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城鄉規劃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建立和保護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維護和恢復河道及海岸的自然形態、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等城鄉規劃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基礎設施 城鄉規劃 管理變革
一、城鄉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城鄉規劃建設越來越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總體規劃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然而伴隨著社會各項基礎建設的發展,城鄉規劃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1.城鄉規劃只注意城市,不注意鄉村。片面地把鄉村作為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不是把它當作與城市平行存在的另一種人類聚居形態;片面地對待鄉村發展,認為鄉村的發展目標是城市,片面地把大城市的經濟模式和管理模式移植到鄉村中來,無視鄉村自己的經濟特點和社會管理結構。
2.在空間規劃上,把城市從城鄉規劃建設的區域中割裂開來,各個城市的總體規劃都是一種終極的圖式,城市邊緣是那種整齊劃一的豆腐塊模式。現實的城市是一種從市中心向郊區沿交通線蔓延的雪花狀圖形,總體規劃中的區域分析僅僅是一個鋪墊。
3.在城市治理上,采用了市管縣的模式,把人類社會的聚居體與行政區劃混為一體。而聚居體就是兩種:城市和鄉村所屬的區域都是作為中央政權的從屬,喪失了發展的自主權。它們決定不了自己的發展前景。城市的總體規劃要國務院或者省政府批準,但是最終的發展結果卻沒有監督。中國經濟要更快地發展,就必須在解放農村后進一步解放城市。
二、關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幾方面問題
1.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任何一個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成為其整體環境的依托。在城市擴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大關鍵。城市及人居住在這里通過水系、山體及風道等,吸吮著大地母親的浮汁。破壞了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了自然的進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必會使城市這一天地之胎發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斷山斷水被古人視為最不吉利的景觀。如果古人對山水格局連續性的吉兇觀是基于經驗和潛意識的,那么,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則是對我們維護這種整體景觀基質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2.建立和保護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道路修筑、水利工程過程中,人類占用了大量良田,毀掉了大量珍稀物種和動物棲息地。其結果不僅破壞自然也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大地景觀是一個生命的系統,是一個由多種生境構成的嵌合體,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豐富多樣性,哪怕是一種無名的小草,其對人類未來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意義可能不亞于熊貓和紅樹林。因此,建立和保護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是城市規劃建設首先應當重視的課題。
3.維護、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脈,是大地景觀生態的主要基礎設施。污染、干旱斷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國城市河流水系所面臨的三大嚴重問題,而尤以污染最難解決。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當作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績工程來對待。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閑與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動人之態,其動人之處就在于自然。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維護、恢復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態是城鄉規劃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4.將城郊防護林體系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近年來,中國建立了不少的防護林體系。但是,這些國土生態系統工程往往目標單一,只關注于防護,無論在總體布局、設計、林相結構、樹種選擇等方面都忽略了與城市、文化藝術、市民休閑、醫療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關系。同時,由于行政部門的條塊管理障礙,導致了這些已成熟的防護林體系,往往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被忽視和破壞。一些沿河林帶和沿路林帶,往往在城市擴展過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寬過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網也在由農用地轉為城市開發用地的過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上述狀況必須改變,而將原有防護林網的保留并納入城市綠地系統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5.開放專用綠地,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單位制是中國城市形態的一大特征,圍墻中的綠地往往只限于本單位人員享用,特別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學校園。由于中國社會長期受到小農經濟影響,大工業社會形態發育并不完善,對圍合及領地的偏愛,形成了開放單位綠地的心理障礙。而從現實的安全和管理的角度來考慮也強化了綠地的“單位”意識。但事實上,讓公眾享用開放綠地的過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質和公共意識的過程,在看不見的保安系統下,一個開放的綠地可以比封閉的院綠更加安全。
6.溶解公園,使其成為城市的綠色基地。在現代城市中,公園應是居民日常生產與生活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更新改造和進一步向郊區化擴展,工業化初期的公園形態將被開放的城市綠地所取代。孤立、有邊界的公園正在溶解,而成為城市各種性質用地之間以及內部的基質,并以簡潔、生態化和開放的綠地形態,滲透到居住區、辦公園區、產業園區內,并與城郊自然景觀基質相融洽。這意味著城市公園在地塊劃分時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綠色塊,而是彌漫整個城市用地中的綠色液體。
總之,政府重視規劃的方式不在于掏更多的錢編制規劃,而在于提供更多的協調資源使其能建立一個空間綜合研究的平臺。構建和諧社會給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城鄉規劃能不能在這一理念下獲的進步,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用開放的姿態去正視現在面臨的嚴峻問題。而城鄉規劃師認識水平的提高,決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懷,以及對現行城市規劃及管理法規的改進,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戰略性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俞孔堅.北京城市園林綠化展望與對策[M].北京:北京園林出版社,2000
[3]關群蔚,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中國綠色革命[J].防護林科技,1998,(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