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發現,外企的外語人才觀與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認為“外語+技術”、“外語+管理”、“外語+商務”等的外語專業畢業生才算是真正的“專業外語人才”。這種外語人才觀的變化給我國高校的專業外語教育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啟示——外語專業要轉型。
[關鍵詞] 外企 專業外語人才 高校外語專業 轉型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序幕以來,良好的經營環境和豐厚的利潤回報,使得大批歐美、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紛紛涌入中國大地。而當時,這些企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上的障礙。他們迫切需要會外語的人幫助他們解決與當地政府部門的溝通、生活上的不便等問題。因此,他們招聘外語人才的條件也特別直接:口語好、善溝通。這種客觀上的需求,成為中國語熱第一個高潮的重要因素。就是從那時候起,外語成為熱門專業,不論是高考選擇專業、大學畢業去向、高效的社會培訓、社會上的夜校等,焦點都在外語上。爾后逐漸演變成:只要會外語就能到外企上班,就能拿到高工資,這種情況幾乎是20世紀最后20年的中國外語人才就業市場的真實寫照。
20年過去了,進入到21世紀后,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三個傾向:一是在就業市場上,外語專業逐漸從10大熱門專業中淡出;二是從全國來看,高校外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三是各高校及社會上的業余外語培訓班都不太景氣。這三個傾向的出現到底意味著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外語人才就業走弱的呢?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運用問卷調查和走訪的方法,對北京、天津、山東半島等地的部分外企的經營者做了專項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是“招聘外語人才的標準、條件”。筆者從外企對外語人才的需求的變化這個角度,了解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本文做簡要分析,與諸君分享。
一、外企自身的變化
調查發現,經過將近20年的沉淀,許多在華外企無論是企業的經營者,還是普通的外國員工,其中國化的程度已經很高了。吃中餐、穿漢衣、住中國人蓋的房子,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漢語說得都很地道……這一切預示著什么問題呢?那就是說,這些外企的外國員工在生活上可以“完全自理”了。這與當初的情形達不相同了,當初他們沒有翻譯陪同是寸步難行,現在根本就和中國人一樣了。筆者根據調查做了今昔對比表:
表1外企員工對翻譯的依賴度今昔對比表
昔今備注
日常生活(購物、旅游等)自己+翻譯自己
日常工作開會自己+翻譯自己+翻譯
現場指導自己+翻譯自己+部分翻譯部分中國員工懂外語,可直接用外語溝通
去政府部門辦公事自己+翻譯自己+翻譯外事紀律的要求等
出差自己+翻譯自己
從表上看,過去外企的外國員工沒有翻譯確實是寸步難行,可見如今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他們日常生活已經不再需要專門的翻譯陪同了。很多外企的老板介紹,自己對所在城市的購物、娛樂、交友等場所都十分了解,根本不用帶翻譯。這一變化非同小可,這就意味著外企不再招聘生活性的外語翻譯了,那么這部分市場就自然萎縮了。這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個不樂觀的趨勢。
不僅如此,隨著高校公共外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外企所招收的技術型中國員工的外語水平也在不斷提,許多員工可以直接與外國員工交流,并不需要翻譯參與其中了。也就是說,外企自身本土化及員工素質的提高,在客觀上大大減少了對專職性翻譯的需求。
二、外企外語人才觀的演變
上面談到了外企外國員工自身的適應性變化以及技術型中國員工外語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導致了對專業外語人才需求的變化,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那么,外企的外語人才觀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筆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首鋼電裝、厚木襪業、大豐工業、三井富士汽車等多家外企,與外企老板們的交流結果表明,外企的外語專業人才觀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外語專業的畢業生口語好、善溝通是個基本素質。這在過去幾乎是對外語專業畢業生或外語人才要求的全部。
其次,應聘的外語畢業生應該懂管理或技術、商貿等專業知識并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可以說,這是附加的新條件。但如果不具備,就可能被淘汰。
為了看得更清晰,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列成下面的表:
表2 外企外語人才基本指標的今昔對比
昔今備注
1口語好口語好
2善溝通善溝通
3無具體要求懂技術企業性質不同,要求也不同,但對外語以外的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是個普遍的趨勢。
4無具體要求懂管理
5無具體要求懂商貿
簡單地說,如今外企的外語人才觀是“外語+技術”、“外語+管理”、“外語+商貿”、 “外語+……”。不符合要求的,當然就不是“人才”了。實際上,這是真正意義的“復合型外語人才”觀。
同時,在調查中,外企老板們也表示,現如今這種高素質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實在太少了,因此,經常是招進來再進行二次培訓,僅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又耽誤了工作,很不劃算,但也沒有辦法。
不難看出,外企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外語專業畢業生都感到就業壓力非常大。許多畢業生認為,現在外企招人的條件太苛刻了,剛畢業怎么可能會那么多東西呢?
三、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弱點
通過上面的介紹,或許我們能夠解釋為什么就業市場上外語專業表現不佳的原因了吧。而且,很清楚的一個問題是,人才市場上并非不需要外語人才,相反是有大量的需求,只是要求發生了變化而已。外企外語人才觀的變化所帶來的就業市場上的變化又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呢?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在探討對策之前,首先就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弱點。只有認清了缺陷和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弱點到底是什么呢?
