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龍江省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都隆基十分忙碌,他先是遠赴韓國洽談招商引資事宜,再是奔走于縣、鄉政府之間,這一切都是在為該村正在進行的農民集中居住工程努力著。
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位于歐根河南岸,是一個擁有72年歷史的朝鮮族民族村,原轄7個自然屯,328戶1348口人,距縣城25公里,全村總面積24843畝,其中耕地面積20340畝,全部為水田,人均耕地面積15畝。
幾年來,該村赴韓國勞務發展異常迅猛,76%的農戶、83%的人口離村創業,全村土地以承包、租賃等形式流轉的318戶,真正種自家地、干自家活的只剩10戶,全村7個自然屯原有住房172棟,空閑住房90棟,空閑率達52%以上,出現了“人去房空、戶離屯空”的局面。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通過廣泛征求民意后,2008年,在慶安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曙光村以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全力支持的“田水路林村”項目為契機,開展農民集中居住工程建設,堅持撤并自然村,建設社區化中心村,實現農村城市化,建筑風格民族化,人居環境現代化。
曙光村的農民集中居住工程自2008年10月籌劃立項,2009年5月開始拆遷,7月住宅樓開始動工,至當年12月農民全部入住,目前正在開展相關后續工作。
通過農民集中居住工程的建設,曙光村實現了跨越幾十年的歷史性變遷。201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1549元,列居慶安縣之首,曙光村被評為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等省市領導多次到曙光村參觀考察。
為確保曙光村農民集中居住工程的順利實施,慶安縣、勤勞鎮和曙光村三級組織完全尊重群眾意愿及當地實際,采取的一系列做法十分值得稱道。
工作深入細致,方案多樣得體
曙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都隆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在整個農民集中居住工程建設中,村兩委堅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民主決策。對需要決策的一般事項,由村兩委共同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討論,形成初步方案后,在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上通過,對于重大事項則還必須通過黨員大會進行表決,一步一步按程序進行民主決策。
在工程開始之前,村干部分片包干,深入每一家、每一戶,全面摸清土地利用、耕地流轉、家庭住房、成員構成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拆遷補償方案、中心村建設整體方案和新區住宅分配方案。
經過一系列的走訪,在征求廣大村民意見的基礎之上,村兩委干部明確了住宅拆遷補償的6個檔次,即根據房屋的不同質量和不同建設年份,對土房、一面青(磚土混合型房屋)和磚房3種類型的房屋分別予以50元/平方米、100元/平方米、200元/平方米、300元/平方米、400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等6個檔次進行補償。
經過和廣大村民的商討,村兩委干部決定采取先建后拆的方式,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的原文化屯(曙光村的自然村)開辟一塊地,建設4棟5層小樓樣式的住宅樓。
在新區住宅分配方案上,村干部們是這樣操作的:樓房建設之前,由村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戶型,對于同一種戶型住宅位置的分配,村民采取搖號的方式確定。
拆遷補償方案、中心村建設整體方案和新區住宅分配方案制定之后,村兩委干部又將其提交給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經過反復修改之后,村民代表大會最終表決通過。
曙光村有個老年人協會,全村55歲以上的老人全部為其會員。在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老年人協會負責對建材質量和項目開展情況進行監督。建材運到村里之后,必須經老年人協會會員檢驗之后方可使用。另外,在住宅樓建設期間,老年人協會每天都派人到項目建設現場監督檢查,若發現相關問題,老年人協會及時向村兩委提出合理化建議。
住房價格低廉,社區服務多樣
