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山學校著力破解1+1>2“哥德巴赫新猜想”
建山學校坐落在丹陽東門外20公里處,長江之濱、九曲河畔、嘉山腳下一逐漸被人遺忘的叫高橋村的村子里。學校依山而建,面臨九曲河,環境優美。每當太陽從東方地平線升起,隨著那此起彼伏的朗朗讀書聲在山間回蕩,這座沒落的小村仿佛又恢復了生機,煥發了青春。
走進建山學校,一排醒目的八字勵志口號“拼搏奮進,追求卓越”會立刻映入人們的眼簾。放眼遠眺,剛剛包裝出新、白色主體上紅色鑲邊的嶄新的中小學部教學大樓、行政大樓、師生食堂大樓,以及水泥操場、標準化籃球場、排球場,在太陽光輝的映襯下,更加光彩奪目,生機盎然。又有誰知道,幾年前,這里還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不見黃鸝鳴翠柳,但聞風嘯野獸吼。
“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近年來,建山學校在各級領導、各企業單位的關心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教學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資源更加均衡、校園環境更加優美、硬件設施日臻完善,能夠以更好的教育質量來回報社會,為企業排憂解難、減輕壓力,學校切實解決好外來民工子弟入學難問題,讓外地學生能和本地學生一樣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建山學校校長楊軍的一席話,解開了建山學校舊貌換新顏的謎團。
建山學校的前身隸屬于建山鄉建制中學和建制中心小學,隨著鄉鎮區劃布局的調整,建山鄉拆并劃歸后巷鎮后,本地施教區生源數量驟然減少。2009年,建山中小學校被丹陽市教育局列入辦學體制改革學校,創辦九年一貫制建山學校,這對于經濟相對落后、基礎比較薄弱的建山學校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在重重困難面前,建山學校在市教育局和后巷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不斷領會創辦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目的和意義,牢牢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以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組建整合辦學資源,提升辦學條件;以九年一貫制辦學優化組合特色育人項目,提升辦學品位。在積極探索九年一貫制辦學的過程中,努力破解中小學通過整合,產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辦學效果這個新的“哥德巴赫猜想”。
資源整合,新建設的建山學校辦學條件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撤并原來的建山中心小學,按照“規模適度、布局科學、師資優化、功能完善”的原則,在建山中學原址擴建教學大樓,興建配套教學設施,工程量大,時間緊迫,資金缺乏,任務繁重。原建山學校戎國平校長肩負教育局的重托,帶領學校一班人化壓力為動力,視困難為挑戰,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取得后巷鎮黨委政府的財力支持,投資900多萬元,于2009年底建成了創辦新學校所需的教學大樓。2010年春天,按照一體化的要求,對原教學大樓進行了包裝出新,因陋就簡地對校園環境進行了綠化美化。經過征擴地、改擴建,目前建山學校占地面積達到24000平方米,建設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建有小學部、中學部教學大樓和行政辦公大樓、師生食堂綜合大樓各一棟,以及200米水泥操場、1個標準化籃球場、2個排球場;學校配備28個標準化教室,還有多功能教室、微機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圖書室、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教師辦公室、會議室等。
資源整合,學校辦學方針得到了科學優化的定位
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資源,加強紅色文化校園建設。建山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管文蔚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建山學校從校園文化布置入手,整理建山籍或者與建山有聯系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史料,將行政樓命名為“有為樓”,寓意行政要有所作為;初中教學樓為“文蔚樓”,意即要讓學校文風蔚然;小學教學樓為“嘉生樓”,即學生要做好學生;教工樓為“德勝樓”,即教師要以德為上;學校住宿樓為“凌云閣”,意即為學生從小要樹立凌云之志,志向高遠。學校依托高橋革命烈士陵園基地和麒麟紅色堡壘基地,以德育教育基地為陣地,編撰手抄革命烈士宣傳冊、紅色故事、紅色詩歌,創建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品牌。
資源整合,外樹形象,內練真功,筑巢引鳳
一個學校興旺發達的源動力來自于不竭的生源。建山學校所在的高橋鎮,雖然本地生源不足,但近年來隨著后巷鎮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大量外來民工已經融入當地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也使得學校民工子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近千名學生中外來學生有500多名。因此,立足外來生源居多現狀,致力外來民工子弟教育,就成了建山學校擴大生源的法寶。而如何使外來民工子弟入學后樂不思蜀,來一帶三,產生聯動效應,就成了新建建山學校領導們思考的主題。因此學校對這些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省份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語言、生活習慣等不同情況,樹立了“同在藍天下,牽手共成長”的校本理念,關愛外地生、關注貧困生,使“流動的花朵”與本地的孩子融洽相處,享受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不斷豐厚教育發展的內涵,加快推進科技特色建設。確立“健、善、美”的校訓,秉承“傳承、奮進”的宗旨,走師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辦學路子,讓發展成為學校的主課題,讓活力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以“活力課堂”為旋律,加大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豐厚學生文化底蘊,陶冶學生良好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按照學生參與的全體性、活動開展的全面性、科技教育的普及性、獲獎等級的層次性要求,加快培植學校科技特色。
積極探索九年一貫制辦學,打造老區教育特色品牌
面對嶄新的九年一貫制模式,建山學校研究管理新模式,加強探索兩個畢業班的銜接研究工作。學校從教育方式、教材內容、課堂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的建立以及年級、班級學生學習心理等方面系統開展研究,突出教育的縱向連續性和教材的一貫性,加強橫向年齡段學生學習特點的針對性研究,達到“縱向貫通,橫向鮮明”,以此積累新經驗,做出新成效,著力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
建山學校著力做到,唱響一個口號:山窩窩里飛出金鳳凰;做強一個品牌:山區革命傳統特色教育;堅定一份情感:嘉山胸懷,九曲情懷;樹立一個理念:革命傳統育人,科技特色立校;把握一個旋律:讓活力發展成為學校的主旋律;繼承一個傳統:艱苦奮斗的辦學傳統;堅持一個原則:民工子弟的平等教育;確立一個目標:爭創農村一流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暮秋時分,嘉山腳下,層林盡染,山巷水碧;薄霧籠罩下的建山學校,風卷紅旗獵獵,書聲、歌聲、鳥鳴聲,聲聲入耳,處處入畫……建山學校如一艘教育航母,乘風破浪在遼闊的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