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1992年中韓兩國恢復正式外交關系之后,中韓兩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就一直保持著增長勢頭。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市場更為開放,投資環境也進一步改善。韓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尋找低成本的加工地,回避貿易壁壘,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近鄰中國。在中國不僅有著廣闊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更有著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以及穩定的社會環境。但在投資的過程當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對待。本文就韓國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總結分析,以便在將來的經濟合作過程中減少摩擦,雙方共贏。
[關鍵詞]韓國中小企業 中國 投資
一、引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際影響力、競爭力也同時隨著國力的增強而日益提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市場之一,并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的擴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隨著投資法規的逐步完善,以及投資環境的改善,加上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規模,受到各國投資者的青睞。
中韓兩國自1992年正式恢復外交關系以來,在經濟、文化、社會、體育等諸多方面的交流有了顯著的發展。尤其在經貿合作領域,更是來往密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公布數據,2010年中韓兩國貿易額達到2071.7億美元,較2009年相比增長32.6%。從1992年至今,除2009年因為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造成貿易總額負增長之外,一直處在上升的勢頭。
中國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市場更為開放,投資環境也在不斷地改善,加上韓國的企業為了回避關稅與非關稅的壁壘,在預見到中國的社會安定、政策的穩定完善、較高的市場回報率等諸多因素的前提之下,也逐步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尤其對韓國的中小企業來講,廣闊的市場、相對寬松的政策、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幾近于無的勞資糾紛,這些都是韓國國內所不具備的優勢。即便是這樣,韓國的中小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經營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認真分析,擬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同時,中方也應該摸清目前韓國的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的的情況并且認真對待在投資的過程中存在的障礙,以便在將來的經濟合作的過程當中減少摩擦,獲得更多的收益。
本文資料主要來自于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韓國中小企業銀行、大韓商工會議所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韓國貿易協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的各種統計資料,并且參考了最近發表的韓國相關學術論文的有關內容分析整理而成。
二、韓國國內對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扶持與鼓勵措施
在韓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韓國的大企業具有很高的主導地位。而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如何發揮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如何讓社會平衡發展,是政府和商界所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韓國政府不僅在法律上設立了防止大企業形成壟斷的《反壟斷法》,同時在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中小企業以支持,政府成立了專項基金用于補貼中小企業的創新費用,并且在稅收方面給予相應的減免。
但是盡管有著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因為韓國的資源和國內市場非常的有限,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很多企業都走出了國門。大企業憑借本身雄厚的資金,有能力在其他國家設立專門的部門來研究當地的法律法規、社會文化、經濟狀況以及市場情況。但是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為此,韓國政府組織調動很多力量支持中小企業實施企業走出國門的國家經濟戰略。作為政府公共服務部門的大韓投資振興公社(簡稱KORTA)就承擔著這樣的職能。
大韓投資振興公社成立于1962年,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全球72個國家設立了99個貿易館,專門負責收集海外市場的信息,進行海外人才的招募,對中小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活動進行支援并且幫助他們解讀當地的法律法規,促使中小企業更快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一些比較小而且繁瑣的企業產品出口過程中的手續問題都能夠得到幫助。當然大韓投資振興公社也起到了外國企業了解韓國經濟環境的中間溝通作用。
三、韓國中小企業進入中國投資的現狀與趨勢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2011年4月公布的有關統計數據來看,韓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數量雖多,但投資金額并不大,而且主要以制造業為主要投資領域。中韓建交的1992年~2010年11月,在中國投資的的項目數量,占韓國同期對外投資項目總數的65.7%,同時,在中國的投資金額的百分比也占到了50.12%。并且除了2000年韓國在中國的投資比例一直高于在海外其他地方的投資率。投資的項目數和投資的金額一直保持著增長的勢頭。
在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項目中,制造業項目數占85.2%,投資金額占83.5%。在投資的所有制造業當中,包括勞動密集型制造行業,如:紡織、服裝、制鞋等,也包括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如:金屬配件加工、石油化工等,還包括比例較小的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如:電子、機械制造等行業。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國家限制力度的減弱,韓國的網絡運營商、物流公司、電子商務、咨詢等服務業性質的小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韓國對中國的投資方式主要為外商獨資的形式,這與其他國家的投資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在投資的案例當中,小規模的投資占大多數的原因。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得出在投資的結構當中,中小企業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地位。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仍然會是韓國中小企業投資的熱門行業。電子、通信、儀器儀表、電氣機械等韓國在技術方面占優的行業在未來會更多的被重視。事實上,這些行業雖然看似技術比較密集,但是在加工環節,勞動密集的程度還是很高的。而在當今及今后韓國投資相對較少并且前景黯淡的行業最主要由以下三類構成:首先是電力、煤氣、熱能、自來水等國有經濟占主導,關系國計民生的國家壟斷行業;其次采礦選礦業,包括金屬非金屬,以及煤炭等資本產出率低,賦稅水平高的行業;第三是金屬冶煉、軟硬飲料等市場已經飽和的行業。
