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等教育收費以“成本分擔論”作為理論指導,由此導致學費標準單一化。在高等教育領域,市場機制也應該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學費是其中的價格機制。高等教育應該按照資源最優配置的要求實行差別定價。首先,因為投入和管理、服務水平的不同導致教育產品質量有差異,優質優價符合市場效率要求。其次,因不同專業個人收益率的差異而造成專業供求狀況不一致,差別定價可以緩解供需矛盾,增進市場供給效率。
關鍵詞:高等教育;收費;定價;市場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294-02
一、高等教育差別定價
自1989年開始,中國開始對所有大學生收取學雜費。1994年,高等教育實行統一收費。1996年以后,學費具體的收費標準由各省按規定自行制定,定價主體是各省相關行政部門。但如果我們提取不同省份的一些高校2009年新生學費標準來對比就會發現,高校的學費水平相差不大,由表1可知,我們提取的八個高校分屬北京、江蘇、廣東、湖北、湖南和甘肅七省(市),大部分省份都是每年4 500元左右,最高和最低之間只相差1 200元。而且,絕大部分高校不論學習的項目差別,對所有學生收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學費。如,對于文科類和理科類的一些典型專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是統一學費標準,沒有因專業和學科的不同而在學費上有任何差別;而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湘潭大學、蘭州大學、南昌大學在專業之間稍有差別,但浮動區間很小。
中國高等教育收費標準的制定,國家要求“依據高等學校年生均日常運行費用、財政撥款、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等情況確定”,其理論基礎在于“成本分擔(補償)”論。從這種理論出發,雖然部分地解決了高等教育的資金問題,卻使學費的功能被遠遠簡化。
高等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在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領域,也可以將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如,舒爾茨認為,“學校可以視為專門‘生產’學歷的廠家,教育機構(包括各種學校在內)可以視為一種工業部門”[2]。而米爾頓·弗里德曼也反對政府對教育的過分集權與控制,主張教育市場化,還社會大眾以自由選擇教育的權利 [3]。市場配置方式高效率的獲得,主要在于市場對價格的確定,價格能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學費是學生與高校之間就高等教育產品進行交換的價格,其實質就是市場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的價格機制。借助于學費,可以促進高校競爭,調節供求關系,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按照資源最優配置的要求實行差別定價。
二、高等教育差別定價能實現優質優價
首先,不同類別、不同質量的高等教育服務成本不一,其收費應該有所差別。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多方原因,中國各高校的投入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通常發達地區、層次高的高校獲得的資源較多,如省際之間的比較,2007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21 431.73元、上海12 453.98元和西藏11 407.18元,排在后三位的是安徽省2 852.95元、江西省3 301.15元和湖北省3 125.25元,最高和最低之間相差18 578.78元 [4]。在各高校之間的投入相差也很大,如同樣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07年生均教育事業支出清華大學54 235.43、北京大學34 279.11元、復旦大學27 288.63元、湖南大學16 688.69 元、河海大學12 204.11元、西南財經大學11 179.91元,最高與高低之間相差43 055.52元 [5]。而投入資源較多的高校必然要求相應收取較高的學費以補償其教育成本。同時,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教育條件的不同,體現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能力的差異,影響到產品質量。層次高的高校教育質量普遍優于層次低的高校,不僅決定了受教育的外部條件和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受教育者今后的收益,“優質應該優價”。
其次,高等教育服務差別收費是高等教育服務市場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當高等學校集結的生產要素來源于或部分來源于市場時,高等教育服務往往需要在市場中接受檢驗。高校為了在高等教育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只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相應提高學費,差別收費對高等教育質量有正向調節與影響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成本分擔(補償)”論的指導,以實際成本作為收費標準的依據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成本病”的發生,代表性的論述是美國教育經濟學家霍華德·鮑恩的高等學校成本最大化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學校作為經濟人,總是會窮盡一切理由試圖增加收入,即高校不僅不努力降低成本,相反為了收入最大化還會不斷提高成本,導致學校成本越來越高,收費標準也無約束地提高 [6]。而在市場定價機制下,學費的形成不是以個別高校的辦學成本為依據,而是以同等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的社會平均成本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校際差別定價才能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三、高等教育差別定價能緩解供需矛盾
“我主張把教育看作一種人的投資,把教育所帶來的成果當作一種資本。因為教育已經成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所以我將其稱之為人力資本”。按Schultz 和Becker 等人的理解,人愿意或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未來的收益而犧牲現期的消費,即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人們消費不同高等教育服務的效用最直接地表現為畢業后獲得的不同工資待遇,即不同的個人收益率。但高等教育不同專業的個人收益率是不同的,根據麥可思調查數據,2008年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水收入,經濟學2 266元、工學2 208元、管理學2 160元、文學2 138元、哲學2 112元、理學2 063元、歷史學2 053元、法學2 010元、教育學1 968元、農學1 807元以及醫學1 710元,最高和最低之間相差556元,而且隨著工作時間延長,各專業間的工資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7]。如果是單一收費,各個專業的利益回報與其培養成本就不是一個大致相同的比例,相同的投入帶來的卻是明顯不同的收益,從而導致生源市場上專業“冷”、 “熱”效應非常明顯,細分的各專業市場供需狀況差別很大。
根據經濟學理論,價格是供給與需求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價格反過來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如果對熱門專業制定較高的價格,能減少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學校因為高價格而有了擴大熱門專業供給的資源;對冷門專業制定較低的價格,能增加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緩解了冷門專業原有教學資源的剩余。從而,專業定價差別化能使專業各自達到市場均衡,從而提高不同專業的辦學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私人受益程度越高,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就越多,而競爭者越多,高等教育個人應付出的經濟代價就越大。
參考文獻:
[1]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高考生源計劃專輯(5—8月合刊)[Z].
[2] 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
[3] 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 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
[5] 教育部直屬高校2007年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匯編[EB/OL].高校發展信息網,http://bbs.rankedu.com.
[6] 王善邁.論高等教育的學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6).
[7] 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