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青山腳下有一個村莊。村內,水泥路潔凈平坦,綠樹成蔭,自來水、沼氣池通到家家戶戶,放學的孩子在活動場所嬉戲打鬧……這是筆者在湖北省陽新縣三溪鎮姜福村所見的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
能人興村村容新
姜福村由原姜福和白楊兩村合并而成,轄21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灣(村),818戶3598口人。10年前的姜福村,房屋破舊,人心散、風氣差,賭博成風,田地荒蕪,村民收入微薄。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群眾負擔重,加上集體賬目亂,群眾怨氣大,上訪不斷。看著一盤散沙的村子,村里的老黨員、村民代表想起了遠在武漢市做建材生意的明道祥。
明道祥是土生土長的姜福村人,為人正直,敢闖敢干,2002年被村民請回村當村干部,2004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明道祥上任后,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部群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發展生產,齊心建設“秀美、富裕、和諧”新農村上,村級經濟連年上升,村里各項事業紅紅火火。2010年村集體收入7.9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700元,一舉甩掉了“空殼村”的帽子。如今,該村是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基層設施建設、農村用地管理等模式先后在縣、省乃至全國推廣。明道祥多次榮獲市、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8年1月當選省十屆人大代表。2009年該村黨支部被湖北省委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必須有出色的領頭雁。一些“空殼村”、“矛盾村”,由于選準了“一把手”,幾年時間就改變了貧困落后的面貌;反之,經濟條件較好的村,也可能因為“一把手”的無所作為或者亂作為,成為落后村或負債村。注重選準“一把手”,越來越成為基層組織的共識。
“一股三共”搞建設
原先的姜福村,基礎設施脆弱,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絕大多數村民吃不上干凈水;水庫、塘堰、泵站、渠道等年久失修,田地產量低,群眾生產積極性差。如何凝聚人心,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成了明道祥面臨的第一道難題。經過外出學習和調查了解,明道祥創造出“一股三共”建設模式。“一股三共”是指村黨支部指導村民小組成立理事會,以組或自然灣為單位,發動群眾實行股份制投資,項目確定、資金籌措、工程建設、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都交由理事會和群眾民主決定,實行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收益。
2004年11月,明道祥提出把南山堍作為利用“一股三共”模式改水、改路、改環境的試點組。在項目選擇上,首先召開群眾大會,給群眾算經濟賬、效益賬,讓群眾討論、修改和決定建設項目,以及項目建設次序;在資金籌集上,發動群眾集思廣益,通過對上爭取項目,受益方集資,群眾捐資,對外融資等多種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在工程管理上,一律公開發包,由群眾代表簽訂建設合同,村里派駐村民代表全程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在資金管理上,實行專款專用、專賬專管、張榜公開、陽光操作。在理財小組成員中選出一名家庭經濟條件好的人員管錢,確保資金不被挪用,并選出一名熟悉財務的人員管賬,確保賬目清楚明白。每一筆支出必須由理事會成員共同簽字,一次性支出1000元以上的,要經群眾代表通過,5000元以上的須報村委會批準。每月至少公開一次賬目,工程完工后,進行財務審計,張榜公布。
自2005年來,該村先后籌資2200多萬元,其中群眾籌資占總投資的82.3%,共修建11座小型水庫、12條渠道,維修17座泵站,修建22條水泥公路,安裝2.6萬米自來水管道,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通自來水,并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農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服務中心、村衛生室、殘疾人康復中心等,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有了巨大改善。
這種自力更生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的模式獲得了成功,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姜福村所有投資建設項目,都是充分依靠群眾組成的理事會、監事會參與監督管理,村兩委在建設過程中發揮著引導、協調和組織作用。公益事業投入沒有新增一分錢的集體債務,沒有出現一個半拉子工程,沒有一起群眾上訪事件,成功地探索出一條適宜于貧困村興辦公益事業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活經濟
