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剛剛才提出文化強國的長遠戰略,就遭遇了書店關門潮。著名的廈門“光合作用”書店關張,不只其忠實顧客,很多媒體人、知識界人士也為之扼腕痛惜。而就在我身邊,成都人常去的芳草東街“印象大書房”也在不久前悄悄歇業。書籍,歷來被認為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至少也是文化產業鏈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元素。書店今天的遭遇,是否與“文化強國”的愿景背道而馳呢?其實即使不關門,很多傳統書店的書籍區域也大為減少,取而代之以咖啡等休閑內容,甚至國字號的新華書店也是如此。
就在傳統實體書店迅速衰敗之際,蘇寧易購剛剛以“零元購書”活動高調開辟家電以外的第二戰場,當當、京東也正為圖書電子商務的跑馬圈地打得熱火朝天。所以,書店被遺棄不等于書籍被拋棄。況且這還只是傳統圖書產業從實體店向網絡售書的電子商務演化。傳統實體產品的電子商務走向成熟之后必然會產生渠道危機,淘寶“傷”城就是一次典型標志。與之相比,取消了實體產品環節、徹底電子化的閱讀顯得更加朝氣蓬勃、前途光明。書籍并不只是我們從小習慣的紙張裝訂成冊的。去除載體因素來嚴格定義書籍,我認為就是信息和知識的有效組織,要能方便閱讀、方便傳遞。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即時組織內容成書,瞬間跨越空間傳遞,這不正是我們兒時的夢想么?所以,移動互聯網所開辟的文化產業新領域——社會化閱讀,恰恰代表了文化產業更大的創新和發展趨勢。
進入3G時代后,移動網絡的帶寬和移動終端的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iPad、iPhone有幾大常用功能:游戲、影視和閱讀。除了游戲,影視和閱讀都是傳統產業的移動互聯化。前者受屏幕大小和新聞即時性制約,要徹底取代電影電視還有一定困難;而閱讀這一項,卻在摧枯拉朽地替代著傳統圖書。對于圖書、雜志這種可以完全電子化的信息產品而言,建立在成熟的移動環境基礎上和iPad、iPhone所代表的智能終端平臺上,書籍、雜志、報紙,也包括各種網絡信息,都有能力即時推送或傳遞到人的面前,只要有合適的軟件工具,就能成為一個全新的媒體平臺。這就是社會化閱讀的基本思路。
“社會化閱讀”這個詞兒并不是由騰訊創造出來的,但騰訊龐大的用戶群基礎和即時通信優勢決定了它在這個領域的產品更具有社會化閱讀的代表意義。在騰訊“愛看”中,閱讀者不僅可以時時閱讀來自國內各大媒體的時事新聞、科技財經等等信息,也可以即時將在閱讀中產生的觀點看法分享給自己的好友。就像微博的信息傳遞方式一樣,這種閱讀有即時衍生和放大的能力。以互動為特色,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之上,這種閱讀方式被稱為社會化閱讀幾乎是順理成章的。另外據我所知,這個領域除了騰訊的“愛看”,國內主要的產品還有Zaker、MagSina等,Zaker在理念上更多地突出“電子出版”、“自主出版”的思路。國外主要是由FlipBoard 引領。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人們的閱讀時間也是碎片化的,所以我們對一個能夠對碎片化信息和時間進行智能化組織工作的工具有著迫切的需求。在由“愛看”這種工具整合起來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工具充分以閱讀者的意愿為中心完成了對碎片的重組,再通過互動、分享和評論讓人感覺到“不是一個人在閱讀”。社會化閱讀方式不拘泥于傳統書籍的電子化,而是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產生一個新媒體,這意味著將互聯網視作一個更為寬廣的內容來源和組織因素,并通過移動終端將閱讀者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網絡中聯系在一起。
智能終端與3G網絡的聯動形成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騰訊愛看、Zaker等軟件在此基礎上開創了社會化閱讀浪潮。這既是書籍之禍,又是書籍之福。在電子商務淘汰傳統圖書渠道的同時,社會化閱讀卻在替代傳統書籍。社會化閱讀有能力將從內容到渠道的整個鏈條完全電子化,再加上其面向閱讀者的智能化組織能力,更進一步拓展了閱讀的空間。人們不是只有在找到大塊的時間坐到書桌前才能閱讀,而是無時無地不在閱讀,不是只能閱讀前人寫在書中的知識,也在不斷地交互性地創造知識。傳統的書籍是“知識”的集合,社會化閱讀帶來的是“文化”的集合。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為什么紙質的書籍會走向衰落?不僅因為攜帶不便,而且因為其中的很多內容人們都不愛看。實際上,人們并非不愛“看”,人類旺盛的求知欲決定了我們很愛“看”。手機媒體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說明,人們愛看不愛看,取決于內容的吸引力。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通過一些軟件工具將互聯網內容進行書籍化的處理,將人們愛看的內容組織起來,再利用人們手中碎片化的時間展開閱讀,這當中所凝聚的文化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善用這種新興的社會化閱讀形式,我們有可能在一條未曾預想的道路上修筑出嶄新的進步階梯。
所以,傳統的書籍將死,閱讀卻因其社會化的創新而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