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11年年初,平山子村第三小組村民韓某打算與朋友郭某聯合在村里建油料加工廠,并想高價租賃本小組集體一塊5畝的耕地。小組的村民聽說后,紛紛找到小組長陳某和會計齊某,要求出租耕地給韓某二人,為大家謀利。陳某、齊某為了慎重,特意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請示。二位村干部口頭回答說:“這是你們小組的事情,村民也支持,你們看著辦吧。”有了村民的積極主張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的認同,陳某和齊某就將該耕地租賃給韓某二人用于建廠房,并一次性收取20年的租金21萬元。收到租金后,陳某二人主持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制定分配方案,最后,除1萬元留小組集體備用外,其余20萬元全部平均分配給該組村民。
半年后,經人舉報,辦案機關對陳某、齊某立案偵查。盡管法院在開庭審理此案時,陳某、齊某二人一直強調是為了村民利益,而且也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同意,但法院仍以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判處陳某、齊某有期徒刑2年,緩刑3年,并各處罰金1萬元。
檢察官點評
一、陳某、齊某的行為為何構成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土地管理法》第11條規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關于制止買賣、租賃土地的通知》等法律法規都規定了轉讓土地必須經有關部門批準。同時,我國《刑法》第228條規定:“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案中,陳某、齊某只是在小組村民支持,村干部口頭“同意”下,就將耕地租賃給他人用于建廠,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因此,應承擔刑事法律責任。
二、本案在審理中,陳某、齊某強調租賃土地是經小組村民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同意的,個人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可是,合情合理卻未必合法。法律講“法無明文不定罪”,只要有法律明文規定,并依據事實,就可對構成犯罪者進行定罪處罰。法律是獨立的,不是以哪一級領導是否同意為前提,而且,無論行為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法律,只要其行為構成犯罪,就必須受到法律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