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而循環經濟法制則是循環經濟有效進行的保障和基礎。目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存在著法律制度普及度不高、法律制度法制受到制約、缺乏有效運行機制以及循環經濟法制過于原則化等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根據循環經濟法制的現狀分析,可以從政府、企業以及公眾三個角度對其進行完善。
[關鍵詞]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法制 現狀 完善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也得到迅猛發展,而同時,因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也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使得循環經濟的理念更為人們所重視。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和發展和諧型、生態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在許多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已經發展了20多年,并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和完善,尤其在循環經濟立法方面,這些國家早已將循環經濟推入法制化行列。相比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盡管也較早的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但其重點都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上,忽視了對于經濟法制的同步構建。而循環經濟法制除了政府推行、鼓勵外,經濟法制是其順利實施的有效保障,但目前我國的經濟法制建設難以與現象的循環經濟發展匹配。因此,分析現行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現狀及問題,提出合理完善循環經濟下經濟法律制度,對有效發展循環經濟來說十分重要且必要。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特征
所謂循環經濟,即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清潔生產的方式,構建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反饋流程系統,從而達到資源以及能源使用最少化、利用率最大化,同時污染物廢物排放最小化和生態效率最優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可以視為一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在生態視角下來指導經濟活動。循環經濟不單單存在于經濟范疇,而是集經濟、社會以及科技于一體的工程系統。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理論不同,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可以從表面特征和本質特征來看:從表面來看,循環經濟要求經濟發展遵循兩低一高原則,即低資源能源投入、高經濟產出、低污染排放,這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好相反,傳統的經濟發展體現了兩高一低,即高資源能源投入、低經濟產出和高污染排放,這些不僅對環境索取過多,且多度的排放更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不利于持續發展。而不管是“兩低一高”還是“兩高一低”都只是循環經濟后結果的體現,它們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手段;從本質上來看,循環經濟的核心思想即考慮了自然生態生存發展的規律,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一物質循環流動方式來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代替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單向物質流動方式,即“資源—產品—廢物”,這樣的流動方式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壓力,以犧牲后代的利益為前提,必將會被循環理念所取代。因此,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在減量、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下,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循環發展。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發達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自然資源、消耗大量能源為代價,而隨著經濟發展穩定后發達國家又利用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來治理被污染的環境,但即使支付比破壞資源所帶來利潤的成本來治理,被破壞的生態也不可能重復曾經的狀態,這是種不循環、難以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對于新興發展國家——中國來說,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然不符合自然生態的發展,也不符合我國特有的國情。
首先,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盡管我國國土廣袤,資源豐富,但在世界第一人口總數這個龐大的基數下,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可謂遠遠落后與世界平均擁有量。如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很多地區都處于水源不足甚至缺失的狀態;耕地方面,我國人均擁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即我國面臨著僅用占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意味著多大的壓力和挑戰。在其他方面,如石油、鐵礦石、鋁礦、天然氣以及煤等重要資源、能源,我國人均占有量均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我國一味以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來揮霍這原本不那么豐富的人均資源,必然阻礙以后的發展,不適合我國國情,不利于長遠的發展。
其次,隨著改革開放,工業興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如火箭般迅猛,但同時也為很多地區帶來了污染,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因為我國工業發展較為落后,科技水平不及世界發達國家,因此許多生產制造企業都處于全球價值鏈的最低端,即意味著我們需要消耗自身的資源、低廉的勞動力來換取最微薄的利潤,而發達國家則既保護了自身的資源不被消耗,通過設計、營銷、品牌的優勢來獲取高額的利潤。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因為剛開始粗放型的制造業生產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如在我國首屆內陸湖泊暨潘陽湖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提出,我國江河湖泊已經有70%被污染,且有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現象。不僅如此,土地沙化、水質下降、資源短缺都與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建設不無關系。
因此,在現有的人均資源擁有量,以及我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的現狀來看,盡管我國需要增強國家實力,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但按原有的發展模式,似乎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當資源耗盡、環境被嚴重污染,我們還能那什么來發展經濟。可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傳統經濟模式的轉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循環經濟法制的現狀分析
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法制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較為成功和完善。如德國制定循環經濟相關法制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待各個領域的立法逐漸成熟后再制定基本法,然后在日后的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現已構建出較為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制系統。日本則是在發展循環經濟前,就建立了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基本法,并逐步建立各項專業條例以及綜合性的條例,來為構建循環經濟社會奠定基礎,讓循環經濟模式的運行更合理合法化。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循環經濟立法相比,我國循環經濟法制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1.我國的循環經濟法制普及度低
