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銳減、而我國吸引FDl規模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爭先進駐中國的背景下,清遠作為一個二三線城市,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所以清遠近幾年來吸引外資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在吸引外資的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考慮到FDI對清遠的資本形成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有關研究FDI和資本形成的相關文獻,并對國內外關于FDI的理論文獻進行闡述。接著,本文用部分章節分析了清遠直接利用外資的現狀和相關評價指標。在這篇文章的中心部分,本人參閱了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和清遠的官方數據,重點分析了清遠吸引的FDI對清遠經濟增長和對清遠國內投資的影響,主要看看在清遠FDI有沒有很明顯的資本擠出效應,最后在政策建議部分,本文結合了以上分析和清遠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 FDI 清遠 直接投資
一、文獻綜述
1993年以來,中國是除美國之外吸引 FDI最多國家,所以,直接利用外資的作用也逐漸在我國經濟中表現出來,然而,就FDI理論方面的研究,特別是FDI資本形成方面的研究主要還是西方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和國際貿易基礎上的宏觀理論上進行的。最早對FD]資本形成效應進行研究的學者是納克斯,其著作《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問題》,他從國際資本流入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形成作用角度進行分析。他認為,資本形成問題是欠發達國家發展的核心,FDI的流入能夠擴大國內投資規模;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和斯特勞特提出了“兩缺口理論”,他們認為,FDI能彌補東道國經濟起飛所需的“資本缺口”和“外匯缺口”,提高國內投資水平,促進國內資本開放,從而加速東道國經濟增長,FDI流人對國內資本形成具有積極的正面效應,如新設企業能擴大國內投資規模,并購能盤活東道國的資本存量等;但是相反英國經濟學家格里芬認為,外國資本流入也可能降低國內儲蓄,減少國內投資。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學術界對FDI的資本效應對于經濟的影響沒有達成共識。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從實證出發試圖尋找統一的觀點。Reisen(雷森,英國)于1996年對東亞和拉美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進行實證了分析,結果發現東亞的外商直接投資以新設投資方式為主,結果是擴大了東道國的投資規模,而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拉美國家卻以并購投資為主,結果是雖然盤活了東道國的資本存量,但卻沒有形成新的生產能力。
與西方學者相比,國內對FDI與資本形成效應形成關系進行研究學者有楊海燕、鄭兵云、朱勁松等人。鄭兵云的研究結論是:資本形成和FDI有正相關關系,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0.197308百分點。楊海燕的研究表明國家預算資金、國內貸款、外資和企業自籌資金對東部地區資本形成均具有顯著影響。國家預算、國內貸款、企業自籌資金對西部地區資本形成具有顯著的影響,但外資的參數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在考察期間西部地區資本形成中外資的影響并不顯著。朱勁松的研究結果指出,FDI有助于我國當年國內資本形成,但對下年國內資本形成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清遠的實際數據,利用Fry(1995)建立的模型,來分析FDI對清遠資本形成的影響。
二、清遠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現狀
1.清遠利用FDI發展階段
(1)起始階段(1988年~1991年)
從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至1991年這一階段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一系列利用外資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相繼出臺,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但是由于中國多年封閉的原因,導致當時外商對我國的投資環境不熟悉,對外資政策心存疑慮,很多企業在最開放的經濟特區尚不敢貿然進行投資,更不用說在處于粵北山區剛建市的清遠市大規模投資了。
這一時期,由于政策和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導致清遠市利用外資的規模很小,從1988年到1991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從629萬美元發展到2954萬美元,其中外國直接投資從575萬美元到2756萬美元,占比均高達90%以上占絕對地位。
(2)初步發展階段(1992年~2002年)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我國的改革開放開啟了新的發展里程,廣東省采取“以外經促進外貿發展,以外貿增強外經實力”的策略,和“兩頭在外,以進養出”等措施,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省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和山區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盡管清遠市處于山區這一最后對外開放層次,但受益了廣東省“外向帶動”戰略影響,一批以港澳臺商為主的外資開始直接進入清遠。1992年全年利用外資合同金額突破1.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5700萬美元(其中外國直接投資4934萬美元),1993年合同金額達3.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4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為9996萬美元),但在此后的十年內僅有1999年、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達到1.8億美元,其他年份均在1.1億~1.7億美元間徘徊。1992年至2002年間清遠市年均GDP增長率約為10%,而同期珠三角主要城市年均GDP增長率在17%以上,清遠市經濟發展的緩慢與廣東省內其他城市的高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
