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法國布里亞爾(Briare)運河竣工,開啟現代運河時代;1820年,世界上最早的獨軌鐵路在英國建成,從此,水陸大開放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1882年,倫敦愛迪生公司開始發電,其電力可供1000個愛迪生燈泡,同年美國第一座發電廠也開始發電,電力開發為整個世界帶來了光明;1970年,每公里損耗為20db/km的光纖研制成功,引起整個通信界震動,各發達國家開始投入巨大力量對光纖通信進行研發,自此,人們的聯系跨越時間與空間,世界更加緊密。
千百年來,“平臺”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今,“共享”成為平臺的基礎,“開放”更是新平臺革命的利器。Facebook帶來的“平臺熱”,讓全世界人感受到了開放平臺的強大吸引力,緊接著,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競相推出自己的開放平臺。在國內,這股風潮也愈演愈烈:2008年7月,人人網宣布開放API;2009年8月,中國移動宣布開放應用商城;2010年5月,開心網宣布開放API;9月,百度宣布開放平臺;11月,新浪宣布開放微博平臺;2011年1月,騰訊開放朋友平臺和QQ Connect;2月,淘寶宣布“大開放”策略……所有這些都昭示著:開放平臺時代已來臨。
今年5月16日,騰訊官方正式宣布:騰訊向全社會推出QQ開放平臺“Q+”,并且聲稱,歡迎所有的第三方開發者加入到Q+這個大家庭之中。一時之間,“開放”一詞響遍了中國大江南北。但在這震耳欲聾的開放聲中,其骨子里仍然是封閉的思想占據主流。
冠以開放之名的“QQ開放平臺Q+”,從本質來說仍然是一個封閉式的平臺,只不過是在封閉平臺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使它較之過去增加了一些開放性,但僅僅是對第三方開發者進行有限度的開放。
一個平臺,是否真的秉承開放性的理念,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當第三方開發者的利益與平臺擁有者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平臺擁有者維護的是哪一方的利益?
App Store與Google Store的區別
同樣是軟件下載店,對于第三方開發者們來說,他們所享受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在App Store之中,第三方開發者們所提交的軟件必須要通過蘋果公司的審核才能夠在App Store中上架,而App Store一個最重要的審核標準就是,所有的第三方應用都不能夠對蘋果自身的應用造成沖擊,不能損害蘋果自產應用的經濟利益,無權在App Store之上與蘋果的自產軟件展開公平競爭。在App Store上,就曾經有過很多次Apps被無端下架的情況,蘋果的App審核機制一直都是相當的不透明。
2010年,蘋果利用對iOS4.0操作系統的授權協議進行修改的機會,封殺了Flash技術,以至于布賴姆洛在博客中使用了“蘋果去死吧”這樣激烈的言辭進行回應。布賴姆洛的文章表明,蘋果與Adobe之間的沖突進一步升級。蘋果最近剛剛更改了iPhone SDK(軟件開發套件)的授權協議,使開發者無法使用跨平臺編譯器來編寫應用。使用這種編譯器,開發者只需使用一種編程語言,便可在不加修改的情況下在iOS和Android等平臺上運行同一個應用,而Adobe計劃推出的新版Creative Suite內容開發包中就將提供這樣一款跨平臺編譯器。
近日蘋果對Flash的解禁,說到底只不過是歐盟向蘋果施壓的結果。而對于谷歌來說,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它對所有想要在Google Store上架的軟件是一視同仁的,只要你的軟件符合一般的公用軟件標準,就可以通過審核。
QQ在理念上更為封閉
QQ開放平臺Q+會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即時通訊軟件嗎?會開放農場嗎?恐怕沒有人會認為騰訊會開放這些核心級應用。說白了,騰訊之所以打造Q+,只不過是想借第三方開發者之力,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好處。當然,第三方開發者們也可以從中獲利。這可以說是一件大好事,但好事歸好事,在對事物本質進行探討這個層面上來說,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之所以要討論“QQ開放平臺Q+”開放性的真偽,為的是要使第三方開發者們認清形勢,不要被一個所謂的“開放”所迷惑,否則你開發出來的產品,哪怕技術上再先進、用戶再喜歡,只要觸犯了騰訊公司的利益,也會有隨時下架的危險。
在一個開放式的平臺里,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在一個半封閉式的平臺中,就會遇到很多無法預知的障礙。
開放,是一種理念,而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就在不久之前,“一個艱難的決定”,讓人們看到了騰訊的用戶觀:在骨子里被視為魚肉的用戶,很難從魚肉變為上帝。
只要深入骨髓的理論沒有得到推翻,形式上的友好態度就很難變成本質。哪怕是對于以開放著稱的Google來說,只要時機成熟,它就會露出封閉的一面,何況本質就封閉的騰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