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壺口岸畔的山區吉縣,近年來,農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農用車、面包車,住進了新房,有了存款……。這一切都緣于他們栽下了“致富果”——蘋果。目前,該縣2萬公頃耕地中有1.8萬公頃是蘋果園,年產蘋果16萬噸,80%以上的農民從事蘋果種植業,農民80%以上收入來自于蘋果產業,收入達3.5億元,果農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前山村里不起眼的蘋果如今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1 持續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
該縣充分挖掘現有土地資源,采取新栽、補栽、更新相結合方式擴規模;同時,鼓勵、引導、支持農民走出去,到周邊縣承包土地栽植蘋果,持續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每年基本上以1333.3公頃的速度遞增。如該縣今年采取“鄉村規劃申報,政府補貼購苗,技術服務跟進,縣鄉嚴格把關”等措施,在全縣新栽1334公頃蘋果,主栽優系紅富士、煙富等中晚熟品種,屯里川高寒地帶主栽秦冠、國光、澳洲青蘋等加工類品種,截至2010年,全縣共栽植蘋果1.8萬公頃,其中掛果面積1.13萬公頃,幼樹6667公頃,
2 著力提升品質,實現標準化生產
一是大力推廣畜→沼→果循環經濟模式,加強有機化、標準化生產;如東城鄉大力發展豬、沼、果循環模式,提升果品質量。在全鄉建果園管護房120間,果園養殖牲畜560頭(只),沼氣池130座,不僅節省了肥料、農藥、燃料等費用,還增加了廣大果農收入。二是結合本地實際,按照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開發、無害化栽培、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精品化包裝、品牌化營銷的思路,果園管理上實施“統一測土配方,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專業隊修剪,統一采摘標準,統一銷售價位”的“五統一”模式,確定了部級標準果園200公頃,省級標準果園1533.3公頃:三是引進SOD栽培技術促蘋果產業升級。去年以來,吉縣在蔡家川森林公園實施了山西省星火計劃超氧化物歧化酶導入蘋果栽培項目,對SOD蘋果進行產業化開發并獲得成功,SOD蘋果的市場售價是普通蘋果的一倍。同時,吉縣引進無害化園藝栽培新技術,在各鄉鎮篩選了施用有機肥的壯勢果園作基地,優選優秀園主進行強化培訓,統一技術方案,專人跟蹤指導,實行訂單生產,成功開發了富硒、富鋅、SOD等品種功能保健蘋果26.6公頃,今年在省政府召開的山西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總結表彰會上,該縣開發生產的“功能保健蘋果”喜獲金獎。
3 借助各種平臺,積極宣傳推介
該縣先后借助中國(山西)黃河壺口文化藝術節,中國國際(鄭州)農業博覽會、黃河金三角優勢農產品運城展銷會,山西優勢農產品北京展銷周等平臺,舉辦展銷會進行蘋果營銷,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相關人員深入北京、深圳、河南等地進行大力宣傳。同時,在北京前門口、太原、太舊高速路等采取制作廣告牌匾、散發宣傳冊、制作LED等方式進行推介宣傳,大大提高了吉縣蘋果的知名度。
4 依托蘋果產業,發展觀光農業
近年來,吉縣依托蘋果產業,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如吉縣東城鄉蘋果種植面積達1120公頃,占到總耕地面積的85%以上,蘋果總產量達到1350萬千克,產值約35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約4500元。蘋果成為這個傳統農業鄉鎮產業轉型的突破口。該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采摘型、觀光型、休閑型、農家樂型等現代觀光農業,實施拆墻透綠防護網工程,舉辦蘋果藝術節,建設采摘園,發展農家樂,同旅游公司聯手推出吃、住、行、采摘、品嘗一條龍服務模式。目前建成觀光型、采摘型果園30余座,特色“農家樂”飯店5家,蘋果精包裝企業1家。
5 興建交易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去年至今,該縣積極引資立項,在十里河果庫群小區,新建了占地2.26公頃的吉縣蘋果中心交易市場:在大田窩果庫群小區,新建了占地3.34公頃的超正蘋果交易市場,新建蘋果冷藏庫8家,使全縣果庫容量由原有的3萬噸增加到了6萬多噸,有效改變吉縣蘋果果園地頭交易的落后方式:在直銷市場建設方面,幫扶吉縣果商在太原火車站旁新建了吉縣蘋果北倉直銷中心,在海南、廣州、廈門建立了直銷窗口,基本上保證了全縣蘋果季產年銷,均衡上市。同時該縣積極引進山西壺口龍泰食品有限公司在吉縣建廠,培育開發果膠、蘋果香精、果醋、果脯等蘋果深加工龍頭企業。目前,該縣蘋果產業的興起,讓上萬名種植戶發家致富,同時進一步拉動了相關的苗木、農資、包裝、運輸、加工、餐館、旅游、通信、勞務等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