(3)速發展階段(2003年至今)
清遠市經濟于2003年開始“起飛”,比珠三角地區遲了十多年,2003年至2007年清遠GDP年增長率約25%,基本接近珠三角地區十幾年前“騰飛”的速度。最近六年,清遠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從2003年清遠人均GDP為6080元,排全省第十九位,落后全省水平65.8%,到2008年清遠人均GDP為2.02萬元,排全省第十二位,增長率18.2%,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實際利用外資中外國直接投資從2003年的1.8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5.1億美元,增長了283%,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國直接投資有所縮小,但2010年開始,隨著中國政策的剌激及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需求,外資紛紛瞄準中國市場,清遠市乃至廣東省地區外資均開始回暖增加。
2009年,清遠的經濟增長速度高居全省榜首。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55.2億元,增長16.6%;2010年,清遠的GDP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110億元,增長21%,躋身GDP千億元“俱樂部”。201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清遠市被列為連續五年穩定增長的十個城市之一,排名第二位,綜合增長競爭力排名第五位,是粵港澳地區惟一入選城市。
2.清遠利用FDI的規模
自1988年~2008年,清遠市利用外資金額達62.7億美元,其中外國直接投資金額62.3億美元占99.4%,外國直接投資的實際利用額超過32億美元。并且,在這期間三資企業數目增長速度驚人,從1988年的少數幾家增加到2007年的660家,到2008年增加到了722家。
由于外國直接投資在清遠利用外資的比例中一直保持91%以上,近幾年以來外資合同及實際利用外資中外國直接投資的比例均為100%,清遠利用外資的發展情況實際是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情況。因此本文分析中用清遠市利用外資的相關數據,來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在清遠的發展情況。
三、FDI對清遠資本形成影響
1.外資對清遠資本形成的作用
外資有效地彌補了清遠市發展經濟所需資金的缺口,幫助清遠市渡過工業化起步的艱難階段。2003年以來,清遠市充分運用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利用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開展對外合作,吸引外資,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外資在清遠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絕對量看,清遠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基本呈逐年增加趨勢;從相對量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外商直接投資對清遠市經濟發展的輸血作用。這里用FDI對資本形成的比率來衡量外商直接投資的相對規模。
(注:表中FDI總量根據年度美元對人民幣平均匯率進行換算)
上表數據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FDI對資本形成的比率走了一條先上升再下降的曲線,從不到5%,到超過40%(1998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44.05%)之后逐步下降,2004年達到最低比例后逐年上升,2008年仍保持在28%以上,在近20年中FDI對清遠市工業化的推動作用突出。
2.FDI對清遠資本形成效應的實證分析
(1)建立模型
采用Fry(1995)建立的模型,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主要來源于《清遠統計年鑒》,對FDI與我國國內投資的關系建立以下方程:
IY=ao+a1YGt-1+a 2IYt-l+a 3FDIY+a 4FDIYt—l+a 5REXL+a6IR
其中,IY是國內投資/GDP;YGt一1是上年GDP增長率;FDIY是凈FDI/GDP;REXL是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IR是國內金融市場貸款年利率;本文重點考察FDI對國內投資有無“擠出效應”和FDI與國內投資總額的相關性。
(2)數據說明
回歸結果如下:
IY=0.06047+0.317534
Gt-1+130131IYt-1+1.792795FDIY-0.11733FDIYt-1-0.00528REXL+0.006373IR
從回歸結果看,國內投資應與國內利率負相關,FDIY系數為正,FDI直接有助于我國當年國內資本形成,但FDIYt-1系數為負,說明FDI與下年國內資本形成負相關,但相關度不高,所以不呈現特別明顯的“擠出效應”。綜上數據說明,清遠利用外資是有效的,直接壯大的資本的形成,并且對企業的在投資能力沒有特別大的影響。但是國內很多學者針對中國利用FDI的資本效應分析,得出FDI有很明顯的擠出效應。朱勁松(2001)通過對中國的FDI和國內投資的實證分析得出,FDI對國內投資有很明顯的擠出效應,這可能是因為清遠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政府的政策不僅支持外資還鼓勵國內投資,所以國內投資者還是采取比較積極的行為。雖然清遠的FDI對國內投資擠出效應不明顯,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所以為了更好的引導外資,我們要防患于未然。
