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倫理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涵蓋企業內外部道德關系而形成的企業特有的倫理理念、倫理觀念、價值目標、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精神、道德傳統及道德實踐的總和。在闡述企業倫理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從中國企業倫理現狀出發,綜合部分企業倫理問題案例,論述了企業倫理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危害,并進一步提出了企業倫理建設的建議及途徑。
關鍵詞:企業倫理;倫理建設;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35-03
一、企業倫理建設的意義
在改革開發三十年中,中國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果,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卻存在著極其嚴重的道德滑坡現象。企業倫理旨在規范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形成有序的市場環境,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落實到企業內部,則為企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導向,增加員工的凝聚力,乃至直接形成企業核心的競爭能力。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加強企業的倫理建設。
就國內的情況來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已經并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為了充分發揮倫理學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中的社會功能,倫理學工作者必須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與時俱進。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之外,還要對當今時代提出的課題、中國經濟社會在轉型中的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深切的感受和全面的認識,提出有效的倫理道德建設對策。中國企業目前在企業倫理建設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相比,存在著嚴重不足,因此弄清全球化對中國企業倫理帶來的影響以及進一步探索促進中國企業倫理提升的途徑。
二、企業倫理建設的必要性
1.企業倫理建設勢在必行。自2001年以來,美國安然、世通、施樂等一大批國際大公司紛紛出現財務丑聞。這一系列惡劣事件震撼了美國及全球企業界。在中國,曾屢次創造利潤神化,一度號稱“中國第一藍籌股”——ST銀廣廈,因偽造經營業績、虛報財務報表而受到中國證監會的處罰。由此可見,企業倫理問題已經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引起全社會的激烈討論,已經成為我們社會不得不去正視的倫理問題。(1)企業長久發展需要企業倫理。企業倫理是企業在處理企業內部員工之間、企業與社會、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無視倫理準則,違反法律法規,不講公眾意識的不正當競爭不僅損害了誠實經營者和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企業本身也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正當的市場競爭永遠沒有贏家。20世紀70年代起,在美國、西歐、日本的一些先進的企業,就已經在組織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倫理制度和監管制度,促使企業改變舊有觀念,把企業定位在追求利潤與推動良性的社會變遷上,以求企業長久發展。他們的成功經驗說明兼顧企業倫理與企業的生存絕非不可能。(2)社會協調發展需要企業倫理。企業倫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先導。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擔負著重要的任務。企業倫理可以使企業超越自身利益的狹隘眼界,正解決企業在社會中的定位問題,看到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看到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人類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而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努力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實現企業和社會、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同時,倫理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企業遵守和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自覺性,而且可以彌補法律、法規之不足,使企業以一種自律的形式從國家和社會的全局與長遠利益的角度規范自己的行為。
2.企業倫理責任的重要功能。(1)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凝聚力。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員工越來越成為企業形成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對倫理責任的重視和是否按倫理責任行事對員工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員工感覺到企業勇于承擔責任,講究社會公德,公平地對待員工,尊重員工的人格和權利,對員工負責,那么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歸屬感和忠誠度將大大增強。員工會感覺“有責任”回報企業,愿意與企業長期共同發展,不過分看重短期物質利益,自發努力工作。(2)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倫理責任是一種無形投資,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環節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首先,它可以提高社會合作的信賴度和生產效益。其次,信譽產品、誠信服務能夠帶來直接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在購買決策的時候不僅考慮物質需要而且越來越多地考慮精神文化和倫理方面的因素,在基本的物質生活有保障后,人們更樂于接受具有社會責任感、重視消費權益的產品。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企業的倫理形象、倫理素質最終將轉化為企業的經濟利益和收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3)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因而要有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游戲規則”,來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反對限制不正當競爭。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還遠不夠完善,客觀上存在很多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的真空地帶,在這種情況下,倫理的補充作用尤為重要。從近期看,倫理責任是對企業行為的一種限制,但從長遠看,它帶來被視為更多和更佳的行為可能性,最終為良好社會道德的形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企業倫理缺失現象
