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力資源是企業第一資源,應屆大學生則是企業人力資源的重要儲備力量。隨著應屆大學生跳槽現象的增加,從應屆大學生自身角度剖析跳槽原因,指出頻繁跳槽對于應屆大學生的危害,并給出對策,更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跳槽 應屆大學生 離職
2011年6月9日,MyCOS發布《2011年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3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經歷,其中98%發生過主動離職,即跳槽?!?011年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應屆大學生普遍將跳槽原因歸咎于企業因素,如企業提供發展空間不夠、企業薪資福利偏低、企業制度不完善、企業工作要求和壓力太大等,很少從大學生自身因素分析這一問題。
一、應屆大學生跳槽自身原因剖析
1.心態不穩,這山望著那山高
應屆大學生剛剛畢業,沒有穩定的心態,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有的應屆大學生畢業時迫于就業壓力選擇先“就業”,自入職的那天起就考慮“擇業”;有的應屆大學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可入職后通過與其他同學的對比,發現薪酬偏低,所以入職不久將注意力放在尋求新的工作中。由于應屆大學生心態不穩,導致他們不重視現有工作,工作沒有主動性、積極性,做事敷衍了事,自然也不被企業所重視,從而加劇他們跳槽的步伐。
2.遇到問題不想解決辦法,逃避成為其選擇
應屆大學生入職初期,由于自身理論知識不完善,缺乏實踐經驗,在企業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一些大學生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背后的本質是什么,而是給自己找了一堆借口,例如自己不能勝任工作,就借口是企業要求太高;自己不能及時完成工作,借口是企業壓力太大。當問題越積越多的時候,應屆大學生將所有的問題歸集為這家企業所有,認為換一家企業就不會遇到類似問題了,從而選擇逃避性跳槽。
3.只會“做事”不會“做人”,晉升通道遇到瓶頸
應屆大學生討厭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心只想“做事”,認為只要能夠將事情做好,就會得到上級及同事的認可。而與此同時,由于忽視“做人”的重要性,不注重人際關系的培養,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總認為只有自己最棒,別人都不如自己,慢慢地,上級與同事對大學生的“為人”也頗有微詞,晉升通道遇到瓶頸。大學生便將晉升通道受阻的原因歸咎為企業沒有提供發展空間,從而選擇跳槽。
二、應屆大學生頻繁跳槽對自身的危害
應屆大學生頻繁跳槽,導致自身職業生涯沒有沉淀與累積。過度頻繁的跳槽,使得應屆大學生不能深入了解企業,更不要說在企業中得到鍛煉與提高。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問題依然存在,漸漸就會產出逃避性跳槽的心理。如果盲目跳槽,很有可能發現新的企業還不如原有企業,而失敗的跳槽又會再次引發新一輪的跳槽,從而職業生涯呈現布朗運動甚至下降趨勢。
三 、對策
1.調整心態,重視現有工作
應屆大學生心態不穩,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對現有工作產生失望不滿的情緒。事實上,無論工作中的問題有多少,總有值得學習與鍛煉的地方。應屆大學生需要調整心態,重視現有工作,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優點,哪些問題。對待工作中的問題,多想想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何改進、改進的具體措施如何、改進措施實施后的效果如何。只有調整心態,重視現有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高。
2.不斷學習,累積跳槽資本
跳槽是要有資本的,只有應屆大學生有資本,新的企業才能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平臺。而應屆大學生要累積資本,就需要不斷的學習。應屆大學生不能僅僅依靠企業的培訓來學習,而要從入職階段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學習計劃,這里的學習包含面很廣泛,包括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外語的學習,學歷的提高,實踐能力的學習等。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取得相關證書,如國家認可的資格證書、等級考試證書、培訓證書等。
3.重視“做人”,構筑晉升通道
如果說“做事”的基礎是專業技能,那么“做人”的基礎就是人文技能與理念技能。根據哈弗大學Katg教授研究顯示:對于高層管理人員而言,理念技能是最重要的;對于中層管理人員而言,人文技能是最重要的;對于基層管理人員而言,專業技能是最重要的。從此不難看出,要構筑晉升通道,就需要重視“做人”的因素,需要加強自身人文技能與理念技能的提高。
4.注意累積工作經驗,職業生涯保持上升趨勢
職場上累積工作經驗,至少要在同一企業里踏踏實實的工作一年。研究表明,對于一份新的工作,應屆大學生至少需要花三到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它,適應的過程包括人員的熟悉、工作流程的掌握、工作方式的磨合等。所以,只有注意積累工作經驗,在一個企業踏踏實實的工作,才能使職業生涯保證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
[1] MyCOS Institute.2011年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M].第2版.北京: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2007
[3] 馬淑婕,陳景秋,王壘.員工離職原因的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
[4] 段焰.淺談大學生跳槽現象[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
[5] 景素奇.30歲如何走出職場布朗運動期[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