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經濟危機”時代,企業的“用工荒”,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棉花等原材料的價格上漲與服裝市場的旺盛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訂單在日益增多,成本日益上升,在“后經濟危機”時代,雙面夾擊下的紡織服裝企業紛紛尋找出路,加快升級轉型,增強生產效率,逃避“成本危機”。
[關鍵詞] 后經濟危機 成本危機 新型銷售策略
一、前所未有的“成本危機”
1.2010年面料出口銷售市場經歷了自2009年經濟危機以來新的市場震蕩,在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全世界經歷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據統計,全球經濟下滑0.6%,2009年年初,主要國家資本市場逐漸回穩,制造業開始恢復增長,進出口貿易顯著上升,我公司面料出口的市場需求也逐漸趨于恢復的態勢,下面是主要面料出口市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增長情況:
2009年—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態勢
歐美等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在經濟危機期間陸續出臺了規模巨大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經濟逐漸趨向平穩,但是金融機構的風險并沒有完全出盡,很多金融機構還存在虧損,特別是失業率依然很高,全球通脹壓力上升,制造業成本普遍上升,在經濟恢復還非常脆弱的情況下,將會存在更大的二次危機的風險。特別是2010年在紡織業在中國更是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成本危機,棉花價格連續不斷的瘋狂飆升,使很多企業幾乎瀕臨停產倒閉的邊緣
2.面對人民幣增值及競爭環境的加劇
人民幣增值的好處:由于經濟狀況良好帶來的幣值提升,利于吸引外資,減輕外債還本付息的壓力,減輕了外債負擔。同時人民幣升值可以減輕通脹壓力,有效的冷卻宏觀經濟過熱,目前國際上大量熱錢涌入中國,引起經濟過熱,房地產泡沫過大。而人民幣增值可以適當緩解這一狀況。同時也利于產業升級,和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利于產業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轉移,解決東西差距的問題,也利于服務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人民幣匯率的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提高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特別是在當前成本提高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從而帶來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增加,同時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在人民幣匯率變動趨勢確定的情況下,容易導致國際游資流入資本市場進行逐利投資,引發經濟危機,對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由于目前中國對歐美等國家的貿易順差數字巨大,同時中國外匯儲備的重負已經使中國認識到過高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民幣升值已經是勢在必然。人民幣升值更是在成本急劇上升的環境下使出口導向性紡織企業“不寒而栗”
二、應對成本危機的新型銷售策略
1.加大力度開發國內市場,由于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大規模品牌及成衣銷售商,面料銷售需要擴大零售及小批量訂單的合批生產,首先占據市場份額。減少國際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2.成衣制造業需要及時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大規模的成衣制造業在中國逐漸喪失成本優勢及交期優勢,可以保留小規模的成衣產能用于高、精、尖等工藝復雜的產品作為保留產品,中低檔產品加工需要轉移至其它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
3.加大力度開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面料零售業務,減少對歐、美、日三大市場的依賴性。
需要在埃及、阿拉伯地區、中南美洲、越南、波蘭、俄羅斯等國家設立代理,提前在這些國建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既然將來市場多樣化的趨勢已經成為必然,需要及時采取行動,提前占領市場。
4.因棉花價格提高,純棉類產品的競爭力加大,需要保留高檔純棉面料的生產,部分采用其它原材料來代替中、低檔面料的生產。
5.加大對ERP及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使客戶資源、市場資源、生產資源、技術資源容為一體,縮短產品投入及產出的周期,在交期及生產效率上的提高,為客戶提供更加準確、及時的信息服務,也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交期快并不是單純依靠產能來實現的,更重要的是依靠提高效率及電子商務的推廣來實現。
6.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主要強調完善制度、降低成本、推行ERP、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繼續深化團隊建設。
三、結論
應對后經濟危機時代的“成本危機”需要新思路,新銷售模式予以應對.
參考文獻:
[1] “后經濟危機”的時代契機《服裝界》2011年
[2] 后經濟危機時代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中國名牌雜志社2010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