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本文首先歸納總結了我國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具體體現,然后分析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最后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會計準則 國際趨同經濟后果
一、我國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具體體現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近年來國際認可度大大提高,全球影響日益擴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行列中。世界各國或組織認可國際會計準則的動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出于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考慮,或出于節省準則制定成本或報表編制成本的考慮,抑或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積極不懈的努力等。國際會計準則正在逐步成為會計的“普通話”。
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新準則體系相比于原準則體系,在以下幾個方面拉進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距離,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和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
1.公允價值
新準則區別于原準則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引入了新的計量屬性,即除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等己有計量屬性外,特別增加并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明確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新準則借鑒國際準則,根據我國國情,考慮實際可操作性,規定了公允價值的使用條件,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年金基金》等具體準則中,都涉及了公允價值的使用。總體上來說,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還是采取謹慎態度的,規定了采用公允價值應滿足的條件,這表明新會計準則在與國際會計慣例和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同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的現實環境。
2.債務重組
原準則規定,對債務重組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債務重組利得,則確認為資本公積。這種制度安排更多是出于謹慎性的考慮。但也使同一會計業務的兩個方面出現了不對等的會計處理方法。新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改變了“一刀切”的規定,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這種做法體現了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會計處理的對稱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雖然沒有特定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但是通用的國際慣例一般確認債務重組損益。同時,債務重組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該準則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慣例和會計準則的趨同。
3.存貨的計價方法
新修訂的存貨準則在發出計價上取消了“后進先出法”,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新準則的這一變動可以限制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范圍,控制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提高利潤的質量。2003年IASB修訂了《國際會計準則第2號—存貨》,取消了后進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與實物流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一致。可見,我國新修訂存貨準則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4.借款費用
原準則規定,只有與構建固定資產相關的專門借款所產生的借款費用在符合規定的資本化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予以資本化,不直接確認當期損益。而新準則規定允許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其所占用的借款資金的相應借款費用也可以資本化。同時,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也不再限于專門借款產生的,如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應當資本化。這一變化體現了新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趨同。
5.石油天然氣開采
第27號具體會計準則《石油天然氣開采》(CAS27)是我國首次發布的專門規范石油天然氣開采業會計行為的會計規范。這一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著自己的特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都發布了專門的石油天然氣會計準則或采掘業會計準則。CAS27的發布有利于提高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會計信息質量,降低我國海外上市石油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對促進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CAS27相對應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正RS6“礦產資源勘探和評價”。由于兩個準則的制定目的、適用范圍等不盡相同,所以不具有比較的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CAS27與國際慣例尤其是英美石油天然氣準則實現了趨同。
6.金融工具
我國在全面借鑒國際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IAS32)、《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以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金融工具:披露》(IFRS7)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出臺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CAS22)、《金融資產轉移》(CAS23)、《套期保值》(CAS24)和《金融工具列報》(CAS37)等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這四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邏輯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核心是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并按公允價值計量,相關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同時規定,企業如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可以選擇使用套期會計方法,但必須符合嚴格的條件,對公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等區分進行會計處理;企業的會計處理應當根據各單項金融工具的特點及相關信息的性質將其進行適當歸類,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因此,新會計準則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金融工具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全面接軌,有利于規范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工具會計預警系統,及時揭示和披露交易決策的相關信息,引導衍生工具的有效運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當然,實質性趨同不等于完全相同,我國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在關聯方關系確認和資產減值的規定上仍存在實質性差異。
二、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
1.正面的經濟后果
(1)大量吸引外資。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將極大地提高企業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大大降低那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投資和融資的企業和國際資本提供者的資金成本以及國際貿易參與者的交易成本。我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成本會下降,外國投資者在我國資本市場投資的信心會增強。
(2)企業的稅負減輕。由于企業在新會計準則約束下產生的會計收益會普遍降低,據此調整得到的納稅收益隨之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將普遍減輕,這同時是企業吸引外資的一個因素。
(3)伴隨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提高本國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本國經濟長遠發展。
2.負面的經濟后果
(1)制定成本。主要包括會計準則國際化改革文件的草擬和討論費用、準則制定機構發生的草案試運行成本。國際會計準則是以原則為導向的,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而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偏低,如果對新準則不熟悉、不適應,就難以勝任會計工作,學習新準則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會計人員的培訓也將給各企業和組織帶來沉重的負擔。
(2)轉換成本。主要是指企業會計系統由遵循本國會計準則轉換為遵循國際會計標準的改變成本,包括因為新準則與當前國情不相適應而導致的損失、因為某項新準則應用而需對其他準則法規進行調整帶來的成本、因為某項新準則應用導致跨國公司等的資金和利潤向母公司所在國轉移而帶來的損失,以及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導致資本市場效率低下等等。
(3)稅收收入減少。當引進新會計標準產生的稅收影響,依照國際通行慣例計算的會計利潤通常會低于采用新標準之前的利潤,因而會減少政府稅收。
三、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策建議
1.理性認識,正確對待差異
各國會計體系存在差異,這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這種差異是國家社會多樣性的反映,體現了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法律、企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而且各國政府從稅收的角度出發,不愿協調稅收制度,這樣,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中的稅收差異是無法消除的。
IASB 以及它所制定的IFRS 應是全世界各國平等溝通共謀發展的平臺。但是目前各國博弈的結果使其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發展中國家質疑英美對其的主導,英國又在同時質疑美國對其的控制。因此,我國應該積極努力地遵循IFRS,但是應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避免盲從。我們不能有整體移植的思想,要謹慎對待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考慮我國轉軌時期經濟發展的特殊性
2.主動積極參與制度博弈
積極參與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加強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溝通,吸收其專業人員與中國成立專門委員會來共同研究中國的特殊問題。這將較好地解決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國家化之間的矛盾。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對于我國特有的一些經濟交易事項,在IFRS 中并沒有規范,我們就應該積極爭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對我國處理的認可,比如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僅同受國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的企業,不認定為關聯企業,從而限定了國家控制企業關聯方的范圍,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披露成本。IASB 認同了中國的做法,并借鑒中國準則修改《國際會計準則第24 號——關聯方披露》。在當今國際環境下,我們應該立足于自身的會計環境和國家利益進行博弈選擇,主動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積極推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
3.合理選擇,逐步實現趨同
目前來看,歐盟一刀切地強制在各成員國實施IFRS,進展并不順利。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歐盟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更不能全盤照搬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市場經濟基礎上的IFRS,我們從自身國情出發,逐步合理地實現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例如,公允價值的廣泛使用必須要以我國公開而活躍的市場發展為前提。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分階段地進行,應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深入,不能一蹴而就。這既是我國國情的實際需要,也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建華.論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01)
[2]陳瑜.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研究——歷程及對策[D]. 廈門大學,2004
[3]李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趨同前景與現狀[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08)
[4]薛曉宇,聶衛東.會計國際協調背后的利益之爭[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
[5]崔慕華.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經濟后果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