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遼西地方志(舊志)為研究對象,旨在挖掘遼西地區古文獻中的旅游文獻資料,探討遼西地方志對地方旅游發展的重大意義,從而為遼西地區的社會經濟,特別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文獻依據。
[關鍵詞] 遼西地區 地方志 旅游
地方志,古稱地志、地記、圖經、方志等,是全面系統地記述特定區域自然、社會、人文的歷史與現狀的文獻。地方志蘊含了豐富詳實的地情資料,內容包括建置、疆域、山川、名勝、古跡、風俗、物產、城池、里社、戶口、田賦、職官、公署、學校、科第、廟宇、祠墓、人物、藝文等門類,是研究某一區域社會、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的重要文獻資料,文獻價值十分豐富。所以江澤民同志說,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使地方志能夠古為今用,對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這也是筆者撰寫本文之目的所在。本文以遼西地方志(舊志)為研究對象,旨在挖掘遼西地區古文獻中的旅游文獻資料,探討遼西古文獻的旅游學價值,從而為遼西地區的社會經濟,特別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文獻依據。
一、遼西地方志現存狀況
遼西地區是指位于遼寧遼河平原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遼寧西部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錦州、朝陽、葫蘆島、阜新、盤錦五市所轄地區。通過筆者的調查與研究,目前保存下來的遼西地方志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圖書館、錦州市圖書館、各市(縣)史志辦、國家圖書館、吉林市圖書館、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地,最早的地方志是清朝乾隆三十八年修的《塔子溝紀略》,其他大部分是民國年間所修。這些地方志由于其歷史相對久遠,保存價值較高,所以一般讀者想要閱讀也不太容易。但為弘揚地方文化,發揮地方文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遼寧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號召下,各地方對所屬舊方志進行了重新的影印、翻版、發行,使舊志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如2003年《遼寧舊方志#8226;盤錦卷》、《遼寧舊方志#8226;葫蘆島卷》、《遼寧舊方志#8226;阜新卷》整理出版完成,之后錦州市也開始舊方志的整理工作。2008年《遼寧舊方志#8226;朝陽卷》出版完成,這樣遼西五市的舊方志整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通過這樣的方式,遼西舊方志才開始為更多的學者和方志愛好者所利用,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旅游業,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遼西地方志中的旅游文獻資料挖掘
遼西地方志內容龐雜,涉及建置志、地理志、氣候志、住民志、行政志、交通志、經濟志、宗教志、禮俗志、藝文志等多個方面,但其中可供當代地方旅游發展所用的主要是建置志、地理志、人物志、禮俗(人事)志、藝文志等幾方面。經過筆者的梳理,可以將遼西地方志中的旅游文獻資料劃分為四大類,即山川建筑類、名勝古跡類、鄉域風俗類、名賢藝文類。山川建筑類主要包括山脈、河湖、壇廟、衙署、橋梁、島嶼、關隘等,呈現了遼西地區豐富自然旅游資源景觀。名勝古跡類主要包括古城堡、古州縣、古橋梁、古關隘、古祠寺、古塔、古碑坊、古驛所、古鋪、古樓、古物等,呈現了歷朝歷代的遼西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人文旅游資源。鄉域風俗類主要包括婚娶、喪葬、謠諺、方言、歲事、民風、宴會等,呈現給人們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名賢藝文類主要包括遼西先民們通過自己的所觀所想所創造的詩詞歌賦,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并歌頌遼西美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三、開發遼西地方志對促進地方旅游的重要意義
遼西地區山川綿亙,人文蔚秀,風俗淳茂,民物殷蕃,歷史悠久,歷朝歷代的人們在遼西這廣闊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許多喜愛旅游人士的向住。但遼西地區屬于遼寧省欠發達地區,經濟比較落后,其旅游資源的開發不盡如人意,仍然有許多旅游資源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和利用。而遼西地方志是最豐富的旅游資源的信息庫,記載著眾多旅游資源的歷史和現狀。因而深入地研究、開發遼西地方志,整理其中的旅游文獻資料,使地方志成為地方旅游的導游指南書,勢必會推動遼西地區的旅游事業發展,拓展旅游發展空間,提高風景文化品位,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有利于挖掘更多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
