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造成了人的新的、進一步的異化。這些由數字化而帶來的新的異化現象,本質上是人文精神失落、價值理性缺失與意義淪喪的表現。所以,弘揚人文精神是這些異化的消解之道。
關鍵詞:數字化;“異化”;“消解”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21-03
一、數字化與數字化時代
數字化時代是以數字為中介、載體和體現方式的時代,是以純技術化的物質形態為標志命名的。數字化時代是數字帝國時代,數字成為交往憑證和必要工具,人與世界通過數字化而日益親近和相互了解。數字化時代給人類的生存活動開創了新的時空。
何謂數字化? 數字化起初是對通訊和信息網絡運用數據符號,即以0和1組合的比特數據,通過計算機自動的符號處理,表達語言、文字、圖像等,而它的最神秘之處也就在此?!皵底只贝蟠蟪搅艘?和1組合的比特數據,超越了靜態、直觀的數字符號的本意,0和1的不同組合,種種不同0和1的字符串,在構造生動、形象、更具仿真效果的世界形象。數字化,“沒有顏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束傳播”,它是“信息的DNA”,一個信息“DNA”為一個“比特”(bit),8個比特為一個“拜特”(byte)即一個字節,它可以表達256種信息。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有人將之稱為“信息時代”,尼葛洛·龐蒂將之稱為“數字化時代”。 數字時代不僅給我們帶來觀念的全面更新,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帶來巨大的變化,而最大的變化就是我們可以在家中完成大部分辦公、購物和娛樂需要。有人說,數字化時代是真正的創造性時代,因為數字化時代借助于虛擬技術有可能實現在現實世界中沒有的東西。如果說,通訊和交往工具是一個時代的主要標志,那么,“數字化”、“信息化”以其不同于工業時代的電話、電報,農業時代的信鴿、驛站等通訊和交往工具,引領著人類進入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然而,數字化時代有什么特征呢?數字化時代有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其一,去身體化;我們通過個人電腦超越現實世界,沉浸在虛擬世界之中,也就是說人類企圖超越肉體的理想,有可能在網絡世界中得以實現,身體對我們來說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其二,去中心(即個體性);在網絡空間個人是真正獨立自主的,作為個性化的個體存在的。其三,多重身份;既然在數字時代人類可以面對無限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人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其四,創造性;以往的文明以主客體二元為框架,表面看意在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實際上客體是先在的,主體的能動性表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1]。因此,可以說,以計算機技術和因特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使人類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時代。我們正“日益向數字化世界邁進”,“我們無法否定數字化時代的存在,也無法阻止數字化時代的前進,就像我們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樣?!盵2]
二、數字化時代的異化現象
數字化技術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實踐空間和時間。給人類的發展提供了開拓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比如,數字技術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去從事創造性勞動;虛擬平臺擴展了人們的實踐空間;“網緣關系”讓人們的交往更叫自由;網絡空間的平等性使人們的自主性得以提高。但是,與以往的技術一樣,數字化也有其“惡”的一面??刂普摰膭撌既司S納指出,“技術的發展具有善與惡的兩重性”。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日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日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3] 數字化時代的“異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字化時代人被符號化和進一步物化
1.人的符號化。隨著數字化編碼在人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滲透,各種各樣的卡號、密碼等數字代碼成為人各種身份的表征,人由此對數碼產生極強的依賴性,人的鮮活的個性也都被淹沒在數碼的海洋里?!坝捎谌藗兂聊缬跀底只沫h境,脫離‘在場’的社會關系太久,將自己視為純粹意義上的‘符號’—步入純粹的數字化過程,從而使自己成為片面的人。”[4] 符號異化使人類的生活趨于喪失個性、真實感和豐富性,是一種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意義危機。
2.人的物化。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使人對技術的依賴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人越來越面對著“機器是人”的挑戰,人對高度發達的虛擬世界會出現失控的現象。有人曾預言:原始人發明了工具而創造了人,人則發明了能思考的機器為之工作,最后機器迫使人類趨于毀滅。另外,更為嚴重的是,數字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人—機互動變為人—機共生,生物芯片的成功發明已經從技術上預示著人與機器的聯姻將成為現實,人原來生物意義上和社會意義上的存在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凱瑟林·海斯早就指出:在數字化時代,人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已經成為過時的哲學觀念,人和工具之間的界限已被模糊或不復存在,數字化時代是一個人機共融的時代。那么,當人的大腦可以和計算機終端連接起來,人的思維、記憶和意識可以被復制、拷貝,人的精神和意識能被數字化,人的獨特的個體性該如何體現?這將給人類的命運帶來怎樣的影響?
