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重視思想教育的地位,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是我國大學生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教育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好的方法和好的制度,在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化、數字化時代的來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的建立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大環境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面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勢、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面對高校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日趨多向性,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創新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 高校 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呈現高度分化和綜合統一的發展趨向,改革開放的縱深發展,傳媒的發達和普及,拓寬了大學生思維廣闊的視野,高校本身也是各種前沿科技信息和各種社會思潮交匯的中心,這就為大學生思維的多向性提供了外在條件。不少大學生思維角度變換迅速,思維方式呈現動態、曲線型和非線型。往往對同一社會現象,卻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結論。如何在新形勢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尋找和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1.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強調做“人”的思想工作,對學生思想動態進行排查、分析,找出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屬于一種事后教育的模式,以學生思想問題的發生和存在為前提,以解決問題為最終指向,目的性很強。但在當前思政工作紛繁復雜,學生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往往會導致滯后,窮于應付。
2.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相對穩定,固定在相應的年級、班級和院系,管理的范圍和空間較小,但現在學分制條件下班級年級淡化,學生的流動性頻繁,就客觀上要求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域和時間,避免出現“真空”地帶。面對這些情況,舊的管理模式難免會出現管理松散、覆蓋面不全的現象,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漏洞和盲區。
3.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強調管理的力度和措施,而沒有切實考慮學生主體的需求,學生只能接受,而不能質疑,其本身只是管理的對象,而不是管理的力量和管理的動力。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切問題都由高校黨委和學生工作部門包辦,結果出現“吃力不討好,學生不買賬”的現象。
4.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班級授課制的概念根深蒂固。在班級中,學生們的歸屬感強烈,統一性和劃一性很強,有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過多的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經驗,而且各高校都有針對自己本校的所謂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就是稱之為“特色”的東西,缺少與管理系統外的信息交流,缺少科學理論的指導。這種管理與當前學生思想觀念多元化和復雜的思想政治狀況是不相符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注重實效、齊抓共管,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科學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對象、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都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好主動仗,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尋求新方法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科學化。要明確和拓展工作目標,即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工作內容,圍繞學校中心任務開展工作,以育人為核心,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材,努力建立適應時代要求和廣大學生需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工作體系、服務體系和運行體系;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突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既講道理又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解決思想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找準思政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要突破舊有模式,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域,變消極應對為主動預防,由單向說教灌輸向建立學習機制,豐富學習形式轉變,拓寬思政工作的場所和信息傳播渠道;要形成黨政工學團齊抓共管,目標明確,分工協作,互相配合,良性互動的思政工作領導體制,在全校造就“人人關心育人、人人參與育人”的全員育人的思政工作體系,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
2.強化社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以興趣愛好為紐帶的學生社團是學生開展群體性活動的有效載體。而且,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推行,個性化發展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喜歡。所以,參加社團的人數劇增。學生投身社團活動,他們對社會、對學校的貢獻,對個人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等方面,可謂功不可沒。因此,應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團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團中央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指出:“在新形勢下,各地高校要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而高校學生社團是根據社團組建的有關規定,由具有共同或相近的志趣和理念的高校學生,基于某一宗旨和目標而自發組織、自愿參加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娛樂為目的的非正式組織。其對于大學生的獨特吸引力和凝聚力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而且,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其在增強校園文化氛圍和素質拓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分制下,傳統的專業、班級、年級的概念日益淡化,甚至不復存在,學生選課、上課等行為表現出高度個性化,很難找到一定學生群體的共性化行為作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著力點,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社團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焦點之一,并逐漸賦予它新的內涵。
通過社團這一有效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增強了滲透性和有效性,努力做到“潤物細無聲”。要緊緊抓住社團這一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其在學分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而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把支部建立在社團中,從而借助社團的凝聚力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將思想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钴S校園文化,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可以陶冶學生熱愛集體、刻苦學習、團結互助、文明健康的情操,激發起愛國主義和獻身社會主義事業的熱情。要講究教育方法,不應停留于一般性的要求、號召,而應有人情味,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應增加科技含量,充分運用現代化傳播手段,達到應變及時、有效控制思想輿論陣地的目的。這是增強思想教育工作吸引力、影響力、滲透力的強大武器,對開拓視野、調整工作角度、轉變思維方式,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讓社團成為素質教育的基地,把社團建設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要發揮學生政治骨干的輻射作用,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4. 最大化地占領網絡信息空間,多渠道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發布信息,網絡是一個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可以利用它;網絡又是一塊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占領它。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利用一些機會盡可能多的在網絡上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時也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匯到其它網絡信息之中,力爭讓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給網絡上的人們,爭取最大化的占領網絡信息空間。因為依據新聞傳播學的原理,大批量的同類信息一定會影響信息接受者的判斷,一定會對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識產生強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主動與客體進行網上交流,可以通過進入聊天室和網絡論壇與眾多教育客體直接對話,可以通過QQ與個別教育客體進行深入探討,也可以通過發布特定的主題引發教育客體的集體討論與思考。所有這些方法都是針對網絡環境下灌輸式教育機會減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參考文獻:
[1]周春開.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3):25?
[2]費英勤.李向晟.學分制條件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87?
[3]周強.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中國青年報,2003.07.29(1)?
[4]《團員意識教育讀本》編寫組.團員意識教育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年 8 月 26 日
[6]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 [2005]5 號
[7]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 [2005]3 號
[8]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 號
[9]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 年 11 月 19 日
[10]劉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方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思想·理淪·教育,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