我國對于循環經濟的理念已經較早開始推行、提倡,但對于政府以及群眾的普及程度似乎沒有想象中理想。首先,盡管國家領導在講話中經常提及循環經濟,各項政策也頻頻出現循環的字眼,但在真正實施時,各級政府由于考慮到其自身管理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以及一些經濟發展指標的趨勢,使得其再管理監督循環經濟制度時,將本地區自身利益、部門利益置于整體利益之前,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的需要和社會責任的體現;其次,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法制構建程度很低。循環經濟的發展最根本的是需要社會每個成員都將發展循環經濟視為己任,將循環理念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包裝盒,自帶購物袋購物等等,提高每個社會成員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感。而參與循環經濟法制建設是讓公眾了解循環經濟法制的有效途徑,而且可以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但目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在群眾參與程度上明顯出現群眾參與意識不強、政府提供參與方式不合理以及形式單一、公眾參與缺乏有效性以及缺乏完善的群眾參與制度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2.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受循環經濟發展不成熟的制約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失去了很多,透徹的湖水、碧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都成為難以用經濟來換取的奢侈品。由于我國在技術研發投入遠低于發達國家,加上人才的缺失使得我國制造業的科技含量不高,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形成資源、能源高消耗,低產出率使得經濟進入不循環發展的困境。如我國鋼鐵、電力以及水泥等高消耗的行業所產生的產品產耗率高于世界平均先進水平的20%之多,且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率僅為30%,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技術水平的低無法達到國際標準,也使得我國在制定循環經濟法律時缺乏可以參考的技術標準,而利用國際循環經濟的技術標準又與我國國情不符。所以,目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不夠完善,還受到了循環經濟技術發展不成熟的制約,因為循環經濟法律的制定與其他法律制定不同,需要相關的技術標準支持,與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相匹配,而現在的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無法提供循環經濟立法的有效依據。
3.缺乏有效的循環經濟法制運行機制
法律制度是循環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保障,進行的基礎。因此我國循環經濟無法有效進行,還與現存的循環經濟法制無法提供有效的實施機制,不能調動公眾開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作為經濟人,在利益的驅動下,會趨于忽視社會效益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對環境以及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但依靠市場的調控難以對企業行為向重視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協調的方向進行,如果可以的話,企業將更傾向于犧牲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的利益來實現自身利益的實現,這種行為的出現則與循環經濟法制供給力度不足密切相關,因為政府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運行機制,尤其是有效的法律制定來管理和控制經濟向循環經濟模式發展。而由于運行機制無法真正落到實處也使得企業有漏洞可鉆,使得循環經濟更類似于一個口號,缺乏實質性。
4.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缺乏剛性
雖然關于循環經濟我國已構建了相關法律制度,但是現存的循環經法太過原則性,缺乏剛性。盡管我國大力提倡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方式,但在具體循環經濟法律條例中,沒有實際可以操作的制度,較多的使用“鼓勵”或者“支持”這種模糊性的措辭,很難針對性的對實際經濟中發生的糾紛進行處理、解決。如《循環經濟法》中第26條中說明“國家對城市居民生活所用的電、氣、自來水等資源性產品,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實現‘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而這類的描述沒有具體的數據參照和收費標準,很難在下屬部門執行是具體采用和實施,不利于監督部門對循環經濟進行管理。再看我國循環經濟法制中對生產責任制的相關規定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國生產者責任制延伸制度建立的時間不長,尚未形成完整統一的規范,且有些規定過于原則化,操作性不強,且對于違反循環經濟法制的懲罰條例還不完善,讓許多損害國家利益的人無法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四、如何完善循環經濟法制建設
循環經濟法制是循環經濟實施的保障,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制可以使我國傳統經濟法制模式真正轉向循環經濟模式,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可持續戰略的實質性實施。針對目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可以從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幾個角度來完善循環經濟法制建設。
第一,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政府針對我國循環經濟法制的普及度不高的問題,應該加大對循環經濟法制的宣傳力度。循環經濟法制化進程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都加入的系統工程,要發揮公眾的力量,將政府推動循環經濟轉向群眾支持、主動參與,深化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提高其對循環經濟法制制度參與的積極性。這些就需要政府完善循環經濟法建設中公眾的參與制度,讓公眾可以有機會加入到循環經濟法制建設中,成為法律制度的一員,這樣使得公眾及企業更加自覺的遵守相關法律條例,而且對相關違背條例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監督。這不僅提高了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也全面推動了循環經濟的運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強化自身職責,對于循環經濟法制相關條例的完善和實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循環經濟法制是一個與新型經濟理念相匹配的法律體系,它既有綜合性也要求具有針對性,因此,在制定和完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我國整體國情,還要針對不同的行業以及特殊的企業制定,對有利于循環經濟進行的科學技術專利采取有效的法律保護,對于違反相關循環理念的行為進行明確的界定以及可以切實實行的懲處條例。其次,各級政府也要排除一己之私,對循環經濟法制的實施進行公平合理的監督,可按照權責明確、行為規范、高效運轉以及監督有力的要求,構建一套完備的評估檢測體系、長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第二,從企業以及組織的角度來看,現在環境的污染、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直接的原因是企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消耗以及廢物的排放,所以在循環經濟法制中建立與生產者相關的責任制顯得十分有必要。所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即企業所承擔的責任不單單是其單個的盈虧,企業內部員工的福利和股東的利益等,而是將其延伸到其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后相關廢物的排放、處理等所承擔的責任。企業不僅需要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性能負責,更要對其所在的環境和社會負責,所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建立需要將企業從原材料選擇、工藝水平以及產品的使用到廢物的處理對環境影響的要求都納入條例說明范圍。讓循環經濟法制有一定的剛性。
第三,從公眾角度看,公眾作為循環經濟法制制度遵循以及最終的收益者,是循環經濟法制完善的根本保證。公眾首先在意識上應該有循環經濟的理念,即在平時生活中,努力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以及消費觀念,如使用公交車代替私家車,購買小排量的車子,減少對空調冷氣的依賴性,延長電子產品以及耐用產品的使用壽命等等行為將是循環經濟實行的最有力支持。其次,在循環經濟法制建設中,公眾應該更加自覺主動參與,如果政府提供這個機會的話,可以從社會、國家的角度來思考法律制度的建立,并對于違反循環經濟法制制度的個人或集團進行監督,切實維護自身以及國家、社會的集體利益,維護循環經濟法制的實施和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王培君.論我國循環經濟法制的構建[D].華僑大學,2006.
[2]陶倫康.循環經濟立法理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
[3]樊根耀,芮夕捷,吳磊.我國循環經濟及其制度創新[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5(1):33-38
[4]范紅霞.循環經濟法的基本制度探析[J].經濟與法,2010(11):109-110
[5]周再生.應完善循環經濟法制建設[N].中國環境報,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