(二)人的主體性被壓抑與束縛
1.數字網絡信息泛濫和對數字網絡的過分依賴,導致人的部分主體性的喪失和主體現實能力降低。一方面,面對眾多的信息,容易產生“信息拜物教”,信息作為主體的異己力量與主體對立起來,信息控制著人的感覺、思想和行動,這樣我們就被信息(客體)所異化,消弱了人的主體性。另一方面,當電腦越來越在更多方面代替人腦的時候,人對電腦的依賴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這就造成人的部分主體性的喪失和主體現實能力降低。
2.人的交往異化,削弱了人的主體性,也是對哈貝馬斯“社會交往”實質精神的背棄。虛擬交往因其不直接在物理空間中與其他人見面,就會使人們之間的倫理松散,溫情和忠誠消失,人們之間的關系疏遠、情感淡漠,個人容易產生孤獨、冷漠等情緒,從而影響主體性的發揮。哈貝馬斯強調的“交往行為”,指的是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言說與行為能力的主體以達到相互理解為指向而進行的交往。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乃是一個成功的交往行為得以進行的前提。而網上生活的虛擬特征,已經決定了主體的弱化、交往的虛妄、意義的喪失。
3.各種各樣的信息容易使個體失去鑒別力,導致主體現實批判性。數字網絡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在價值多元化的世界里,個體面對形形色色的新鮮事物,容易失去鑒別力,喪失主體現實批判性,從而退化為“單向度”(馬爾庫塞語)的人[5]。因此,在數字網絡社會中,個體常常被動地等待客體—數字網絡的自我呈現,或簡單享用客體的現成屬性,而難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價值追求,去發現和發掘客體對于自身的有用屬性,做出恰當的評價與選擇,決定對其的褒貶取舍。更難以創設條件去克服、限制、減弱和預防客體的消極屬性的不利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客體的價值屬性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實現,而且個體自己的價值需要也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主體性又在數字網絡社會中失落了。
(三)數字化時代的虛擬實踐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溫床,造成了人的道德和心理困境
“網絡的開放性導致道德多源性,網絡道德的多源性導致道德沖突?!盵6]由于網絡交往的“去中心化”和交往主體身份的隱匿性,同時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的虛擬社會中失去了他律機制,于是網絡詐騙,網絡盜竊、數字破壞等形式進行的犯罪活動和侵犯個人隱私的網絡侵權行為時有發生。許多行為看似張揚個性實則走到了人性的反面。網絡隱私侵權和網絡犯罪一樣,都會給他人的人格尊嚴和物質、精神生產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和危害。正如英國學者尼爾·巴雷特在其《數字化犯罪》一書里提醒沉浸在數字化美景中的所有人:計算機技術創造了數字化文明,也結出了數字化犯罪的惡果。網絡生存給人的心理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過久沉迷于網絡虛擬生活,不僅會產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如體能下降、生物鐘紊亂、情緒低落煩躁等,而且會導致現實人在兩個社會中角色轉換的失調。電子信息和網絡阻隔了人和自然、人和真實社會的直接交往和對話,人類與自然和社會越來越疏遠,由此導致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疏遠,引發人的心理和情緒障礙甚至人格分裂。不僅如此,垃圾郵件、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等充斥網絡空間造成“信息污染”、信息泛濫,使人在身心方面受到空前干擾,嚴重危害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這些由數字化生存而帶來的新的異化現象,本質上是人文精神失落、人文價值失范、價值理性缺失與意義淪喪的表現。
三、“異化”的消解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觀念中的人文價值的理論形態。它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這是人文精神的初始目的;二是對世界的客觀本質和規律的真理的追求,這是人文精神的理性基礎:三是對生活意義的追求,這是人文精神的本質所在。總之,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關心以及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的尊重。
人文精神是人的特性的外在彰顯。人性既包括人之為人的特性,亦包括人作為一種生物存在的動物性。在這里,人文精神所倡導與高揚的是人與動物相比所有的超越性與高貴性。它具體體現在“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及在這種追求中人的自由本質的呈現”[7]。人文精神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善制惡上,即以人之為人的特性去制衡人的動物性。人的動物性即人的欲望,人的正常合理的欲望并不是惡,只有無窮的欲望,一定會侵犯他人,這才是惡。不同歷史階段,人文精神所抗衡的具體的惡的對象也不同。數字化時代的人文精神應該是一種文明時代的科學的人文精神,它的意義應體現在對科技時代人性的異化的抗衡中。是科技時代人類的精神支柱,也是人類對自己精神世界的把握。
(二)人文精神的弘揚
