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10771021);華僑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09Y0163)
[摘 要]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了最全面的闡釋: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目標體現的是發展的人文精神,以及包含其中的深刻的道德意蘊。因此我們認為利他行為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當前進行利他行為的研究對提高我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整個社會和諧、自由、全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利他主義 科學發展觀 和諧社會
一、概述
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沖動,又有利他的沖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于后者。縱觀中國的歷史,利他主義精神是貫穿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優良傳統。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利他精神,提倡人與人的和諧。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見利思義”,認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應當把義作為取舍的標尺。西漢的董仲舒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使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傳承下來。到宋明理學時,理學家們更是以“存天理,滅人欲”將義利關系推向極端。清朝末年,無數愛國志士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下,犧牲小我,救國圖強。在革命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正是靠著“為人民服務”的利他主義精神,我們的先輩才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起社會主義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中,“為人民服務”就是這種利他情愫和價值追求的最高時代表現!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從經濟、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會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重大變化,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當今社會中人們人格上的偏差導致社會的利他行為弱化現象愈來愈普遍,利己與利他觀念的倒置,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利他行為的弱化和道德品質的滑坡,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際形象,并制約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而言,利他行為是亟待注意和發展的。大學生的利他行為傾向尤其應該受到重視,因為大學生是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只有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我們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研究綜述
在我國對于大學生利他行為的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開始。我國著名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家張增杰(1986)對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主要心理特點,以及內心矛盾等三個基本方面的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雖然我國大學生重視友誼和集體,但自我意識強烈,眼光指向自我內心多于外部世界。侯積良(1990)研究發現應該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利他性的人生觀,減少功利性交往目的,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當他人取向多于自我關注時,才能表現出助人行為。近年來,國內對大學生利他行為的研究日益增多,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
1.從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的利他行為進行分析。何安明(2007)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大學生移情能力與利他行為的相關性極其顯著的結論。邵貴平(2000)通過對大學生利他行為與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利他行為與心理健康存在高度正相關。
2.從教育學的角度探討對大學生利他主義精神的培養。牛巨龍、田愛民(2006)在分析大學生利他行為弱化原因的基礎上,從制度建設層面闡述了培養大學生利他行為的方法和途徑。張愛社、蔣建國(2003)認為當前培養大學生的利他主義精神,必須從加強教育和轉變社會風氣兩個角度入手,以塑造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格。
3.通過實證研究探討各種因素對于大學生利他行為的影響。張會平、李虹(2006)探索了性別因素、獨生子女因素、家庭地點因素和學校性質因素同大學生利他動機的關系。楊美榮、李建明(2007)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認為大學生的利他行為受到性別和專業的影響。
三、利他行為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在當前對利他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利他行為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道德的追求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正是體現了這種道德的訴求,并且是人類歷史上道德目的的一次深刻認識和實踐。
(2)對利他行為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利他行為的產生和維持模式。根據定義,利他行為是犧牲自身利益以提高別人利益的行為。理解利他行為的產生和維持模式,對于當前提高我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2.對利他行為進行研究的實踐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利他行為的研究,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發展觀,其根本目標是確保全人類的持續生存和發展。為此,要建立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倫理觀。
(2)對利他行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利他主義的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克服個人中心主義思想,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大學生的價值觀及價值取向狀況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將直接決定未來幾十年內社會主導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并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 葉航. 利他行為的經濟學解釋[J]. 經濟學家,2005(3):22-29.
[3] 楊春學. 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 經濟研究,2001(4):82-90.
[4] 王健,彭曉娟. 有限理性與利他行為的動態模型[J]. 北方論叢,2008(5):148-152.
[5] 王健,彭曉娟. 辛普森悖論與利他行為的進化[J]. 經濟經緯,2008(5):5-7.
[6] 王健. 利他行為的經濟學解讀[J]. 商業時代,2009(2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