作為一名高校外語教師,筆者多年來一直關注我國的高校外語教育教學的發展狀況。親身的經歷及多年的研究都說明,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師素質、教學教法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缺陷。
1.從課程設置上看,存在著單一、籠統的問題
(1)課程設置單一
以英語專業為例,教育部的高校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課程,基本上都是語言相關的課程。雖幾經修改,在“相關專業知識-——選修課”中也增加了一些商貿、法律等時代性較強的課程,但是總的來說,主要還是停留在語言教學的層面上,目的是加強學生的語言基本能力。這種過于強調語言能力的單一課程設置模式給學生帶來太大的負擔,致使他們幾乎沒有閑暇和力量去擴大視野、拓展其他的能力。
(2)非外語專業課程的設置過于籠統
教育部的教學大綱為了體現時代特色,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也在“相關專業知識——選修課”一項中,設置了諸如國際法入門、傳播學概論、國際商業概論、經濟學概論、國際金融概論、涉外企業管理概論等非英語專業課程。但是,這些“概論”課程過于籠統,學生只是大致了解商務、法律的入門知識,沒有深入到實際操作層面的學習當中去,這種類型的課程能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人才”嗎?
從課程設置的整體上,語言能力單一性的傾向很明顯,沒有真正從學生的專業性實際操作能力角度出發考慮。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專業不對口或實際操作能力低肯定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恐怕外語專業的畢業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2.從教師的素質上看,存在著專業知識結構單一、知識老化的問題
(1)知識結構單一
從整體上看,目前活躍在教學一線的廣大外語教師,基本上都是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其知識構成也基本上都是外國語言的相關知識,結構較為單一。
(2)專業知識老化
受出版業不發達等因素的制約,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教材更新速度很慢,許多新的知識、新信息不能及時地反映在教科書、參考書中,因此教師本身的知識老化。這就造成教授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實用性差,這在客觀上給學生帶來了實際工作中的困難。
3.從教學方法上看,“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主流
“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的教學方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善于思考,缺乏創造力。外語課堂應該提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去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真正做到研究性的學習。
另外,許多大學雖然引入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基本上成了“黑板的替代物”,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教學效果不佳。
以上從課程設置、教師素養、教法三個方面歸納了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素質不高、教學方法落后這三個大問題。而正是這三方面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最終導致他們沒有飯吃。
四、高校外語專業的應對措施——轉型
對外企關于外語人才觀問題的調查和研究,使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由于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教育教學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外語專業的畢業生在本來很有前途的就業領域失去了優勢,這是讓人痛心的事情。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外語專業的就業率在不斷降低,甚至淡出了就業熱門專業的行列,外語專業的畢業生的處境也十分尷尬。怎樣才能解決存在的問題,扭轉目前的尷尬局面呢? 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大力實施教學改革,努力實現外語專業的整體“轉型”。
1.課程設置的轉型
針對目前外語主演課程設置較為單一的、籠統的缺點,建議在不增加課時量的前提下作兩方面的調整:
第一,把語言基礎課壓縮在大學一、二年級。隨著中學外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其外語基礎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針對這種情況,在大學一、二年級,重點是深化外語基礎知識和提高語言操作能力的訓練。
第二,在大學三、四年級,采取分類設課,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為主、校方協調為輔的“雙向則專業”的辦法,對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并對每一類學生進行專業性訓練。諸如國際貿易專業方向的學生,就要在外語環境下,學習國際貿易基礎知識、國際貿易實務等知識,同時接受國際貿易模擬方面的訓練等。
通過這兩個步驟的專業訓練,學生不但具備了很強的語言能力,而且掌握了相關專業的知識并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真正成為“復合型外語人才”。
2.教師的轉型
針對外語專業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知識老化的問題,筆者建議教師從自身的發展角度出發,轉變觀念、盡快實現轉型。
在網絡技術發達,信息大爆炸的新時代,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素養,努力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另一方面,外語教師特別是年輕的外語教師,應該盡早考慮“轉向”的問題。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除教授語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師外,其他人都應該選擇一項外語之外的實用性強的專業科目,比如商貿、會計、律師、機械、電子、談判、科研翻譯等之中的某一科目,對其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使自己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只有這樣,上了課之后,學生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也才能在將來的市場上找到滿意的工作。
3.教學方法的轉型
教學方法落后并不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一是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多采用“探討式”的方法,多啟發學生思考,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其創造力也就隨之而來了;三是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增加課堂授課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
從“三個轉型”來看,“教師的轉型” 和“教學方法的轉型”都是為實現“課程設置的轉型”服務的。因此必需首先做好后兩個轉型的準備工作。
五、高校外語專業轉型的可持續性
要想順利實現外語專業的轉型并能維持長久,還應該做好下面幾步工作:
第一,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摸清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
市場雖說是瞬息萬變,但總有一個穩定期,尤其是人才市場的穩定期相對是較長的。只有深入的市場中去,扎實地搞調研,才能真正了解市場的需求,課程設置也才真正有據可依。這一點對于地方性高校尤為重要。
第二,收集到人才市場的信息后,按照市場目前的情況,經專家充分論證,做出科學合理的短期、中期、長期的發展預測。
第三,根據所做出的預測,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外語人才培養規劃,并認真貫徹執行。
第四,讓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外語功底的基礎上,從個人的性格、興趣、人生規劃及環境的角度出發,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專業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和訓練。
經過長期的扎實工作,我們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一定是符合外企或涉外用人單位要求的“復合型專業人才”。而我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被動局面自然就會改變,他們也不會為吃飯問題擔憂了。
六、結束語
21世紀是個創新的時代,又是個充滿挑戰和危機的時代。雖說我們對外企的外語人才觀的調查規模不大,但卻引發了我們一個巨大的思考。筆者認為,高等院校的外語專業教育機構一方面要認真對待外語專業人才市場所發生的這種變化,另一方面要轉變專業外語人才的舊觀念,更新認識,銳意改革,創建新型外語教學模式,培養出新一代專業外語人才。相反,如果忽視市場需求的變化,繼續延續舊的教育教學模式,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
[2]《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教學大綱》[Z].,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
[3]《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Z].,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
[4]《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Z].,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