一般來講,對于仍處于以務農為主業的欠發達地區來說,兩三層小樓加一個小院是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最佳模式,《村委主任》記者采訪過的江蘇省胡樓村以及安徽省宋崗村就是這樣。然而曙光村的農民新居全部表現為5層樓房的樣式。
“之所以這樣設計,一是因為曙光村的大部分村民已經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大都流轉出去,二是農作物(主要為水稻)的耕種和收割都采用大型機械作業,農民自家的小型工具都被替代,因而就很少占地方了。”慶安縣農委副主任宮本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
據了解,曙光村農民集中居住區總面積為1.6萬多平方米,總共4棟樓,190套住房。住宅樓集節能樓房和朝鮮民居的兩種風格為一體,分為66平方米、86平方米以及102平方米3種戶型,所有戶型均為兩室一廳一廚一衛格局。
曙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都隆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住宅樓的建設由政府公開向開發商招標,政府與開發商的議定價格為780元/平方米。
據了解,為確保曙光村農民集中居住工程的順利推進,縣里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6535萬元投入曙光村,用于農民安置、住宅區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除去農民獲得的拆遷補償之后,平均每戶僅拿出3萬多元錢便可入住。
為了方便村民生產物資的存放,村里在住宅樓附近專門建設了3排儲存室,每間儲存室18平方米,每3家擁有1間,每家占有6平方米的空間。在新村東南角建設大型農機具庫棚1處,總計400平方米。不僅如此,每家每戶在住宅樓四周還擁有一畝左右的耕地,用來種植蔬菜等作物,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除了住宅樓之外,村里配套建設了1188平方米的集辦公、社區服務、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等六位一體的村級社區服務中心,內部設立環境監管站、醫療計生站、文教體育站、民生信息服務站、社會保障及綜合代理站、警務司法站。社區服務中心每周三集中一次辦公,為群眾提供醫療計生、環境建管、文教體育、社會保障、警務司法和綜合代理等六項服務。
村里在住宅區之內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1處,栽植各種風景樹17種,花卉2萬余株,安裝體育休閑器材30件,設籃球場、排球場、門球場等體育場地。不僅如此,村里還在廣場中央修渠引水,建設了2個水上涼亭。這些都大大方便了村民的休閑娛樂。
村里在樓區前建設了集餐飲、娛樂、度假多功能于一體朝鮮族特色住宅一條街,該街充分體現了“四面坡、白灰墻、窗前廊、柱子在外曬太陽”的朝鮮族建筑風格,囊括了朝鮮風格的各種小吃,為本村村民和外來游客提供舒適、溫馨的飲食休閑服務,逐步形成了一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民族光、賞民族情”的特色民俗旅游產業。
此外,村里還在住宅區兩側以文化長廊的形式建設小型朝鮮民族風情園1處,園內建有朝鮮族民族特色標志人物雕塑2座,種植金達萊等14個朝鮮族特色植物,讓人們走進村莊,就猶如走進了朝鮮族的歷史,使這里成為了解朝鮮族民風民俗的窗口。
曙光村村民李鎮河說:“真沒想到,我們村子的人現在也住上了城里人那樣的樓房,平時還可以到休閑廣場散散步,到文化活動室里下下棋,集中居住真好啊!”
慶安縣勤勞鎮鎮長運欽鐲告訴《村委主任》記者,不管是住宅樓還是其他建筑物,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建筑風格都具有朝鮮族特色,因此曙光村的村民對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建設十分認同。
地權農民作主,開發務實高效
一段時期,全國不少地方盛行讓農民“上樓”的運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場讓農民上樓運動的背后,實質是把農村建設用地倒過來給城鎮用,弄得村莊稀里嘩啦。然而,曙光村的情況卻與此恰恰相反。
慶安縣勤勞鎮鎮長運欽鐲告訴《村委主任》記者,曙光村通過農民集中居住的方式節省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并沒有被上級政府拿走,而是全部留在了村里,用于曙光村的各項建設。
他說:“曙光村是一個朝鮮民族村,村民在海外特別是在韓國有很多關系,把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留給村里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村里的招商引資騰出空間。”
建設用地指標的預留,為曙光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村里總共投資了221萬元,將原王嘎屯改建成畜牧養殖產業園,規劃改造和新建養殖圈舍約30棟,設有黃牛、生豬、獺兔規模化養殖場和種牛、種豬、種兔繁殖基地,總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
