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通過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 948人進行了一項調查,據顯示,80.3%的人認為單位的“軟待遇”對自己重要,其中,24.4%的人表示“必不可少”,55.9%的人表示“比較重要”。這表明現在企業“軟待遇”的好壞,已直接決定企業在人才爭奪戰中的勝負。
軟待遇成為應聘者擇業導向
企業要吸引和挽留人才除了出高薪還有什么妙招?求職者在找工作的時候,除了看企業的薪資還注重什么?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咨詢服務公司翰威特針對2010年全面薪酬福利研究結果表明,企業“軟待遇”已成為留住員工的重要因素以及擇業者衡量企業的重要標準。
那么,什么是“軟待遇”呢?“軟待遇”即福利、環境、發展前景等。也可以理解為企業文化和人文關懷。據有關人力資源方面專家介紹,目前多數求職者并沒有單純以薪資為標準,而是把衡量重心轉到了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等“軟待遇”上。一家公司的招聘代表也表示,在近期的招聘過程中,他們也發現,現在的求職者越發注重企業給予職工的軟性待遇。很多求職者來咨詢時,開口就問的并不只是月薪多少,還有給不給住房公積金、有沒有員工宿舍、吃飯有沒有補貼等。
帶薪病假、生日享受鮮花和蛋糕、公司定期組織出游活動、廣闊的晉升機制……近日,在南京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一場大型招聘會上,一些用人單位給出的這些具有人文關懷的招聘條件,吸引了眾多應聘者的關注。某商貿有限公司的招聘展臺前人頭攢動。在薪資待遇中,他們除了寫明每個崗位的年薪外,在福利一欄中還寫著:五險一金+節日禮物+休假旅游。企業帶到現場的30份招聘表,不到1個小時就被搶填一空。
南京一家科技貿易公司給出的“安排完善的崗位培訓計劃,員工有機會參加國際展覽會”的待遇非常吸引剛剛走出校門的小吳。小吳說自己賺錢的機會在以后,剛走出校門正是不斷完善自己、增長本領的時候,公司提供的完善培訓和參加國際展會的機會正是自己需求的,在這樣的公司里歷練幾年,對自己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都是難得的。
七成員工對軟待遇不滿意
與以上企業相映襯的是,有的公司招聘時雖然也大力度宣傳,卻少有人關注。一家鋼材銷售公司的招聘員杜女士坦言,由于公司招聘廣告大版面宣傳薪酬制度,忽略了其他“軟待遇”,所以報名應聘的人很少。“為了吸引報名人員,我們連續調高了兩次工資,已經達到甚至稍微超過行業標準了,但效果仍然不大。”展臺邊一位猶豫不決的應聘者說:“我已經第三次走到這邊來了,這家公司除了薪資外,福利、工作環境等條件都不具備優勢。”
有一項網絡調查表明,70%的被調查者表示“軟待遇”是企業的成本,其中有56%的被調查者認為“軟待遇”給企業增加了負擔,所以,不少企業盡量壓縮“軟待遇”。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34.3%的人對目前供職單位的“軟待遇”表示不滿,36.3%的人認為“一般”,51.7%的受訪者今年有跳槽的打算,其中7.7%的人“肯定要跳”,44.0%的人“有好機會就跳”。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城市務工人群的主體,招工市場供需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由過去的“企業選擇工人”逐漸轉變為現在的“工人選擇企業”。新生代求職者的求職觀念與其父輩相比較而言,除了更多地關注工資、保險等相關待遇外,更注重的是休息、健康、培訓等“軟待遇”,而且,帶薪休假、節日聚餐、出國學習,跟那些硬邦邦的、定下了就很難突破的“硬工資”相比,“軟待遇”看似只是公司為了“拉攏”員工而給出的“小恩小惠”,但是這些零零碎碎的“軟待遇”加起來,折合成現金的話,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同時,在這種人文關懷的大環境里,工作起來也讓人更有活力和動力。因此,在企業出現“招工難”的背后,更需要企業對用工環境做進一步改善。
讓軟待遇成為吸引人才硬招
人力資源專家指出,“軟待遇”是企業激勵員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優秀企業的制度根本。作為自愿行為和激勵手段,“軟待遇”應該是一種投資。企業重視“軟待遇”的結果是雙贏的,因為這種投資不僅表達了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對員工價值的認可,同時這種激勵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員工積極性,讓員工從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增強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將使員工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會更多。如果一個企業只重視“硬待遇”,也許會招到人但很難留住人才。
“軟待遇”的內容多種多樣,可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制定出合適的內容,沒有統一的標準。如:飲食有補貼,宿舍暖氣、空調、淋浴齊全,安排完善的培訓計劃,繳納各種保險,組織節日聚餐,帶薪培訓,帶薪休假,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為優秀員工提供每年出國學習的機會,等等。求職者比較看重哪些“軟待遇”?在《中國青年報》調查中,83.9%的人首選“帶薪休假、過節費等福利”,其次是“職業發展前景”(70.9%),“學習、培訓機會”排名第三(58.8%),接下來依次是:上下級關系(47.0%)、同事關系(46.5%)、企業文化(45.0%)等。
時代在進步,求職者的思想也在進步,“軟待遇”也將逐漸成為求職者擇業標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企業需要跟上步伐,注意推動企業“軟待遇”,不要讓薪資決定人才的傳統思維模式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同時,有關人士也提醒求職者,企業方提供豐富的“軟待遇”,肯定是希望員工能帶來相應的價值。“軟待遇”應該是靠努力爭取來的,員工在要求企業提供“軟待遇”的同時,也要衡量自己能為公司創造什么價值。“如果不夠優秀,做的業績不夠好,還有什么資格要求‘軟待遇’啊?沒有多少工作是既賺錢又輕松的。”(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