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東省平邑縣平邑街道辦浚東村干部群眾和諧相處,樓房拔地而起,村內水泥街道通暢,村容整潔干凈,自來水、有線電視、互聯網進村入戶。但2007年以前,這個村因班子渙散、財務管理亂、集體債務大、遺留問題多等諸多因素,成為遠近聞名的“難點村”。轉機出現在2007年村兩委班子換屆后。
原平邑鎮黨委、政府認識到,要解決浚東村的問題就要下“猛藥”。2007年8月,鎮黨委成立工作組,通過深入群眾廣泛調查認為,浚東村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優勢。該村有1600多畝耕地,已納入新縣城規劃,有不少工廠落戶村子附近,可為村民帶來許多工作崗位。但浚東村面臨四大難題:一是村黨支部班子多年癱瘓,村兩委不能正常工作。2004年換屆后,本來3年一屆的村兩委班子竟然換了4任干部。干部之間不團結,各自為戰,好事搶著干,遇到困難互相推諉,許多新上任干部都知難而退。二是村務財務管理混亂,事權不明。每一次調整村干部,總有一些遺留問題,集體債務、治安、信訪、土地等遺留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矛盾越積越多。三是焦點問題突出,集中表現在土地、宅基地分配不公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由于機動地被強占,多年不調整土地,全村近200多新增人口沒有土地,100多個已婚或即將結婚青年沒有宅基地。2007年初,省道新棗路占地拆遷了26戶村民住宅,因沒有土地,無法規劃還建。這部分群眾情緒激動,不斷上訪,導致干群關系緊張。四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多年來,村內道路年久失修,垃圾遍地,水利設施不能發揮作用……
經過廣泛征求意見,2007年8月,該鎮黨委決定任命陳凡增為浚東村黨支部書記。陳凡增是浚東村人,擔任鎮屬企業負責人兼企業黨支部書記,工作經驗豐富,在本村群眾基礎較好,威信高。2007年底,該村青年祝福勇當選村委主任。祝福勇在外做生意多年,有志回村干一番事業。
陳凡增、祝福勇齊心合力,首先從加強班子自身建設入手,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村務公開制度》等規章制度,規范財務管理、計劃生育、宅基地審批等工作,為村干部廉潔自律、干事創業制定行為標準。
新兩委班子把解決26戶村民的宅基地作為開展工作的突破口,從調整方案到具體實施,先后召開了10多次黨員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在分配宅基地過程中,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阻力,順利地為這些村民解決了宅基地問題。接著,清理群眾關心的財務問題。鎮黨委派紀委、審計等部門工作組進駐浚東村,理清了上幾屆班子的財務,使每一筆賬目都明確了責任。在此基礎上,村兩委將每月20日定為村務公開日,規定重大村務實行“四議兩公開”,即黨支部會議提議、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并將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同時嚴格財務管理公開制度。陽光村務使村民看到了一個廉潔正氣的干部隊伍,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建章立制帶來了正氣,理順如亂麻般的村務收攏了民心。接下來該村策劃干了幾件民心工程。第一件是修路。村兩委動員干部黨員帶頭捐款,同時向本村在外經商、務工的黨員群眾發出倡議書,10多天就募捐到了11萬多元。為了省錢,村干部、黨員一齊出義務工,2個月硬化寬6米、長1300米的街道,并在主要街口安裝了路燈。第二件是修渠。2008年春節一過,村兩委干部就帶上工具,修通了多年失修的水利渠道,隨后群眾也自發地加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當年春天,灌溉、用電和用水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接著,村兩委收回違法占地,成功解決了新增人口沒有土地、宅基地的問題。為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村兩委還下大力氣改水改廁,清除村子角落的陳年垃圾,修建垃圾池,粉刷墻壁。
僅半年多時間,阻礙村子發展的難題解決了,群眾氣順了,干部干勁足了,浚東村的各種優勢逐漸突顯出來。村黨支部制定了浚東村長期發展規劃。借浚河疏通工程,浚東村填平村南占地10多畝的大坑,為村集體儲存了近2萬立方米的河沙。為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浚東村組織大學生村官編發《浚東致富快訊》,為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技術。村兩委為了讓群眾有個好的致富門路,籌資規劃建設科技致富示范基地,主要種植無公害土豆、優質水果,穩固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與此同時,村民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生態農家飯店、商店等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2009年夏天,浚東村啟動了危房改造工程,通過閑置宅基地換土地方式,盤活本村的土地,使10多戶沒有經濟能力建房的農民住上了新房。2010年,該村規劃建設6棟多層樓房,讓近200戶村民率先圓了住樓房的夢想。
2011年4月,該村兩委換屆,祝福勇連任村委主任,并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換屆結果說明,浚東村整治工作取得了成功,村干部工作出色,得到了該村群眾的信任,浚東村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平邑街道黨工委書記時光曉說。
回顧浚東村的治理過程,“難點村”治理的關鍵是要配強一個好班子,特別是選準一個黨支部書記;完善一套制度,落實民主管村,讓群眾有一本明白賬;發展經濟,實現富村富民,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才能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