此外,村里還利用新村后面預留的4棟民房,建設農特產品特色加工區一處,成立了綠色水稻加工廠、綠色豆制品廠、特色泡菜廠、特色打糕廠、特色釀酒廠以及綠色豆油加工廠,發展打糕、米酒、風味泡菜和冷面等民族特色加工業。
畜牧養殖產業園和農產品加工區都采取集體建設、個人承包方式,集體獲得租金收益,承包戶獲得經營收益。村里用集體積累為村民支付2/3的冬季取暖費用和其他物業管理費用。
農民集中居住工程完成后,通過對舊宅基地的復墾,可增加耕地470多畝,對原有廢棄的溝渠、道路及零星的荒草地和未利用地進行整理,可增加耕地1200多畝,總計可新增耕地1700多畝,土地利用率增加6%。新增耕地年增產糧食83.79萬公斤,年可增收165萬元。原有的2013萬畝水田通過整理,年可增產糧食201萬公斤,年可增收370萬元左右,合計年增收530萬元以上。
曙光村針對耕地全部為水田的實際,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操作規程,發展綠色無污染的水稻種植,積極推廣機器插秧、測土施肥等農業新技術。與此同時加快了農業園區建設。曙光村先后建立了1000畝水稻施肥對比試驗園區、500畝種子對比園區和2000畝機插園區。
“由于是綠色食品,曙光村產出的大米價格每公斤要比一般的大米貴出15元。”勤勞鎮鎮長運欽鐲告訴《村委主任》記者。
新居的建成解除了村民的后顧之憂。于是,村兩委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勞務輸出力度,依托在外成功創業的家鄉人,建立了勞務輸出外埠基地和聯絡站,主動與省國際經濟技術公司取得聯系,及時掌握域外乃至國外的用工信息并傳遞給村民,源源不斷地將本村勞動力先后輸送到內地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打工。據了解,由于懂韓語,曙光村外出務工的村民大都去了韓企,單單打工這一項,平均每人每年就可獲得數萬元的收入。
政府支持到位,部門資金整合
和安徽省的宋崗村一樣,曙光村的農民集中居住工程也得到了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慶安縣農委副主任宮本旺告訴《村委主任》記者,為了確保曙光村農民集中居住工程的順利推進,慶安縣確立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鄉村負責、部門協助”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多元投入、多項推進”的工作機制。
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靠前指揮,紀委書記、農業副縣長前線指揮,縣農委、民政局、林業局、衛生局等16個部門全程參與,鄉村干部具體操作,確保了項目順利實施。
項目組織機構明確職責、任務、目標,實施項目同步推進。一是房屋拆遷與土地整理同步推進。對拆遷完的大塊宅基地,實施機械作業,進行土地平整,拆一塊推一塊,推一塊平一塊,平一塊修一塊。具體由國土部門負責。二是發展生產與新村建設同步推進。在新村配套建設的同時,由農業技術部門負責,組建大棚育秧小區,繼續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第一產業收入。三是新村建設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同步推進。組織強有力的作業施工企業,在房屋拆遷和新村建設的同時,全面鋪開以農田水利、生產道路為重點的土地整理,確保不誤農時、不誤生產,保障與新農村建設同時完工,同時驗收。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鄉鎮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大力宣講項目意義,合理制定拆遷補償方案,加強對開發商的監督,公平公正地分配住房,這一切做法打消了農民顧慮,形成了和諧拆遷、共同建設的良好氛圍。
按照“兩條腿走路”、“多輪轉動”的辦法,縣委、縣政府多渠道、多層面籌措資金。2009年以來,縣里總共投入曙光村建設資金6535萬元,其中爭取省國土資源廳土地整理項目資金4242萬元,慶安縣廣忠集團捐資800萬元,省新農村辦連續兩年獎勵400萬元,縣政府支持590萬元,縣直部門扶持156萬元,鄉里配套100萬元,農民自籌247萬元,所有資金用于農民安置,中心村4棟5層住宅小區建設、自來水井房、取暖鍋爐房等配套設施建設等。
縣民政局、林業局、衛生局等l6個單位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整體合力,大開“綠燈”,積極參與社區服務中心、小區綠化等工程建設。2009年以來,全縣各職能部門共投入的幫建資金以及免收的各種費用達到300多萬元,保證了基礎設施建設及時跟進。
(本稿采訪過程中,得到了黑龍江省委巡視組副廳級巡視專員李克軍和慶安縣委常委、紀委書記楊春輝的大力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