神仙傳》,習養(yǎng)生之志,15歲作《尋山去》,官至左衛(wèi)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年),他脫去朝服,掛予神武門上,隱居茅山,去過“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隱士生活,但他雖遠仕而懷大志,仍參與國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稱。梁武帝禮聘不出,屢招不仕的陶弘景,以隱明志,不求功利,甘著布衣,因此,梁武帝之“招”,陶弘景之“隱”,便成為發(fā)生在鎮(zhèn)江歷史上的又一次“招”和“隱”的千秋佳話。當年,陶弘景對帝之招,曾作《答詔問》詩一首,表白了自己歸隱后的心境,并以此來回稟皇上,其詩曰:
山上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這首詩,是陶弘景為回答梁武帝的詔問而作?;噬弦娝赡昀墼码[居山中,問他:山中有何物使得你如此的迷戀,意在勸他出山。陶弘景在詩中,以“白云”作答:“山上何所有?嶺上多白云。”這就是陶弘景隱居茅山時的一種心境。因為他非常喜愛茅山的天然景色,經(jīng)常獨自漫步于泉水山石之間,經(jīng)常駐足于茅山之巔,觀賞天上的祥云瑞靄,仿佛拉近了天人之間的距離。因此,他便以“白云”作答,表明自己的心境已超然塵外,已與功名利祿無緣。“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詩句,是在告訴皇上,嶺上的白云,只能為自己怡情悅性,無法,也不可能拿來贈奉皇上。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詔不仕。然而,他在歸隱之后大有作為,他作為一位政治家,歸隱后又成為一位道教思想家、一位醫(yī)學家,他著作等身,成果豐碩,貢獻巨大,惠及后人。隱居生活的淡定和清靜,使他靈感集聚,才智大展,著述不斷,共有《學苑》《百卷》《論語集注》《本草集注》《古今州郡記》《圖像集要》等。陶弘景以超人的才華和品行,既保持著對國事的關心,又贏得了高度的性靈自由和才能的充分發(fā)揮。朝中每有大事,梁武帝均要派重臣,或親臨茅山向他咨詢,與他商討,贏得了舉世無雙的“山中宰相”之譽,史稱他是別具一格的朝隱、高隱的隱士。
鎮(zhèn)江的古代隱士文化,始于東漢,盛于六朝,宋武帝劉裕與戴颙的“招”和“隱”、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的“招”和“隱”,都是六朝時發(fā)生在鎮(zhèn)江歷史上的千古絕唱。但歷史記載,鎮(zhèn)江“招隱”文化的出現(xiàn)始于東漢,比起六朝早幾百年?!叭t不仕”的焦光,于東漢末年,從河東(今山西),攜帶家室,不遠萬里隱于鎮(zhèn)江。他在樵山(今焦山)西麓的一個巖洞外,結草為廬,作“蝸牛之隱”。以漁樵為生,自食其力,十分清貧,勞作之余常手握書卷,來到一方青石之上詠讀。他精通醫(yī)術,常至山上采集中草藥,為百姓治病,還將自制的藥物贈給過往的船家。他德行高潔,才智過人,淡泊名利,遠離仕途,雖隱洞穴,但心胸開闊,甘于寂寞,樂于助人。漢獻帝劉協(xié),聞得此人洞隱鎮(zhèn)江,便立即下詔,邀他入仕,焦光以妻病婉拒。不久,皇上二次下詔,焦光便以與友遠游巧作回避。而后,皇上三下詔書,焦光抱病,雙目微閉,口中自語:“老朽老了,多病之身,難擔重任?!彼旒撮L跪不起。焦光“三詔不仕”,以隱明志,直至終老在鎮(zhèn)江焦山,堪稱“小隱中之高士”。后人為了紀念他,改樵山為焦山,并將他當年隱居的洞穴,稱之為三詔洞和焦公洞,該洞面向大江,洞內塑有焦光坐像,身著隱士服,腳穿草鞋,手握書卷,正襟端坐、栩栩如生,長者的形象,高仕的神韻,令人肅然起敬。古代詩人齊彥槐的一首詩,表達了人們對焦光“三詔不仕”高風亮節(jié)的由衷敬仰:
半嶺有巖石,相傳高士居。
往返三鳳詔,生死一蝸廬。
鑿井能醫(yī)病,巢山不著書。
茅庵如可傍,吾欲友樵漁。
曾經(jīng)演繹在鎮(zhèn)江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招”和“隱”的千秋佳話,歷經(jīng)千年積淀,已經(jīng)綻開出璀璨的古代隱士文化之花,為“招隱”二字注入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書寫了歷史的華章,也為鎮(zhèn)江這座城市增色,成為鎮(zhèn)江城市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招隱”之中有歷史,“招隱”之中有人文?!罢须[坊”、“招隱山”、“招隱寺”,這個自成系列的坊名、山名、寺名,其背后都有著一個個“招”和“隱”的歷史篇章和人文故事,并且共同演奏著享譽古今的鎮(zhèn)江“招隱”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