曾經的姜福村集體經濟停滯不前,幾乎是“空殼村”。如何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成為擺在明道祥面前的大事,他的主要辦法有以下4點。
一是打造信用環境。要想引來金鳳凰,除了栽下梧桐樹外,還要有一個適宜梧桐樹生長的環境。在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上,明道祥反復宣講誠實守信、熱情助人、互愛互助的理念,以樹立良好的村民形象。
二是真情服務贏得客商。村兩委一班人的心緊緊團結在一起,規范服務流程,嚴明村級紀律,熱情為開發商辦事,改善投資環境,并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同時,還外出招商,宣傳自身資源優勢,他們的熱情感動了投資開發商。近年來,該村共引進3家外商,安置本地勞動力40余人。
三是吸引老百姓參與經濟建設。為群策群力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推進村級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村兩委根據生豬、土雞養殖等傳統產業的特點,瞄準市場變化,帶領村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并探索出“集體籌建、村民參股、共同受益”的新模式,項目資金由農戶和集體根據協議入股,村組負責經營項目日常管理和統一銷售。目前,已累計吸引民間投資近1000萬元,帶動400多農戶創業,新建4棟“150型”豬舍,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發展2個萬羽養雞場。
四是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姜福村有大量水田、山地、坡地、水面拋荒。為了充分發揮這些閑置資源的作用,該村積極發動黨員承包“四荒”發展種植、養殖業。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目前姜福村已改造200多畝龍蝦精養池,600畝意楊,400多畝把竹、香樟、甜柿基地,發展20畝苗木基地,共為集體增加經濟收入近2萬元。對于校舍、倉庫、村組閑置房屋等集體閑置資產,建立有償使用制度,采取公開拍賣、租賃等多種方式,使村集體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村規民約》管土地
農村土地管理是農村管理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建房亂占耕地、不批先占、違法亂建、“一戶多宅”等現象十分突出。亂占、亂建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擾亂了村莊規劃,有損村容村貌。明道祥召集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議,用制定《村規民約》的方式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
經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2008年5月28日,姜福村誕生了一部屬于自己村的“法律”。其經驗主要有3點:一是實行拆村并點。對中心村莊編制好宅基地使用規劃,將中心村莊周邊散住農戶進行拆并,由村委會統一為拆并農戶無償提供新宅基地,對農戶拆遷的房屋按原造價的50%予以補償,原宅基地收歸集體統一進行復墾。二是實施拆舊建新。村內建房嚴格實行“一戶一宅”,對中心村莊內部的舊房子、老宅基地和荒地進行統一拆除,統一規劃,誰家要建房子,先以老宅基地為主,沒有老宅基地的,村組協調戶與戶之間相互調劑;在原舊宅基地和荒地建房的,村里按照每平方米1~10元的標準給予適當補貼,并負責修通入戶路。三是嚴限占地。對于多建、亂建以及不服從村里統一調配的農戶,按照《村規民約》,發動德高望重、正直公道的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理事會、監事會,實行強制拆除。21名村組干部兼任村級國土資源協管員、理事會成員,負責土地監管、違建地查處、糾紛地調節等,5名老黨員擔任監事會成員,負責監督理事會成員執行《村規民約》。
據粗略統計,《村規民約》實施以來,通過拆除“空心房”、流轉宅基地等做法,共拆除2.1萬平方米空心房、破舊房,硬化2400米通戶路,修5800米下水道,挖430口沼氣池,建230座無公害廁所,整理90個垃圾收集池、1處垃圾填埋場,挖4口景觀水塘。全村沒發生一起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建房行為,共有70多戶農戶放棄擇新址建房,在舊址建房,有效節約了土地資源,整治了村莊,美化了環境。
“六步工作法”聚人心
姜福村始終堅持村民自治的原則,把擴大群眾參與權、監督權、發言權放在重要位置,對村級重要項目實施、重要事項決議、重大資金投入等嚴格實行民主管理,并結合實際,總結出農村民主自治“六步工作法”,每個項目實施都嚴格按照“六步工作法”展開。
第一步深入調查,聽取群眾意見;第二步以組為單位召開群眾大會,選出群眾代表組成理事會,由理事會根據群眾意見擬定初步建設方案;第三步將初步方案張榜公布,收集反饋意見,修改完善方案;第四步將方案報村委會審批,召開群眾大會表決通過;第五步理事會牽頭,籌資籌勞,具體組織實施;第六步審核收支,張榜公示。
幾年來,姜福村通過“六步工作法”提議決策事項46件,涉及投入資金近千萬元。由于決策過程規范透明,群眾參與度高,實施效果好,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同。“六步工作法”還得以在陽新縣全縣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