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好”基層黨組織、浙江省農村基層組織“先鋒工程”、浙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新農村建設標兵……是什么使浙江省上虞市祝溫村這個10年前名不見經傳的村莊,現在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
文明建設提升村民素質
近年來,祝溫村黨總支、村委會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并結合本村實際,借鑒外地經驗,不斷探索新方法。
一是舍得投入,建好陣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如果沒有場地設施,只能是紙上談兵。祝溫村集體雖不富裕,但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硬件投入力度不減,黨總支書記杭蘭英自己帶頭,并上爭下集籌集資金。截至目前,祝溫村用于文化教育宣傳陣地建設的資金達80多萬元,大大提升了村莊品位,為村民求知、求樂、求富、求新、健身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所。
二是連續8年舉辦暑期社區學校。村黨總支主動與上虞市委宣傳部、市關工委、市教體局、鎮政府、派出所、學校等單位聯系,組織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在校學生舉辦文明禮儀、法律法規、行為道德、交通安全、食品衛生等培訓班。近3年來,祝溫村共舉辦培訓班23期,2000多人次參加,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與文明道德素質。
三是把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貫穿于創建“民主法治村”的全過程。制訂“民主法治村”建設方案,將 “民主法治村”創建與“省文明村”、“環境優美村”創建結合起來,并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五五普法”教育相銜接,使創建工作的內、外涵得到延伸和拓展。該村在人群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和主要出入口設立宣傳窗5處,著重就基層民主、社會治安、民事經濟、基本國策、農業生產五大類的法律知識進行宣傳。并運用廣播、黑板報、墻報、社區學校等輿論陣地,幫助和引導村民增長法律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在村民中形成了敬老愛幼、知禮崇德、和睦相助、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
四是建立基金,送好溫暖。為創建“和諧祝溫”,杭蘭英始終不忘困難的群眾,2008年底她帶頭出資10萬元建立村關愛基金。許多搞建筑的老板也紛紛出資,已籌集了60萬元專項基金,連續3年向困難群眾發放各類慰問金4萬多元。
科普知識武裝村民頭腦
祝溫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積極開展省科普示范村創建工作。一抓組織建設。成立了以黨總支書記杭蘭英為組長的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建有一支由村科普宣傳員、科技輔導員、農民技術員、種養大戶、科普工作積極分子等組成的32人的村級科普工作隊伍,并設有專(兼)職科普宣傳活動工作人員5名,具體負責日常科普工作。二抓陣地建設。祝溫村投入105萬元,新建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20平方米的村農函大輔導點,有農函大教室、專(兼)職教師和實踐基地,配備電腦和多功能投影儀;一個科普活動站,配有一定數量的科普器材、科普刊物,有科普圖書數3500多冊;專門騰出3間房子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同時,村里還擁有多個村級科普實踐基地,即210畝水稻良種直播基地、25畝花卉繁育基地、200畝蔬菜基地,建有一家千頭養豬場。三抓活動開展。該村經常開展科學、文明、健康的群眾性科普活動,如日常生活“小博士”科普知識競賽等。
針對留守婦女較多的特點,祝溫村婦聯經常開展學習型家庭和好媳婦等家庭評選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崗位培訓。近3年來,祝溫村婦聯會同鎮婦聯、學校、派出所等單位,舉辦以家政管理、專業技能、家庭教育、致富經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20余次。祝溫村婦代會以“婦女之家”為依托,大力開展文化進家、法律進家、科技進家、家教進家、健康進家“五進婦女之家”活動。2011年3月,祝溫村被命名為浙江省科普示范村和全國婦聯基層組織示范村。
“花園村”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由于祝溫村村級經濟并不富裕,興辦實事工程缺乏一定實力。村黨總支、村委會除向上爭取外,還大力發動本村建筑能人、企業家和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為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出資出力。截至2010年底,已有30多位建筑能人與個體老板慷慨解囊,共捐款300多萬元,捐款所得全部用于村級公益事業。
在新農村建設中,祝溫村先后投入60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隨著水改、電改、路改、廁改、河道改造的深入,祝溫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村工業不發達,村莊建設完全依靠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努力。”許多村民說。
祝溫村把加強綠色生態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亮點,著力優化居住環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數。村道是村莊的門面,該村對村道進行全面綠化。投入42萬元,在全村區域內的道路和田間種植了檜柏、香樟樹、柳樹等,綠化長度達1.72萬米。
在村內休閑綠地上,祝溫村采取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種植香樟、紫玉蘭、白玉蘭等品種,選用馬尼拉草坪等品種。目前,該村公共休閑綠地面積達4200多平方米。有328戶農家進行庭院綠化,全村人均綠化面積達20平方米。此外,祝溫村還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選種柑橘、石榴、桃、枇杷等果樹,村內河道旁選種垂柳、桂花等,使河道兩側樹木成蔭,加上河水清澈,吸引了許多垂釣愛好者。
祝溫村設了30只垃圾箱。每天上午10點前,村里保潔員將自己包干的垃圾箱和公廁清理干凈,并收入垃圾車,運到鄰近幾村共用的垃圾臨時中轉站。下午,鎮里的垃圾車把垃圾拉到鎮垃圾中轉站。從村到鎮,垃圾都做到日收日清。
“建設新農村,搞衛生比造房子還重要,這是老百姓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現在的環境衛生,村民們都感到非常滿意。”村委主任王茂桃說:“按全村每人每年衛生保潔費10元的標準提取,這10元錢,5元是市里撥的,3元是鎮里配套的,2元由村集體支付。我們村里很多人出去做建筑,回來看到環境變得這么好,都積極出資,支持村里搞新農村建設。到現在,修路、保潔,村民沒有出過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