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超對接”是一種由超市向農民直接采購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本文主要介紹了農超對接,農超對接的運行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一定建議。
[關鍵詞]農超對接 運行模式 存在的問題
2008年12月初,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對“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進行部署。
通知指出,農產品“農超對接”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解決鮮活農產品賣難的根本途徑,對建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制、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到2012年,試點企業鮮活農產品產地直接采購比例達到50%以上,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并建立從產地到零售終端的鮮活農產品冷鏈系統。
一、農超對接
“農超對接”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目前,亞太地區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
“農超對接”是一種由超市向農民直接采購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他以超市為核心,涉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超市和消費者,其目的是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食品安全。
“農超對接”是從超市直接向農民采購農產品的一種新型流通模式,它有效的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給消費者和農民帶來實惠;從源頭直接采購,保障了食品安全;超市能有效地提供市場信息和農產品技術,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解決了農民生產盲目性問題。
二、農超對接運行模式
由于我國農戶“多、散、小”的特點,很難做到規模化和組織化運作,超市“直采”模式在我國的實行難度比較大。近幾年,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探索超市與農戶的對接方式,發展出了以家樂福超市為代表的“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山東家家悅超市為代表的“超市+基地”、麥德龍超市為代表的“超市+龍頭企業+農戶”等運行模式。
1.以家樂福超市為代表的“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民”運行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超市成立采購小組,在全國范圍內挑選具有一定實力、有特色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給他們提供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由合作社來組織農民進行生產,為超市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2008年,商務部把家樂福列為首批“農超對接”試點企業。到目前為止,家樂福已經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335家農民合作社合作,直采蘋果、土豆、胡蘿卜、梨、橙子、橘子、荔枝、波蘿、獼猴桃和柚子等30多個單品。其中北京、上海賣場內的農民直供產品比例已經突破50%。自項目啟動以來,共采購產品13.7萬噸,采購金額達5.8億,惠及11.7萬農戶,58.5萬農民。
2.以麥德龍超市為代表的“超市+龍頭企業+農民”模式
麥德龍主要通過麥哲達農業信息咨詢公司實現“農超對接”,從“教農民怎么種田,怎么包裝蔬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入手,探索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新模式。保證農產品從基地、農場、加工、物流到銷售符合消費者最安全的要求,建立鮮活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麥德龍曾與合肥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在合肥試點打造新型農產品基地模式。合肥生產基地生產的天然、安全、質量可追溯的農副產品自2007年12月起陸續進入麥德龍在華東區的11家賣場,目前已有童子雞、豬肉、西瓜、草莓等15種嚴格遵循全球良好規范標準生產的農副產品。
3.以華潤萬家超市為代表的“超市+基地”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基地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在超市設立鮮活農產品專柜,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據了解,目前華潤萬家分別與天津東麗區華明鎮、天津寶坻區、天津市薊縣、河北省、山東省建立了“農超對接”大型生產基地,產品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類等各種城市居民生活必需鮮活農產品。華潤萬家表示,直采比例未來兩年將達70%以上。
資料顯示,華潤萬家在北京市北辰區大張莊鎮投資1.2億元建立了配送能力可達每天10萬箱的現代化農產品配送中心。
據介紹,華潤萬家“農超對接”基地的農業合作社為深圳永樺農產品有限公司,該基地去年的總銷售量為2785噸。目前,華潤萬家在全國的農產品基地數量達到了60個,基地分布在16個省的210個市縣,基地占地面積大約為6萬多畝,總計品種100個,總銷售3.5億元,促進了約9萬農戶持續穩定增收15%。
三、農超對接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生產缺乏市場信息
農民自主生產農產品,缺乏市場信息,銷售難,找不到市場。這樣生產的農產品不僅數量難以控制,質量上也得不到保障。
2.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
農產品大多以初始狀態出售,未經過加工,附加值不高,間接影響農民收入。沒有建立相應的品牌和標準,無法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得不到市場主體的認可。
3.農民市場意識淡薄,合作社規模不大
農民市場意識不高,誰的價高就賣給誰,注重短期利益,眼光比較狹隘。我國合作社數量多,但普遍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低,達不到“農超對接”的要求。
4.缺乏現代物流技術
農產品具有易腐變質的特點,時效性強,存在“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等問題。我國冷鏈物流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不完善。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物流環節的損失率達25%~30%。
5.缺乏相關政策支持
由于我國“農超對接”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政府應在“農超對接”實施中應承擔指導和服務職能,積極制定各項政策法規,為“農超對接”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障“菜籃子”工程。
四、結論及建議
“農超對接”是我國農產品從傳統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模式向“產、供、銷”一體化經營轉變的突破與創新,它能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1.采用“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
實踐表明,“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商務部支持的運行模式。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應密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專業合作社作為連接超市和農戶的紐帶,它具有一定的規模,管理規范、組織化程度高,可以作為獨立的法人,和超市簽訂各種采購協議;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2.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品牌或區域品牌
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問題。專業合作社可以結合區域優勢打造自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或區域品牌,制定農產品標準,向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樹立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心,間接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擴大影響和銷售規模,增加農民收入。
3.營造積極的政策環境
政府要積極扶扶植和完善冷鏈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減少物流成本;建立農產品示范基地,加強農民參與“農超對接”信心,加大稅收優惠,降低農產品進超市成本;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新品種、農技人員,不斷提升農產品價值;鼓勵農業合作社做大做強,聯合經營,舉辦農交會,為“農超對接”積極搭建各種平臺;充分運用行政、立法手段保障市場公平公正,為“農超對接”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4.建立冷鏈物流體系
大型超市和專業合作社可以自建或聯合建立“農超對接”冷鏈物流供應鏈,建立一批現代化、規模化的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對農產品流通實施全面整合,加強對整個供應鏈的控制,有效抵御農產品市場風險。中小超市可以引入第三方物流或納入主導企業的物流體系。
參考文獻:
[1]熊會兵,肖文韜.“農超對接”實施模式與條件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2):69-72
[2]宋飛飛.超市“直采”模式打通農產品流通環節[J].商業研究
[3]沈敏.“農超對接”的典型模式與發展的政策目標研究[J].新聞世界,2011(6):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