韓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地區選擇比較集中。投資集中的地區有,山東占41%,遼寧占14.8%,天津占11.52%,江蘇占10.84%,吉林占10%;之所以韓國在這幾個地區有比較集中的投資包括這樣幾個原因。首先在地緣優勢上講,山東、遼寧距離韓國比較近,對韓貿易,以及吸引韓國的投資比較方便。其次在民族習慣以及交往的密切程度上來說,遼寧、吉林本地有著一定數量的朝鮮族人口,與韓國的民間聯系較頻繁,邊貿,以及吸引對方投資的障礙較少。這幾個地區還有著共同的特點,包括,擁有便利的港口設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和成熟的技術工人隊伍、廣闊的本地市場等等。
近期,韓國中小企業在選擇對中國投資的地點時,因為地方招商引資政策和地方經濟的原因,目光漸漸開始向廣州、深圳等南部沿海地區和南京、杭州、蘇州等長三角地區轉移。另外,由于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政策,與之相關聯的中國大陸中西部的四川、甘肅、安徽等省份,則有可能更多的吸引韓國的農林業、服務業、餐飲旅游住宿業、通信、建設等行業的投資參與地方的建設。
來中國投資的韓國中小企業的投資動機已經從最初的看重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漸漸向關注市場的健康有序均衡發展,根據地方的基礎建設水平、收入水平、市場特征、勞動力構成、產業構成等方面合理并有遠見的投資系統理念轉變。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也可以說是工資水平在逐年上漲,加上人民幣匯價一直存在上漲的勢頭,單純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在中國已經漸漸消退。中國國內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水平、設計理念也在逐漸與世界水平接近,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的投資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上的競爭也會日益激烈,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韓國投資企業的投資動機在發生變化。但就目前來說,韓國中小企業對中國投資動機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
四、韓國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所面臨的困難
中國目前的投資環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歸納如下:首先,在政府層面上來說,中國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比如說雇傭與解雇、工資水平、人力管理、企業經營成果,以及各種不透明的稅收制度等。并不是說政府干預就是完全錯誤的,問題在于政府的干預政策的不透明、不法制化。以至于很多對中國投資的韓國中小企業對大筆的“關系”費用支出感到壓力。其次,在市場政策方面,雖然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但是很多的經濟政策還不是很完善。對國內企業的保護,以及補貼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強制外來投資企業的出口率,事實上,大多數企業之所以在中國投資就是因為看好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政府將內需市場過分的有意留給國內企業,勢必會損失掉一部分外來的投資預期。第三,在法制體系方面,由于我國的法制體系還有不健全之處加上外來投資企業對我國法制體系的不了解不熟悉,以至于當與中國合作客戶、伙伴發生糾紛時,不能順利的解決,導致利益上的損失。第四,體現在中國對外資政策的變化上,近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以及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已經表明,總的來說,中國對于外來的資金已經不是過去那樣的感興趣,現在資金問題顯然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中國對外來企業投資的政策側重點已經由吸引資金向吸引高新技術轉變。同時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引發了很多的國內企業的不滿情緒,加上部分外企的腐敗、逃稅現象的屢屢出現,中國原來的資金引進至上的政策終將會成為過去。更多的監管政策、技術要求會隨之而出現。第五,表現在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等方面。中國被冠之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中國心底是希望站在產業鏈高端的,所以對于過多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需求并非過去那般強烈。而中國政府與公民越來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對于有可能危害到環境的企業,比如說化工、橡膠、冶煉等產業的監管與引進審查會越來越嚴格,對于這樣的企業自身所具備處理污染物的能力也會有著更高的要求,無疑給相關企業的資金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站在生產鏈的高端,中國也越來越注重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引進。因此說在今后,韓國的電子工業在中國還是會很有發展空間的。第六,其他問題包括,某些地區的交通便利性和運輸成本的問題、不透明的投資政策、技術工人的短缺、供電供水短缺、員工的忠誠度問題等也都有待于韓國的投資方以及中國方面更深的思考。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隨著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的出現,中國的國內內需市場的進一步擴大,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公民收入的增加,消費水平,以及國內企業產品的滿意度的提高,相比過去,中國對引進外資企業的需要已經由原先的沒有特別、特定限制的“保量發展型”向著有限制有選擇的“保質發展型”轉變。簡單來講就是在今后,中國政府只會對那些有利于國家經濟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外資企業感興趣。并且會利用一定的行政手段逐步減少,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重的現存外來投資保有量。對于韓國的中小企業來說,今后進入中國的困難較比過去會越來越多,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還是很樂觀的。在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眼下的歐債危機所造成的經濟萎靡形勢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是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最有力的火車頭。在這樣的背景和預期之下,韓國的中小企業還是應該更多的保持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加強韓中間的經貿往來合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