縱觀遼西地方志《建置志》、《地理志》,有關自然旅游資源的文獻資料的記載非常多,以遼西地區的山脈為例,較為著名且已被很好開發的有錦州醫巫閭山、觀音洞山,朝陽鳳凰山等,但除此之外,地方志中所記載的還有許多山脈沒有被開發出來,不為游人所知。據《義縣志》記載,在城西南二十二里八塔子屯有座山脈名叫八塔山,乾隆《盛京志》記載,八塔山上有八塔,今傾圯不全。據采訪,東西橫亙,高可三十丈,山峰有神廟一,曰望海觀音。又有石佛寺,風景絕佳,山多石。城內及附近居民有建筑房屋者多取此山之石,屬第四區山。八塔山上有八景,分別為站觀黃海、臥觀凌河、八座寶塔、一尊石佛、峰如文筆、山似游龍。據《阜新縣志》記載,在阜新縣東一百二十里有塔子山。塔子山由西北起,向東南蜿蜒而下,約二十余里,抵鷂鷹河止。最高處約百余丈。山迤南一峰聳立,高八九十丈,頂巔有塔,非塔之全體,形如塔之上半部。土人云半截塔之上半部由神力移置此地,誠奇觀也。塔山有四景,一為雙乳峰,在塔子山之東面有山,連續而起,雙峰對峙,高低相等,形似人乳并列,因以名焉。二為圣水池,塔子山之東面有懸崖,由石隙中涌出冽泉,水聲潺潺,下流入池。池之周圍削石而成,天然構造,未須人工。寬約六七尺,長約一丈四五尺,深約三四尺。泉水滿注,澈底澄清,纖塵不染。鄰近人取此水療疾滌目嘗有功效,以圣水池呼之。三為狐仙洞,塔子山南面有石洞一,闊一丈余,深八九尺,高五六尺,內有數小洞,布列狐仙牌位。鄰近人禳災祈福往往靈驗。一般信士奉翥饈酒醴親詣祝謝者,日無不有,而朔望尤多,勝境也。四為佛堂地,塔子山南面建廟一座,佛殿三楹,正面塑有觀音大士圣像,年關朔望,香火甚盛。據《錦縣志略》記載,在錦州城外西南隅有一名為西關小塔的古塔。在古塔寺殿左,俗呼小塔,蓋對大廣濟寺塔而言。塔座八面,每面鐫塑神像,上建七級,高約三丈,以瓦作層檐,每級皆八角,每角懸鈴鐸,上有銅頂,建修年代無考。殿前有明正德元年古銅塔,或明時建,今尚完整,惟鈴鐸無存。
諸如此類的記載,在遼西地方志中很多,只要認真地挖掘遼西地方志中的旅游文獻資料,就會將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旅游資源全部開發出來,以彌補遼西地區旅游資源匱乏的尷尬境地。
2.有利于增加地方旅游的文化底蘊
旅游事業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事業,只有增大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才能提高品位,吸引更多的游客3。數千年來,遼西地區人民在黑土地上勞動、生活,經過世代相傳,反復驗證,形成了一種具有遼西特色的東西,那就是遼西地區千姿百態的民族民俗文化、民風民情文化以及詩人騷客在游旅中所留下的景觀文化,這些在遼西地方志的風俗(人事)志、藝文志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婚、葬、嫁、娶以及節假日的習俗,如遼西地區人民口授相傳的諷過勸善、天時農事之謠等方面的“諺語”等等。除此以外,遼西地區的歷史文化名人創造了豐富的文學作品,以詩、詞、歌、賦、聯、記等各種文學形式保存并流傳下來,不但為遼西地區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讓后人通過文字的閱讀了解遼西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清高宗在《過錦州醫巫閭山》4中這樣描述醫巫閭山,“名山插霄漢,朵朵青芙蓉。連亙數十里,隱見千百重。迢遙不可及,黛色堆奇峰。窈窕復岞崿,郁郁多蒼松。中有桃花洞,杏靄常云封。萬古鎮幽州,秩祀同岱宗。盼望生引領,瞻顧停六龍。何時一登覽,湯滌疏心胸。”將醫巫閭山的高大、奇特、悠久全部展現出來,為醫巫閭山平添了許多文化底蘊。此外張國霖的《題建邑五月十三日盛會詩》5中描寫了當時民間盛會的情形,“滿城金鼓響連天,眾會齊先集廟前。五色云霞真爛熳,游人似海望無邊。”讓后人了解到當時民間節日的繁華及游人的眾多。 民俗文化與景觀文化是遼西地區的“專屬”和“專利”性資料,如加強對遼西地方志中這一部分的開發,可以使遼西的旅游文化得以增值,并展示出當地旅游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物有所值”的旅游審美價值。
遼西地方志蘊含著豐富詳實的地方自然和人文情況,包括豐富的自然旅游文化資源和人文旅游文化資源,具有現代旅游學價值。人們應當發揮遼西地方志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地方志中的旅游文獻資料,并整理成冊, 為遼西地區的旅游事業發展及旅游資源的開發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仲言:盛世修志傳承文明人民日報 2006-03-30(9).
[2]江澤民:《在上海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3]孫文飚:略論地方志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江蘇地方志2006.2
[4]王文藻:《錦縣志略》卷二十四《藝文》下奉天關東印書館石印民國九年
[5]宮葆廉:《凌源縣志初稿》卷三十二《藝文》民國二十年
[6]王慶云:中國古方志景觀文學及其當代增值煙臺大學學報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