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8198;了解選舉,就不了解臺灣。在臺灣,選舉可以讓夫妻反目兄弟鬩墻父子成仇,也可以讓非親非故的人互相傷害,前段時間,一位牙醫與顧客在政治上發生歧見,竟故意磨損其牙齒。另一方面,人們對選舉充滿正面的熱情,臺當局比較注重保障民眾選舉權和自由表達政見的權利。在臺灣,人們可以舉著代表任何政治立場的旗幟招搖過市,也可以主張自己喜歡的“主義”,譬如共產主義。
在臺灣,選舉可怕,也正常,它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對大陸民眾而言完全陌生的詞,臺灣民眾卻耳熟能詳。
自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臺灣選舉從地方到“中央”逐級實現,特別是經過多次“總統大選”的試煉,臺灣選舉已較為成熟。臺灣政黨多如牛毛,但已大致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小黨無從染指的局面。這兩大黨被稱為藍營與綠營。藍營指的是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認同“一個中國”的政黨組成的陣營,又叫泛藍,因為其最大勢力國民黨黨旗主色為藍色。所謂綠營,指的是民進黨、“臺聯黨”等主張“臺獨”的政黨組成的陣營,又稱泛綠,因為其最大政黨民進黨黨旗主色為綠色。在臺灣,以顏色代表政治立場的陣營不止兩個,譬如“泛紫聯盟”,又名公平正義聯盟,以象征弱勢的紫色為代表色。不過在臺灣,“第三勢力”在選舉上始終不成氣候。
政黨分藍綠,版圖也分藍綠,臺灣選舉中有一個“濁水溪魔咒”。濁水溪是臺灣第一大河,是南北地理分界線,也是藍綠勢力分界點。南部是綠營的票倉,藍營長期存在“跨不過濁水溪”的困難。2005年,國民黨的黃敏惠當選嘉義市長,稍稍沖淡了魔咒,但藍北綠南的大格局始終難以撼動。
黃敏惠無疑是藍營大功臣。她能立下大功,似乎也與另一個魔咒有關。嘉義人常說只有女生才能當嘉義市長。因為舊市政府位于垂楊路,導致嘉義市陰盛陽衰,所有民選市長(9任)都是女性。
選舉中常見兩個詞,坐轎和抬轎。坐轎的是參選人,抬轎的是輔選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參選人勝選,輔助者可分一杯羹。在一次次選舉中,政客們的勢力不斷加強,最終形成各種大老和地方派系。在地方選舉中,派系力量甚至超過政黨。譬如以前的高雄縣基本上由紅、白、黑三大派系主導資源。
臺灣民意代表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多要求參選人戶籍在所參選縣市(如縣市長)或選區(如區域“立委”和議員),并在當地居住滿4個月,而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遷徙,故而造就了一種特別的參選方式——空降參選。朱立倫是桃園縣人,擔任過兩屆桃園縣長,未做完任期就跑去干“行政院副院長”,之后又把戶籍遷到臺北縣(即今新北市),他在當地并無雄厚勢力,屬于“空降”,但成功當選首任新北市長。
在由兩大黨推薦的參選人之外,還有獨立的參選人。譬如,楊秋興選高雄市長,便是退出民進黨之后以無黨籍參選人身份參選。
獨立參選人選“總統”的門檻很高,必須獲得有資格的政黨推薦(該政黨于最近任何一次“總統”或“立委”選舉所推薦參選人得票數之和達有效票總和5%以上),或獲得一定數量民眾的連署支持(連署人數達到上次“立委”選舉人數的1.5%)。譬如,李敖沒有入黨,但他2000年獲得了新黨的推薦,出選“總統”。
臺灣選舉中有很多效應
最常見的有三種:
1#8201;所謂“棄保效應”,是指某政黨或參選人擔憂同質的其他政黨參選人瓜分選票,喊出“棄保”口號,希望選民將選票集中在有機會勝出的參選人身上。譬如,無黨籍的楊秋興和國民黨的黃昭順都無法對抗民進黨的陳菊,上次高雄市長選舉中,操作“棄黃保楊”或“棄楊保黃”的聲音很響,不過結果證明,棄誰保誰都無效。
2#8198;#8201;所謂“西瓜效應”,就是“西瓜偎大邊”,指基于自身利益,向局勢有利一方倒戈。在“西瓜效應”作用下,容易出現某個陣營一贏再贏或一輸再輸的情況。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后,已經低迷到底的民進黨絕地反撲,在縣市長和“五都”選舉以及多次“立委”補選中連戰連捷。
3#8201;物極必反,臺灣選舉中還存在“鐘擺效應”。大敗的陣營往往較易在下一次選舉中收復失地,因為選民可能在下次選舉中把選票投給他。就如鐘擺向左擺后便會向右擺。說白了,選民不想看到“一黨獨大”。
既然前途捏在選民手里,各種參選人當然要使勁拉票。最常見的是在夜市或熱鬧場合掃街、拜票,一只只手握過去,生人變熟人,讓人不好意思不投票。參選人也常出現在廟會和紅白喜事等場合,大說選民愛聽的閩南話、客家話,顯得草根性十足,得民心者得選票。此外,還可以深耕基層,像是馬英九學起走遍309鎮的宋楚瑜,直搗綠色大本營去long stay(長住),在民眾家里吃住勞作,體驗民瘼,自也是撈選票的必殺之技。
參選人作秀時,能獲得“凍蒜”(閩南話,當選)的祝福,也可能會被“嗆聲”(找茬),不過重點是,出來走一走,便有曝光率,便有選票。為此,參選人常常作秀過頭,來個激情一跪,騙來選票無數,是選舉中常見的情形。
選舉少不了“樁腳”。樁腳是連接政治人物和選民的中介,一般是農會總干事、宗親會理事長、村長、里長、廟會管理委員會總干事等,甚至黑道分子。換言之,樁腳是依靠自己的人脈替參選人催票的人。在造勢場合,樁腳頻現,包車請選民旅游的是他們,出面“買票”的也是他們。所以樁腳總與賄選有扯不清的關系。有趣的是,造勢時,參選人往往會招待選民吃炒米線,炒米線也代表一個界限,如果參選人提供的“招待”超過一碗炒米線的價值,可能就會涉及賄選。(臺當局法務部門規定,贈送超過30元新臺幣的物品,即視為賄選。)如,魏雪卿2009年參選桃園縣議員時送給兩位選民各2瓶市價150元新臺幣的醬油,被依賄選罪判刑3年2個月。
多年來,臺灣選舉被批評為“惡質選舉”,互相抹黑最重要,政見反而不重要。選還是不選?選民有三個選擇:在兩個爛蘋果里選個好點的;選黨不選人,認準顏色,“含淚投票”;罵一句“歹戲拖棚”(沒人愛看的戲碼,偏偏要演下去),不出來投票。
但,蘋果有多爛,只有選過才知道,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