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動力,現代金融市場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核心。由于存在金融市場,資金能從資本的富余方流向資本的短缺方,把資本從不能投入生產性用途的人手中轉移到那些能夠將其投入到生產性用途的人手中。通過這一過程,經濟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雖然金融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經濟的發展,但根據廣泛的金融發展的歷史經驗,在金融發展的同時,并不能保證存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從而促成收入分配趨于更加合理。相反在一不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某些歷史階段,金融發展甚至會伴有收入分配更加不公,使得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惡化。本篇論文以理論分析為基礎,介紹了金融發展及居民收入分配的歷史及現狀;探討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金融發展 收入分配
一、自改革開放以來金融發展現狀
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金融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和明顯的是,我國從以農工業為主、服務業極不發達和中央政府計劃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經濟模式,逐漸轉變成為快速成長、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金融體系在促進經濟增長、輔助經濟發展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改革開放,我國金融業有了飛速的發展,金融總量急速增加,金融體系也逐漸完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也逐漸多樣化和復雜化;但經過發展的金融總體水平依然較低,滯后于不斷擴張的金融總量。首先、1978年,存款余額是1155億元,當年貸款余額是1809億元。到2010年底,根據《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我國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余額是718233.1億元,貸款余額是479196.38億元。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本外幣資產總額已達94.3萬億元。全國城鄉人民幣儲蓄余額已由1978年的210.6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03302億元,增長了1440倍。其次、信用體系逐步建立,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和創新,直接融資比例逐漸提高,股票市值與GDP的比率也迅速提高。
盡管如此,我國的金融市場依然處于市場化初級階段,銀行占據大部分金融市場份額的格局尚未打破,信貸配給現象仍然時有發生;股票及債券市場很不完善,金融監管的力度仍有相當多的提升空間,參與者的積極性有限,金融衍生品市場也相對落后。在擁有健全社會信用體制的市場中,針對金融體制改革的一般效果顯著。但在信用約束的市場中,則改革效果有限。目前我國金融發展依然落后,社會信用體制極不完善,在存在信用約束的條件下,金融發展會直接影響到社會資金的獲取和配置,對居民收人分配產生重大影響。金融非良性發展的突出特點之一是金融總量的快速增長,特別是進入總量超長增長時期。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比率在1991年已經為0.9,2003年該比率甚至提高到1.89。遠遠超過美國和日本目前分別為0.5和1.0的水平,可以說我國金融總量超高速度擴張。
二、自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宏觀國民收入分配逐漸向個人傾斜。根據原國家計委的調查報告(尹艷林主編,2000年),自改革開放以來宏觀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呈現出由政府向個人轉移的特點。二是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漸擴大的趨勢。雖然在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有多大以及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影響等問題上尚存在很大爭議,不過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能反映收入分配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數在2004年超過0.465,已經逼近0.47,已超過國際通用的警戒水平。雖然近幾年國家統計局一直沒有再發布新的基尼系數數據,但一般認為近些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具體來講,我國收入分配方面城鄉收入差距一直顯得尤為突出:
中國已然是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高的國家之一。就全國而言,2006年中國不到0.5%的家庭擁有全國個人財富的60%以上;收入最高20%的人口與收入最低20%人口相比,實際上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而且這種差距正在縱深化發展。全國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僅表現為低收入人群收入狀況的惡化,而且表現為高收入人群收人超高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在對高收入人群組作做進一步考察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城鎮樣本來說,收入最低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例如收入最低的1%人群組、5%人群組和10%人群組的相對收入份額分別下降了0.2、0.6和1. 7個百分點,全國高收入人群90%都來自城鎮內部。
除此之外,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問題已成為收入分配改革討論中的眾矢之的。據估計,壟斷行業職工工資可能是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三至四倍或更多。石油、電力、電信等壟斷企業近些年來產品頻頻漲價,百姓意見很大。
收入差距每個國家都存在。但在我國,除了正常的收入差距以外,城市居民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灰色收入和不合理收入,這才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非正常擴大的關鍵原因。據統計,這部分收入約占居民收入總差距的15%-20%,導致我國總收入差距基尼系數額外提高0.1-0.2左右。另外,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增長速度超過了城市居民。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182元,比2003年增長10.3%。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為2185元,比2003年增長12.4%(以現價計)。按此趨勢,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將會愈加懸殊。
