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是農民致富的新資本
自古,貧窮幾乎是中國農民的代名詞。說三農這問題那問題,說到底就是個貧窮問題!中國農民貧窮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唐代宰相詩人李紳曾作《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詩從一個角度表明,相對于有限的耕地等自然資源,中國人口過剩的問題自古就存在。自然資源早已不能滿足中國人口的需要,然而,它卻是農民生存、致富的惟一資本。中國農民貧窮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民致富的資本”太少!
凡可以被農民用來致富的本錢或資源,都可稱為“農民致富的資本”。
網絡是農民致富的新的生產要素、新的資本!網絡讓農民了解外界需求,同時讓外界了解農民的產品,網絡成為農民買賣產品的新渠道,成為促進農民自我開放,全面、自由、持久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網絡將把農村載入“知識經濟”和“知識文明”的新時代。
經商是農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清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概括“農工勞而利薄,商賈工半而利倍”的事實,這是因為,商人投入商業的流動資金,與農民投入農業的生產資金,二者周轉的周期相差很大。
通常是,投入商業的流動資金周轉周期短,一般在30天左右。而投入農業的生產資金周轉周期要長得多:投入一年一熟作物的,周轉周期就是1年,投入一年二熟制作物的,周轉周期就是半年。資金周轉一次就能帶來一次的利潤。如果把100元投入商業,一年能帶來10多次的利潤;而投入農業,一年只能帶來1~2次利潤。所以,商人、農民收獲的利潤懸殊很大,農民成了最貧窮的人。
商人是社會富裕的先導力量,商業是先進的生產力,遠遠高于農業生產力。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實質上是城鄉居民所從事的產業的差別;東西部差距的本質也是產業差距,東部大多數農民做工經商,西部大多數農民種田。農業大縣大多數是財政窮縣。
農民要致富,經商是必由之路。
網絡經商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捷徑
網絡經商的最大特點是信息量大,只有看不到的,沒有網上搜不著的,而且經營成本低,資金周轉周期比傳統商業更短,一年能帶來更多次的利潤。網絡經商富得快成為必然。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地處蘇北欠發達地區的東風村農民網絡經商創造了以下鮮明的特色:
一是“家庭+網絡”。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以網絡為首要資本,經營靈活,投資少,足不出戶,賺錢快,利益直接,符合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二是“農民自發+地方政府跟蹤服務”。東風村農民網絡經商創業最初是自發行為,縣、鎮政府隨后跟進,下發紅頭文件對其精神和經驗進行了充分肯定,并從生產要素供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服務和保障。
三是“農村信息化+工業化=農村現代化”。東風村農民網絡經商創業是先在網絡上招攬顧客,承接訂單,再找廠家或自己辦廠生產,以信息化帶動了工業化,工業化同時促進了信息化。
東風村農民網絡經商快速致富的實踐證明:一人網絡經商能富一家,能帶動十幾個甚至于更多的農民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幾十人網絡經商能富一村,一群人網絡經商能富一方,能促進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繁榮——“商富”就是“民富”,就是“國富”。因此,東風村農民網絡經商前景廣闊。
將網絡作為致富新資本,東風村農民的成功經驗對于整個中國農村具有普適性、先進性和方向性。東風村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經驗,也為解決農民就業、創業、致富提供了借鑒,還為探索欠發達地區實現農村現代化開辟出了一條新路。
(編者注:作者創立的“農民致富資本論”,破解了中國農民太苦,農村現代化太難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農民致富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政治資本和社會資本”最少。他指出,農民與其他人群的差距就是這“四大資本”的差距;他認為,促進農民致富的突破口就是同時增加農民的“四大資本”。此理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作者應約用此理論解釋東風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