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早晨,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徐家溝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計生專干易華正在打開電子顯示屏,添加計生新信息;物業辦的工作人員正在打掃小區衛生……易華高興地告訴筆者:“以前真不敢想象我們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樓房。現在,小區里不光能健身,還有衛生所、綜合服務社、農家書屋,別提有多好了。”農村新社區,已經成為農村與城市管理和服務對接的橋梁。
新發展催生新思路
近年來,茅箭區通過改造農村新居,先后建設了15個村民安置小區,村民全部住上了單元樓,農民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
怎樣讓村民在集中入住小區后享受到新的服務模式,成為茅箭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區委、區政府轉換思路,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高度,積極開展農村新社區建設工作。特別是從2010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意見》出臺以來,茅箭區加快進度,按照“抓試點,出亮點,全覆蓋”的思路,將農村新社區建設納入到茅箭區一號文件,成立辦公機構,建立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協同、村級組織配合、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推行以獎代投的優惠政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南部山區的大川鎮大川村、東部經濟開發區的徐家溝村和鴛鴦村、武當路街辦的堰口村這4個村作為試點,實行民政、住建、人社、商務、衛生等區直部門對口包聯,為全區農村新社區建設探索了新路子。
新模式展示新面貌
農村新社區不是簡單的“農村+社區”,而是在不改變農村自治組織性質的前提下,把城市社區的服務和管理方式向農村延伸,實現城鄉一體,讓農民享受和市民一樣的服務。
新社區首先要有新面貌。茅箭區從抓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入手,結合群眾實際服務需求,著力推進服務設施、運行機制和服務體系的配套完善。在服務設施配套方面,按照“黨建陣地進社區、便民服務進社區、廉政文化進社區、文化教育進社區”的“四進社區”要求,通過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種形式,整合村內資源,建設標準化的社區服務中心。4個試點村累計投入資金近千萬元,配備綜合服務室、物業辦、一站式服務大廳、衛生室、警務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必要的辦公服務設施。同時以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配套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幼兒園等服務站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服務設施網絡。在社區內部運行機制方面,結合農村實際和農民群眾辦事特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將為民服務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對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作息時間、辦事流程、服務標準等進行規范,統一掛牌上崗;修建公開長廊,實行黨務、村務、財務、事務、廉政、平安創建、科普全公開,編制了《辦事服務指南》,安裝電腦、打印機、LED 電子顯示屏、電子觸摸屏,對各項政策和代辦服務項目實行公示,實行電子化服務。在服務體系方面,重點開展黨群事務、民政殘聯、勞動保障、計劃生育、治安民調、文明創建等服務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
新服務促進新發展
推行農村新社區建設,搭建政府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向農村、向基層延伸的高效平臺,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試點村以服務為主題,以改善村民生活方式為重點,全面啟動環境建設、村民服務、平安綜治、衛生創建、文體教育“五民”工程,先后投入資金800多萬元,改水、改電、改路,完成3.2萬平方米宅間路硬化、彩磚鋪設。建設1.2萬平方米室外農民休閑廣場,全面開展村民素質教育,組織32 支農民讀書、歌舞等文體活動隊伍。加強物業管理和平安創建,物業辦、警務室、民兵連、義務巡邏隊、物業專管隊一應俱全,配置了垃圾車、垃圾桶,保潔員全天候不間斷地進行保潔。
推行農村新社區的建設,強化村民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意識。公開長廊、電子顯示屏、明白卡拓展了民主監督的形式和范圍。黨員多功能服務中心、村民議事廳的建設,使得黨員和村民代表能夠集中議事、評事,民意更加暢通,“一會兩票”民主決策更加健全。
據統計,近年來,4個試點村共計招商引資62家企業,特別是大川村100畝觀光生態農業區成為新的發展點,村辦五星級東城賓館等未來3年的發展藍圖引人注目。有了經濟基礎,黨建更具活力。村黨組織堅持以人為本,出臺一系列村級惠民政策,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一大批中青年村民迫切希望加入黨組織。僅2011年,4個試點村就有19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