從分布結構上看,我國收人差距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主要方面。一是區域差距。多年來,我國區域間收入差距也同樣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無論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值還是相對倍數也都是呈逐步擴大趨勢。二是城鄉差別。無論是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值還是相對倍數都呈逐步擴大趨勢。三是行業差距。我國行業間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的比值也在逐年拉大.。
三、如下一些原因使得金融業的發展導致收入分化加大
對中國的研究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在經歷改革初期逐漸縮小后,自1985年開始又不斷擴大(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課題組,1994)。日益擴大的地區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是中國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現(Yao Zhu,1998;李實,2003)。這種擴大的趨勢還會持續(李實,2003;王小魯、樊綱,2005)。對于導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專家學者們的解釋可主要歸結為以下幾種理論:
二元經濟結構論:國家統計局農調課題組1994 年曾做研究報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對1992 年中國30 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其結果顯示,二元經濟結構系數在顯著水平下解釋了城鄉居民收人差距變動的50.67%。因此他們認為,中國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中國城鄉收人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政府的投資政策、分配政策以及一系列旨在促進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政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最終通過經濟交換被容納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之中。
比較生產力差別論:南開大學經濟所的蔡繼明,1998 年撰寫的《中國城鄉比較生產力與相對收入差別》,利用1987 年和1995 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數據建立了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987 年實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68,由比較生產力決定的部分占70.9%;1995 年實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3.02,其中由比較生產力決定的部分占75.2%。因此認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城鄉比較生產力差別造成的。
傳統發展戰略論:林毅夫等人提出,解釋中國20 多年來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鍵是發展戰略。他們研究發現,城鄉相對人均消費水平與城鄉技術選擇指數的變動趨勢和分布特征極為相近,從而說明城鄉差距、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劇主要是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背離了本地的比較優勢。陸銘等認為,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是與當時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相配合的。在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下,經濟資源大量向城市重化工業集中,農產品價格則被人為地壓低,由此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對外開放論:陸銘等認為,中國經濟更多地融入國際貿易主要推動了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但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城鎮,因此貿易的發展主要有利于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同理可知,由于FDI 也主要集中于城鎮地區,所以FDI的流入也有利于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對外開放從而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的何璋等在2003 年的《開放程度與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一文中指出,在開放程度較低時,開放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縮小,而開放到一定程度后,開放則會擴大收入差距。
勞動力市場扭曲論:這一理論認為,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相對封閉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不容忽視。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的蔡昉等2001 年在論文《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中認為,中國許多大中城市直接動用行政手段來限制農民工進入城市較好的行業和工種,農民工在城市里受到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多方面的歧視待遇,城鄉二元分割對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限制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姚枝仲等在2003 年所寫的《勞動力流動與地區差距》一文中指出,中國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受到較大限制,因此通過勞動力流動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很大潛力。
改革不平衡論:這一理論認為,相對于城市改革,中國農村改革1984 年以后長期滯后,改革的不平衡加劇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趙人偉、李實1997 年在《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原因》一文中的研究表明,20 世紀70 年代末實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曾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是80 年代中期改革的重心轉向城市后,農村改革便長期滯后于城市改革。陸銘等認為,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后的經濟改革和政策調整主要發生在城市,這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產生了重要影響。
