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水初期,法律尚無明文規定;行到中途,遭遇了困惑挫折;如今,新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中,“村務監督委員會”赫然在列。7年堅持,浙江的村務監督工作,走出了一條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路。
浙江特色的農村民主監督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村級民主自治下一步如何深化?記者日前專訪了浙江省紀委常委、省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張偉斌。
村務監督是完善村民自治的需要
記者:2004年,村監委會制度作為新生事物在浙江發軔,您怎么看待它出現的必然性?
張偉斌:管理創新不能靠領導干部空想,也不能坐在辦公室里搞設計,只能是在基層針對具體的問題實踐出來。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農村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農村經濟總量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居全國前列。2009年,浙江農村居民收入突破萬元。農民富了,村集體財產增加了,村干部可支配的資源也日益豐富??闪硪环矫妫O督制約村干部權力、保障農民權益的機制嚴重滯后,少數村干部個人說了算,村民無計可施,由此引起的上訪、信訪、群體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農村政治穩定與和諧發展。
面對這個矛盾,老百姓自然要想辦法,浙江各地都有過探索,比如寧波市推行的民主聽證制和重大村務公決制、臺州溫嶺市的民主懇談制、杭州余杭區的村務公開制度等。這些各具特色的村級民主監督方式說明,在村一級,從制度上構建科學規范的民主監督體系已經成為完善村民自治的緊迫任務。村務監督委員會從產生到發展普及,證明它對癥,是解決農村公共權力監督缺位的“良藥”。
記者:很多地方都意識到了監督的重要性,也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有必要另行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嗎?
張偉斌:這些小組都從屬于村委會,受管理的從屬性和職能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約,存在監督內容不全面、監督人員代表性不廣泛、監督保障措施不健全等問題,很難發揮實效。而村監委會在村級自治組織架構中與村委會并列,把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等原來這些局部的、分散的監督,整合成為功能齊全、保障措施有力、權責明晰的群眾性監督組織。
同時,這也是鄉鎮紀委工作在村一級的延伸,是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
監督缺失使民主變成“無果之樹”
記者:村監委會是監督組織,是起監督作用的,怎么理解它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張偉斌:村民自治的本質是“自主”,體現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四個方面。也就是說,村民在農村事務中有選舉權、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它們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
可現在的問題是,這四個方面的發展并不平衡。總體而言,民主選舉開展得較好,報名、公示、投票、計票等程序日益規范,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三大環節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律化程度相對不高,尤其是民主監督建設滯后。這就是說,村民自主選出村官,但無法有效地參與日常決策和管理,更談不上監督。
如果說民主是一棵大樹的話,監督的缺失,可能會使民主變成“無果之樹”。由于村監委會的存在,民主決策變得更加透明,民主管理變得更加有序,管理過程變得更有民意基礎,從而有力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程。
記者:2009年11月,浙江省村監委會的覆蓋面達到了100%,效果怎么樣?
張偉斌: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首先,完善了農村公共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了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為決策機構、村民委員會為管理執行機構、村級民主監督組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這為全國人大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稱《村組法》)提供了鮮活經驗,2010年新頒布的《村組法》充分吸取了浙江的實踐,增加了“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的內容。
另一方面,村監委會的建立,完善了農村矛盾自我化解機制,搭建了村民與村干部的理性對話平臺,民意訴求渠道和干群溝通渠道進一步暢通,村民的呼聲和要求借助于村監委會這一載體及時傳遞到村兩委,有利于把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為防止干群黨群矛盾激化、升級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們做過統計,2009年浙江省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反映農村黨員干部的信訪舉報較上年同比下降6.71%,2010年又同比下降了15.5%。
記者:接下來,浙江在推進村監委建設上有什么計劃?
張偉斌:我們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的意見》,部署落實下個階段的村務監督工作。
以前是無法可依,現在有了《村組法》和《浙江省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規程(試行)》,我們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意見和實施辦法,細化監督內容,規范監督流程,完善監督辦法,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同時,積極探索和推行程序式監督、參與式監督、審核式監督、評議式監督等行之有效的監督方式,提高監督水平,增強監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