上文分析了FDI對我國資本形成的影響,再考慮到FDI資本形成效應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則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資本形成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其實,資本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貢獻度最大是不容否定的事實。
四、結論
綜上所述,FDI對清遠的資本形成和經濟增長存在比較明顯的促進效應。清遠要從FDI的資本形成效應中獲得更大利益,關鍵要學習其他發達城市的成功之處,在FDI還沒有凸顯不利影響或者不利影響還不是很明顯時,政府要防患于未然,學習經驗,吸取教訓,起到積極正確的引導作用,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提高引進外資企業的質量和水平
雖然研究發現FDI的資本擠出效應不明顯,但是我們要防患于未然,要提高引進外資企業的質量和水平。
(1)提高引進外資企業的質量
適當調整和轉變清遠市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和招商引資政策。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特別注重外資引進項目的質量和效益,注重引進與清遠市產業升級相關的大型公司項目、科技研發項目和生產服務性項目。招商引資應從政府部門為主向市場化、專業化轉變,建立規范化、國際化的招商服務體系。在提高對外資企業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的同時,要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管理,繼續完善稅制改革,健全相關稅收制度,有效進行避稅防范。
(2)鼓勵合資經營、技術開放
對于外資投資的行業,針對其側重獨資經營的方式,采取措施防范其造成行業壟斷及市場壟斷。一是設置行業壁壘。參考反壟斷法規,對于容易造成壟斷的行業禁止獨資及限制外資進入,根據行業的集中程度、競爭狀況,外資獨資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達到一定程度后,除了不再享受優惠政策外,要求其增加壟斷稅、提高職工的本地化水平等;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導向。對于合資或合作經營的外資企業,根據其稅收貢獻、技術開放程度及市場現狀等指標,給予一定程度的技術開放稅收政策獎勵,從效益方面提高外資企業的積極性。
2.提高對FDI的質量和要求
首先,引導FDI投資資本密集型和資本產出效率較高的行業,提高工業部門整體的技術裝備水平。如果能引導外商更多地向資本配備程度比較高的行業投資。其次,為促進技術進步,今后引進外資的重點應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以及產業鏈中研發、設計、品牌和關鍵零部件等環節。再次,積極設立技術標準,提高外資進入的技術門檻。依據產品的技術含量、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發展前景、生產技術與效率水平的高低等設立技術指標,調整外資優惠政策,鼓勵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的流入。最后,應嚴格執行資源消耗和環境標準,以環保為切入點,關、停、并、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
3.進一步完善外商直接投資的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頒布的外資法規,如《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企業法》及《外商獨資企業法》等,主要是對新設外商投資規定。1999年8月,我國又頒布了《外商收購國有企業的暫行規定》,對外商收購國有企業作出明確的規定,但在兼并、收購方面仍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在當前外資并購的大趨勢下,清遠應根據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來制定地方的相關細則,努力完善清遠利用FDI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清遠市統計年鑒
[2]朱勁松.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資本形成的效應分析.亞太經濟,2001.(3).
[3]沈坤榮,耿 強.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內生經濟增長[J].中國社會科學,2001,NO.5.
[4]蕭政,沈艷.外國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NO.1.
[5]徐群.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商業經濟,2007,NO.2.
[6]張昱.廣東省利用外資適度規模研究[J],海南金融,2007,NO.7.
[7]張昱,王桂平.廣東省引進外資與工業化進程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5,(12).
[8]祖強,梁俊偉.外國直接投資的對外貿易效應實證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5(6).
[9]高長春,張傳方.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0]江小涓.中國出口增長與結構變化: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J].人大復印資料: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2(8).
[11]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2(4).
[12]奚君羊,劉衛江.外商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6).
[13]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J].世界經濟,2000(2).
[14]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1O).
[15]胡祖六.關于中國引進外資的三大問題.國際經濟評論[J].2004,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