政策傾向論:這一理論認為,我國政府政策存在著嚴重的城市傾向,對農村的政策則帶有極大的歧視性。傾向性不同的政策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中央財經大學的王國華2004 年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收入問題研究》一文中認為:農產品定價偏低、農業生產資料和工業消費品定價偏高的價格剪刀差政策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3 年的研究報告認為,近些年農民收入持續遞減與政府政策繼續使分配格局朝著有利于城鎮居民方向傾斜有密切關系。寧波大學商學院的趙丙奇2002年在其論文《農民負擔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指出,相對于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較為充裕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農村地區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嚴重短缺和供應機制的極不合理是造成農民負擔加重,進而拉大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陸銘等認為,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帶有極強的城鎮傾向,地方財政占GDP 的比重越高,城鄉收入差距就會越大。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制度,總體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中后期階段,市場經濟體系尚未完善。農副產品價格、農業稅費制度、分割的城鄉勞動力市場、農民就業歧視都是城鄉收入差距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概括來講:
1.中國現在仍是一個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經濟轉軌以來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比較粗放。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十分依賴對資本投入的追加。然而矛盾卻眾所周知的是,資本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屬于稀缺資源,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和西部更加如此。資本作為一種要素,大多掌握在少數人或少數壟斷企業手里,所能帶來的利潤最終也只就掌握在這少數人手里,這就加劇了貧富的分化。
2.處在經濟轉軌的中國,金融的作為一種要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國的金融改革相對滯后于制造業改革,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通過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利用信貸傾斜,資本市場準人管制,保值補貼,利率管制等政策在金融機構本身聚集了大量的資本剩余,并以此刺激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國有企業憑借便利,占據了大量的資本,于此同時諸多國企由于管理體制僵化,所有人缺位并未充分利用政府補貼資金投入擴大再生產、改善企業效益,形成了大量資金浪費。然而為了維持國企的地位,政府必須再為其注入資金,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隨著財政資源的枯竭,銀行壞賬的膨脹,國企自然轉向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如果通過資本市場不可以使其經營、財務狀況好轉,則說明全社會在繼續為其補貼,這使得大量的社會資金被浪費。
3.金融資本區域分布不均。我國廣大的西部和農村一向缺少資金流入,金融服務匱乏,金融改革滯后。一方面,內生于城市工業和城市發展戰略的中國金融,對農村經濟而言卻是外生的,這種金融在向農村延伸時,不僅與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不盡一致,而且因自身生存能力也極為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幫助農村經濟。令一方面,資本在大城市同樣屬于稀缺資源。城市大企業在競爭中占據多數資本,而眾多中小企業由于實力弱很難從商業銀行貸到資金用以擴大生產。這樣,金融資本資源最終被城市中的大企業壟斷。
四、針對金融發展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幾點建議
首先,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體系,推動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等模式。在我國的當前情況下,要想緩解農村地區資本缺乏的緊張局面,不僅需要靠政府財政和國有商業銀行加大資金投入,還應該引導質地好的民間金融并迅速使其合法化,讓民間金融在農村金融、地方金融的地位上有所提高。其次,重點解決中小企業投融資難的問題。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應該遵循“有利于促進金融機構的公平競爭、有利于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保證金融的安全穩健運行”的三條原則,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壯大規模尚小的金融機構,限制金融壟斷,推進地方金融機構的重組和改造,構建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和民營金融機構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有序競爭的多層次金融體系。最后,必須客觀正視目前地位尚處非正規金融的合理性,允許其合法存在,與正規金融機構相輔相成,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貧富差距。通過完善立法執法的同時,增強人們的進入意識,加大對人們的正確投資理財的教育,這樣就能夠進一步發揮非正規金融的功能和作用,發揮資金融通的功能作用。
參考文獻:
[1]方文全,中國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江淮論壇,2006,(01)
[2]江春、徐立成,中國金融發展與轉型:從政府到市場,《福建論壇#8226;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0期
[3]潘成夫.我國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問題分析.南方金融,2004,(04)
[4]范德勝.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5]徐諾金.對當前我國金融發展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金融,2004,(19)
[6]葛結根.對經濟轉型期城鄉收入差距的探討.黨政干部論壇。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