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梨木虱在我國梨產區普遍嚴重發生,由于梨木虱產生黏液阻礙藥液到達蟲體的特點,防治極為困難,成為影響產量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今年由于氣候干旱高溫,梨木虱或將大暴發。防好梨木虱一定要抓住三個關鍵:一是用藥時機;二是綜合用藥;三是注意配藥及噴藥質量。
所謂用藥時機,就是根據梨木虱的發生規律用藥,在梨樹萌芽后開花前:梨木虱出蟄盛期在2月底至3月初,出蟄盛期是第1代卵孵化始期,應以殺成蟲為主,選藥注意其速效性,同時兼顧持效性,因此最好是阿維菌素加上菊酯類。第1代孵化盛期即第1代若蟲大量發生期用藥,此時第1代若蟲出現比較整齊一致,利于集中消滅,是1年中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一般在開花后用藥,應以阿維菌素為主,輔助吡蟲啉。
綜合用藥是指多種藥劑配合使用,即輪換或混配。在梨樹發芽前,應該全樹淋洗式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消滅剛開始出蟄的梨木虱:開花前再噴1次前面提到的速效性好的藥劑:落花70%~80%~時噴1.8%阿維菌素3500倍混合2.5%吡蟲啉2000倍液。考慮到梨木虱幼蟲多集中在果柄和葉柄基部,不容易著藥,可以適量加上優質有機硅助劑,以提高藥劑的展著性,可同時治蚜蟲。如果前期防治效果不好,已經形成黏液,那么常規用藥效果不好甚至無效,可在樹上先噴1遍3%草木灰浸出液,經過3~4小時后,包在梨木虱若蟲外部,再噴藥能提高殺傷力。
桃樹的流膠病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兩種。侵染性流膠病主要發生在枝干上,也可危害果實。1年生枝染病初時以皮孔為中心產生疣狀小突起,后擴大成瘤狀突起物,上散生針頭狀黑色小粒點,翌年5月病斑擴大開裂,溢出半透明狀黏性膠,后變茶褐色,質地變硬,吸水膨脹成胨狀膠體,嚴重時枝條枯死。多年生干受害產生水泡狀隆起,并有樹膠流出,受害處變褐壞死,嚴重者枝干枯死,樹勢明顯變弱。果實染病,初呈褐色腐爛狀,后逐漸密生黏點狀物,濕度大時粒點溢出白色膠狀物。
桃樹非侵染性流膠病為生理性病害,主要由凍害、病蟲害、雹害、冬剪過重、機械傷口多且大引起的。此外,結果過多,樹勢衰弱,也會誘發生理性流膠病。
防治措施:(1)加強水肥管理,注意合理施肥和澆水,提高抗病能力。
(2)科學修剪,注意生長季節及時疏枝回縮,冬季修剪少疏枝,減少枝干傷口,注意疏花疏果,減少負載量。
(3)在生長季節及時用藥,每10~15天噴施1次600倍50%超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000倍70%超微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800倍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
(4)刮除病斑,用1000倍有機硅+200~300倍以上藥劑涂抹病斑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