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村級債務負擔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也給村級組織開展工作帶來了壓力。目前,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后,村集體經濟增長緩慢,解決村級負債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如沒有特殊情況,應采取以下措施來化解村級不良債務。
抓好村班子建設,減人減支。造成村級債務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最主要是人的因素。因此,化解村級債務的關鍵是抓好村班子建設。首先,要選好人、用好人。要把公道正派、黨員和群眾擁護、能夠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人選出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其次,要加強培訓。特別是要突出宗旨教育、黨的政策教育,使廣大村干部進一步樹立發展觀念、群眾觀念和依法行政觀念。再次,要加強宣傳。特別是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的宣傳,形成化解債務的良好氛圍,樹立化解債務就是應盡的職責,是自身政績的觀念。要求他們根據村組具體經濟情況,在聽取民意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化解債務的措施。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全面推行村干部聯績計酬結構工資制和養老保險制度,并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化解村級債務作為對村班子和村干部任期工作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
合理界定債權債務。首先,對村級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理、分類,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化解方法。通過核查,把賬面反映的以及賬面未反映的債權債務情況全面清理出來,并分戶逐筆登記。其次,對反映出的債權債務進行分類匯總。將對內負債與對外負債分開,即把欠外單位(或個人)借貸和欠村組干部工資、補貼分開,將用于村公益事業、管理費超支及村興辦集體企業的負債分開,將借貸本金與利息分開,將按照正常程序由村集體借貸與村干部擅自借貸分開,最后,分別交村兩委擴大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確認,剔除虛假債務和不合理債務,擠干債務水分。對于債權債務能夠沖抵的部分,應辦理相關手續,進行抵消處理。呆賬由村委會報鄉鎮匯總,再由鄉鎮向有關債權單位申報,按有關政策規定及程序予以核銷。
清欠降息,減少債務。一方面,按單位和個人欠款分類處理:對單位和干部欠款要帶頭進行追繳,限期歸還;對個人欠款要本著“誰經手,誰負責”的原則,責任到人,限期收回;對單位和個人欠款追繳難度大的,由村班子成員和包村干部協助追繳;對有能力還債而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或個人,必要時可通過司法機關強制執行;對收入不入賬、虛報冒領以及不合理支出等違規違紀款項要悉數退賠。對農戶“兩稅”尾欠,要根據農村稅費改革政策,進行認真審核和清理,具體核實到戶,根據數額大小和農民實際承受能力,制定分年計劃,逐步進行清收。對少數有能力償還而不還的“釘子戶”,堅決依法征收到位;對于特困戶、貧困戶,應繼續貫徹減免政策,及時予以減免。追繳和清收的資金可全部用于償還債務。另一方面,村級借債不少是高息借款,債務多的村光利息支出就是一個大包袱。欠單位的可通過協商,爭取只還本不付息。個人借款(或集資)可根據國家金融政策,比照銀行同期利率,兼顧各方利益,重新核定債務利率,以減少利息支出。以前利息結算掛賬的不允許利滾利(復利計算),并實行先還本后付息,本金未還的,不準先付息。
盤活資產,變現還債。對村集體所有的閑置資產進行登記、評估,予以盤活。如對村集體所有的山場、林場、茶場和水面的生產經營權,可以采取轉讓、租賃或者進行拍賣取得收入歸還債務;對村辦企業的閑置設備、房屋以及村部所有的閑置資產也可以進行拍賣,所得款同樣用于還債;還可將現有資產直接抵債。至于村級債務中的企業債務,應尊重歷史事實,歸到原企業賬下,企業持續經營的,由企業歸還;倒閉的企業,則采取破產的方式解決歷史債務問題。
籌資還債。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收支缺口加大。中央、省級財政部門應根據稅費改革后村級財力的收支缺口情況,加大村級轉移支付力度,支持消化村級債務;縣級有關部門應將本單位用于扶持村級發展的資金以補助的形式償還村級債務或直接核消村級債務;鄉鎮政府盡可能從自有可用財力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給予補助,幫助償還村級債務。對確因興辦村內集體公益事業而形成的債務,村委會應根據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政策,向群眾說明白,爭取群眾理解,動員群眾承擔下來,并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遵循“一事一議”程序,由村民民主討論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按照債務總額、農戶每年可以承擔及法定負擔限額來確定籌資計劃和籌資額,用以還債。
發展經濟,增收還債。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這是解決村級負債最根本的一條路。一要堅持腳踏實地,發揮地方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重于提供條件、優化環境,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二要堅持長短結合,即要注重發展投入少、見效快的項目,同時又要注意發展生產周期長、效益穩定的項目。三是要解放思想,下大力氣辦好集體企業,最好是避免直接對企業投資,以免在競爭性領域中遭受風險,使村級集體經濟雪上加霜。對虧損的村辦企業和“半截子”工程,要及時采取租賃、轉讓、出售等形式盤活資產存量,發揮其最大經濟效益。同時,要積極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千方百計引進人才、資金,在本村創辦個體私營企業,開發本村自然資源。要不斷增強村級服務功能,把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的事情辦起來,真正發揮村一級在市場與農戶之間的銜接和紐帶作用,努力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就業門路,增強償債能力。
加強財務管理,節支還債。切實開展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公開前要經村財務公開監督組審核,嚴把審核關,杜絕一切不符合規定的非生產性開支。堅持“一事一議”制度,確保村內公益事業建設有資金來源,不再給集體經濟加碼。堅持財務審計制度,并將每次的結果張榜公布,堵住村集體財產流失的口子。村干部實行交叉兼職,從嚴控制村干部定額補貼及誤工補貼的人數和補貼標準。大力壓縮管理費、辦公費、差旅費等,并一律實行包干使用。通過節支來節約有限的村級集體資金,用于償還村級債務。
嚴格控制新債務的發生。村級不良債務重在化解,但最根本的還是要杜絕產生新的不良債務,以免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因此,在著力化解原債務的同時,必須嚴格控制新債務的發生。要堅持“先還債,后干事”的原則,在債務沒有化解前,一般不得舉債辦事。特殊情況下必須嚴格按程序辦理,即必須由村兩委提出舉債報告,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討論通過,填制舉債申請表,報鄉鎮農經站審核,認為確實須舉債的,提請鄉鎮政府審批。經審批后的村級舉債申請表作為舉債附件入賬。村級舉債申請表必須列出還款計劃和資金來源,以增強資金使用、管理和歸還的透明度。村集體企業在經營期間舉債,也一律照此辦法執行。否則,一律視為私人借貸,誰借誰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