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進入新世紀后,單戶式的家庭經營使農業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再加上受品種單一、水利建設滯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響,農民種田致富的愿望實際上無法實現。在此情況下,農民喪失了種田的積極性,棄農務工、棄農從商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田地大面積荒蕪隨處可見。如何做好土地這篇大文章,使農業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筆者認為只有大膽改革當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讓農業工廠化、農民職業化,才能使農民安心農業。在此,筆者提出運用地權、股權,為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模式提供一種新思路。
地權與股權的概念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地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有土地的所有權,地權歸該組織全體成員共有,不能繼承和轉讓。股權是將集體土地按照集體經濟組織人數分成若干個等額股份,組織內成員都是股份持有人,該股權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繼承和轉讓。
地權與股權的運用,必須以農業集約化經營為前提,即將原有的單戶田地通過流轉集中起來,實行企業化運作,農民都是企業的股東。
地權與股權在實踐中的運作模式
地權與股權在實踐中如何運作,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比如某村有1000人,1000畝土地。該村地權與股權的分配方式為:地權永久性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所有,但不能進行個人分配。股權則按每人一畝并折算出價格實行分配。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生變化時(譬如去世、新增人口等),地權隨之相應增退,而股權則按照人口發生變動時的準確時間,計算其股權在變化之前所取得的利潤,該股權持有人應享有這部分利潤。如村民張三(股權持有人)在2010年8月10日去世,通過財務計算出在此之前其所在集體經濟組織每個股權應分配利潤1000元,那么張三的繼承人必須享有這個利潤,但張三從去世之日起其原有股權自動取消,其股權重新進行全員分配。其他類型的人員增減也按此模式操作。
地權與股權下企業化經營模式的優點
企業化經營實際上就是規模化經營,當前,我國農田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如果采用規模化經營,有六大好處:一是減少勞動力,剩余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充實其他行業;二是可以合理建設水利設施,提高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一村一品”能變成現實,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四是可以通過田地改造,擴大土地使用面積;五是有利于全面推行統一種植、統一植保、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統一銷售;六是解決了當前農村存在的增人無地分,減人還占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