1.企業誠信問題嚴重。沒有誠信,就沒有市場的有序化和社會生活的有序化。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少企業存在短視行為,制約了經濟的良性發展。中國企業的經濟失信主要表現在:企業向消費者傳達虛假信息,如產品經營搞假冒偽劣;企業之間違約失信、爾虞我詐、惡性競爭;欺騙金融監督機構、仿造財務賬目、虛開增值稅發票、逃廢銀行債務、逃稅避稅等。據專家分析,中國市場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體系,使得無效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至少達10%~20%之多。誠信缺失從根本上損害著市場經濟的平等性和公正性,對投資和消費,對企業發展、政府聲譽及法制基礎都產生消極性影響。
2.社會責任意識淡薄,蓄意制造惡性事件。一些企業為滿足自身短期利欲,不惜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了暴利,竟把消費者的生命、健康作為手段,給社會、老百姓造成巨大的危害。2008年,三鹿集團產品中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大白于天下,它給嬰幼兒及食用者造成的身心傷害、給中國奶業造成的惡劣影響。新華社報道,經調查,2007年12月以來,三鹿集團陸續接到消費者關于嬰幼兒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現疾患的投訴,但三鹿集團采取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瞞就瞞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事態惡化。
3.股市黑幕觸目驚心。有的企業為了上市,做假賬,編制虛假信息,上市“圈錢”。如2002年被譽為“世紀并購”的美國在線并購時代華納大交易,被曝光是一場“世紀騙局”——美國在線以虛假的財務報告來影響自己的股票價格,然后用這些股票將時代華納的巨資騙到手。這一丑聞還關聯到安然、世通等大公司。他們不顧投資者利益,合謀造假,違規炒作,哄抬物價等嚴重損害了他人利益,給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障礙。
以上行為給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不良后果。一是不利于企業自身長期發展;二是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三是危害到人的生存;四是敗壞了社會風氣。
四、企業倫理建設的途徑
1.加強中國企業倫理制度建設。倫理制度是以外在于個體的制度形式存在的倫理要求、道德命令,即直接的道德規范的集合。它與法律制度相比顯得較弱,但它適用范圍較廣且靈活性強。它通過一系列具體的道德規范直接制約人們的行為,規定人們的利益;通過與輿論、習俗等配合給市場主體以一定的外在壓力,作用于其各方面具體行為。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考慮,倫理制度的意義更為深遠。這是因為,倫理制度提供的明確的道德指向,不僅可以從外部規約市場行為,而且為道德的內化、為市場主體自身的道德發展準備了必要的前提。這樣的倫理制度,不僅是市場經濟之道德性的一個方面的保障,而且為超越市場經濟的道德發展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因此,從市場經濟的實踐看,要使企業從事合倫理的經濟行為,就要強化經濟倫理制度建設,用制度的形式將一些倫理準則固定下來,從而形成一種約束力,直接作用于具體的企業行為,使之朝倫理化的方向發展。
2.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感。企業是一個負有社會責任的主體,如果企業只講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那就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的負擔;反之,如果企業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自覺履行道德義務,那就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自己產品和服務的聲譽,從而擴大促進企業利潤增長的發展空間。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對向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負責,對自己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負責等等,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員工負責,尊重和關心他們,維護他們的權益。
3.提高管理者的倫理素質。管理者的品格企業倫理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著名學者波斯特認為,“一個公司的行為是倫理的還是非倫理的,管理者是關鍵性因素之一。作為主要決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為公司建立倫理形象。”領導者的言行決定了企業的行為、企業的方向,也深刻地影響著企業員工的行為。
因此,企業的倫理建設必須要增強經營管理者的倫理意識。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管理者應該意識到“誠信經營”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規定了交易主體的道德性。誠信的升華是信譽。對企業來說,擁有信譽就意味著利潤和效益。其次,經營戰略應該由“守法戰略”向“信譽戰略”轉變。最后,企業經營管理者應樹立以誠信為核心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倪中莉.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中小企業倫理建設[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夏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倫理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 韋志清.現代企業行為的倫理審視[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