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教育部近日發出通知,對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做出詳細規定(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說,從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區統一按照當年實際繳入地方國庫的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的土地出讓收入,在扣除當年從地方國庫中實際支付的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計提農業土地開發資金支出、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補貼支出、支付破產或改制企業職工安置費支出、支付土地出讓業務費、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相關支出項目后,作為計提教育資金的土地出讓收益口徑,嚴格按照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
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教育資金,作為各地區計算財政性教育經費來源之一,各地區不得由此減少應當由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
《通知》說,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教育資金,實行專款專用,重點用于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以下簡稱農村基礎教育)學校的校舍建設和維修改造、教學設備購置等項目支出,具體包括前期工作費、工程施工費、設備購置費、竣工驗收費、項目管理費和不可預見的費用等。教育資金不得用于學校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經常性開支。各地區在保障農村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計提的教育資金仍有富余的,可以將教育資金用于城市基礎教育的上述相關開支。
對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10個重大項目涉及基礎教育的建設內容,教育資金將優先安排。地方各級教育部門申報的校舍建設和維修改造項目應當按規定經批準立項,教學設備購置項目應當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確認,并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有關規定執行;申報的其他農村和城市基礎教育項目,需提供項目可行性說明、立項批準文件、項目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計劃等相關資料,確保教育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教育資金的支付,統一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