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去四川美院,有幸看見古月先生正在臨時畫室里精心繪制油畫新作《田間抽水站》。當時,全國都在盛行口號式外顯物象“假、大、空”的模式,但畫家這幅畫卻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生活情趣。他描繪了一個在田間抽水機旁的農村青年不僅專注學習,棚架上還掛出幾本毛選小冊子和《人民日報》以及革命樣板戲劇本,簡陋的竹棚,地上的大碗茶,正在抽水的水泵,綠油油的稻田以及田坎上的絲瓜都給人一種質樸自然,真實清新的生活氣息。這幅油畫作品不僅入選當年全國美展,在被國內眾多媒體發表后,還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2005年,我在一次畫家作品新聞發布會上又見到了古月。先生送給我一本他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微塵》和《古月畫集》。我在認真的拜讀之后,竟愛不釋手,反復欣賞,有感而發陸續撰寫了幾千字的讀后感悟;后又多次到古月的畫室觀賞他的油畫原作,請教及交流繪畫創作的人文意識與藝術思想,并自然成了忘年之交。
古月先生很早就有文學的情懷,當他的繪畫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在拍賣市場上開始走高的時候,竟然自學起電腦,幾年下來竟敲打出了百萬字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其中,跨越50年風云變幻,記錄三姐妹心路歷程的長篇小說《微塵》還被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選入建國60年來500部長篇小說的精品文庫。在他準備出版自己第二部《左臉右臉——古月中短篇小說集》的時候,中央新聞紀錄制片廠專門為他拍攝了上下兩集的紀錄片,以宣傳他跨越美術與文學兩界所取得的成就。
多年前,我就預見古月先生的作品將會被更為廣泛的人們所認識,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潛藏著繪畫與文學互補的深厚元素。當你認真閱讀他的繪畫或小說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繪畫里的文學性、思想性和史學性;而在他的文學中又充滿著繪畫的形態,色彩與時空交融一體的流動感。
新世紀以來,古月先生的油畫一次又一次以較高的價位成交,這是對他幾十年勤奮耕耘的回報。古月在主要從事油畫的同時,還涉獵國畫和書法。據畫家說,每次進入新的領域,總會逼迫自己多動些腦筋,捕捉與領略到不同藝術的意趣和不同的境界。
在“重慶人文美術館”寬大的展廳里,我仔細地瀏覽欣賞古月的無數油畫代表作,《司馬遷》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畫家以精湛的筆觸,描繪出司馬遷在灰暗的油燈下,凝神深思,嘔心瀝血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永恒的自省與鞭策的沖擊力量。
這天,我在古月先生畫室里,又看見了他的巨幅油畫新作《鐵血長城——抗日戰爭中的川軍》,這是一幅回顧抗戰往事的作品。那些穿著草鞋,打著赤腳,拿著大刀斧頭的父輩,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學生,還有不少袍哥,甚至是鳥槍加煙槍的雙槍兵。然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們都能義無反顧地拼死沙場,成為以血肉之軀抵御敵人的猛士!
站在古月先生傾情創作出來的畫作面前,誰都能感悟到他執著追求的藝術境界,觸摸到他孜孜不倦藝術追求的真情。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來,作為中國美協會員、老教授、畫家的古月先生,一直踐行著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投身于自己動情的藝術,追尋著永恒的生命力。(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