在數字化社會中弘揚人文精神的實質在于給數字化技術以人文定位,即從人文價值的視野去考究數字化技術對于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意義的作用和影響。
1.構建人文精神要從反思數字化技術中的工具理性開始,注重數字化生存中技術意識的人文內涵建構。事實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根植于人的生存狀態中的一對矛盾。因為人的存在是雙重性的:一方面,人作為自然肉體的存在物,他需要不斷地與自然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以維持其生命的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只能通過技術理性的途徑來實現;另一方面,人又是超自然的精神存在體,他追求自由生活的意義世界,這是人的價值理性所在。數字化技術中的工具理性比以往任何形態的技術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人作為自然肉體存在物的需要,從而顯示出更顯著的物質層面的人文價值。但是數字化技術的簡約化、形式化的工具合理性具有強大的統一性統制的要求,他會迫使人的思維模式越來越標準化、單一化,求知方式越來越趨向形式化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對智慧和思想等非形式化知識的追求,從而屏蔽了更為重要的精神層面上的人文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字化社會中要比以往任何時代更注重人文教化的工作,是數字化技術更具有人情味。
2.構建人文精神要從端正對數字化技術構造出來的虛擬世界的態度入手。利用數字化技術,計算機網絡可以產生一個基于感知信息的三維臨場環境。這種技術可以虛擬出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把現實世界抽象成虛擬的比特世界,使原先在現實世界中處于統一狀態的物體的質料和功能分離開來。在這種虛擬的空間里,由于物質存在與人與人的交往都表現為數字化富豪的形式,使人們在一定的程度上擺脫了原有的社會環境、利益關系和社會規范的約束,在壓縮了的時空中進行情感交流、仿真游戲、模擬實驗等活動,從而是人際交往更加平等、自由,個性更加凸顯、張揚。這無疑是技術中人文價值的最極致的展現。但是當人們沉湎于數字化技術所營造的虛擬生活是,會不由自主地希望把這種虛擬的感受帶到現實生活中來,造成人在虛擬和現實兩個空間中進行角色的轉換中心理、精神的困惑。當人們癡迷于虛擬世界后,往往會淡化真是的現實感受,錯誤地用虛擬生活代替現實生活,人的真實存在由此而處于危險之中。因此,我們在數字化社會中要超越功利的眼界把人首先當做一種精神存在物,關注人的智慧生活和心靈生活,始終保持對認知的根據問題的不斷探索態度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景的內心的急切的渴望。也就是將功利幸數字化技術作為人的非功利性的純粹理智生活所使用的工具,從而避免忘卻了自己的本真生活狀況。
3.構建人文精神要從回歸生活世界中提升人主體思考能力獲取生存的智慧。數字化技術的形式化追求是它把紛繁易變的事物置于普適性的邏輯規則之下,本然地要求世界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這種思維方式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有成為整合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文化模式的趨勢。而人的意志自由、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將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逐漸銷蝕殆盡。過分依賴與數字化技術的人們必然會逐漸喪失主體思考的能力,成為數字化世界的附庸和奴隸。如果這種可能的趨勢變成現實將是人類最大的悲劇。因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人生意義、根據和價值的追問從而獲得生存的智慧,確立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這才是我們一切活動的目的。數字化技術只是幫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先進的工具而已。因此,我們在數字化社會中要牢牢根植于鮮活的現實世界,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反省的精神去探究人類生存境遇的實質,思考未來社會的可能道路,為現實的人生提供一種生存的智慧。
綜上所述,對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時代我們應持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科學地把握技術中的人文精神,從而是人類有效地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工具合理性來豐富自己的生存智慧,更充分地展現人生的價值。并同時注重技術的價值理性,對技術的異化現象進行有效地消解,這樣人類才能實現“詩意的棲居”,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桑明,楊冬梅.數字化時代哲學的發展前景[J].探索,2001,(6).
[2] 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姜奇平.體驗經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5] 陳勝云.網絡社會的主體性危機[J].現代哲學,2001,(1).
[6] 謝舜,趙少欽.網絡虛擬社會倫理問題的成因與控制[J].廣西大學學報,2002,(6).
[7] 許蘇民.人文精神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