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對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都產生積極的影響。海南處于面向東盟各國的前沿地帶,應在此過程中調整思路,利用這一有利契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區 海南 經濟發展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簡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東盟10國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自由貿易區,它對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一個發展的過程。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于2010年1月1日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建設進程。從2004-2009年,雙方先后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等,標志著雙方完成了有關自由貿易區的主要談判。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這是一個包括20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和4.5億美元貿易額的自由貿易區,僅次于歐盟自由貿易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位列世界第三。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一個自由貿易區,它將對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總體目標是:10年內完成所有關稅和非關稅的削減,消除雙方存在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綜合框架,包括市場一體化的措施,如投資促進、貿易便利化及投資規則和標準等。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海南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海南與東盟各國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勢在必行。海南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擁有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古跡和優美秀麗的山水風光,這些都是寶貴、獨特的旅游資源。海南應與東盟國家通過合作開發,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并帶動相關服務業和各行各業的進一步繁榮和升級,從而為海南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推動力。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海南有望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核心區域和交通樞紐,海南的國際影響力將得到提升。借助這一有利的平臺,海南與東盟的合作交流將更加頻繁,進一步發展旅游業,并推動海南整體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相近的民風民俗,海南在與東盟各國的交往中具有相對的人文優勢。雙方在民族文化、生活習俗、消費偏好等方面的相似性,為海南與東盟各國開展經濟合作提供了強大的互補性以及互惠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海南要充分發揮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擁有的地緣和人文條件優勢,提高海南的國際競爭力,使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海南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地區經濟合作的美好前景,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合作基礎上,開拓進取,把握良機,探索創新合作的方式方法,使海南與東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有實質性的發展。
1.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旅游業
建設國際旅游島并非一個簡單的旅游業概念,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溫家寶總理曾指出:“建設國際旅游島要成為海南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也指出: “建設國際旅游島,不僅僅是一個旅游的問題,而是我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帶動海南經濟發展、全面發展的一個切入點,一個突破點,一個制高點,也是我們海南獨具特色發展道路的一個體現”。胡錦濤總書記則對海南省發展特色經濟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積極發展熱帶特色的現代農業、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更加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總之,國際旅游島是一個從戰略高度提出的全面發展海南工業、農業、商貿、服務業的概念。
國際旅游島建設就是要全力提升海南的經濟發展,全面提升海南的國際化程度。就海南省地理位置看海南的國際化,首先要面向東南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對于海南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從實際進展來看,海南地處東盟的最前沿,但是與東盟之間的合作卻起步最晚。海南與東盟具有實質意義的合作從2007年才開始,2009年才被納入政府工作日程。這樣,加強與東盟的合作是海南省自身發展的重要契機,海南省島嶼經濟的特點是市場狹小,資源有限,而且海南省正處在經濟上升期,都決定著要發展就必須擴大開放,要擴大開放就必須發揮區位優勢,突出比較優勢。海南省的比較優勢就在東盟。在建設旅游島戰略目標的指引下,需要依靠東盟巨大的腹地來滿足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招商引資的需求、對外投資的需求,以及提升知名度的需求。
具體而言,推進海南與東盟各國的經濟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旅游辦事處。隨著中國與東盟國際旅游合作的推進,在規范市場秩序,簡化游客旅游乎續,維護游客權益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參與。通過政府與東盟有關國家協商談判,放寬通關政策,爭取早日實現在中國與東盟國際旅游區內的國際游客可以免簽證;在旅游行業形成和建立多層次、多側面的管理網絡體系,來制定、貫徹和監督行業行為標準,形成一種行業制度,從而保障游客的合法權益。
其次,推進海南與東盟國家旅游通關便利化,構建無障礙旅游區。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對海南旅游是一個契機。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成,雙邊貿易來往頻繁,商務客人增多,雙方的航線會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大,自然就能推進旅游業的發展。海南不僅要爭取把全國的客人吸引到海南然后再到東盟去旅游,還要把東盟的客人吸引到海南再到國內各地。對于海南來說,需要更多的航線和便捷交通,來加快推進旅游交通便利化。同時,建議通過與東盟有關國家進一步協商談判,在互免簽證、互通車輛、自由換匯上實現突破,這也有利于促進海南-東盟自由貿易區無國界旅游區域的初步形成,促成海南-東盟各類旅游項目的合作與發展。
第三,培養人才。中國和東盟國家除了新加坡和菲律賓使用英語之外,其他國家主要使用本國語言。因此,東盟國家應該多培養漢語導游人才,中國也要多培養能熟練使用東盟國家語言的導游人才。在東盟各國中,新加坡和泰國的旅游業比較發達,它們也是教育發達的國家,海南的高校應該加強與新加坡和泰國的高校在旅游學科的科研、學術、教學、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以提高海南高校在旅游方面的教學、科研水平及師資力量。另外海南高校還應該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大學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辦學、互認學歷、學分互換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質性國際合作辦學,為海南與東盟各國進行旅游合作培養合格的旅游專業人才。
2.推動貿易增長
海南省在自由貿易區往來中,比較有利的是擁有對越邊貿政策。近幾年在省領導的重視下,爭取到很多有關部門給予的相關政策配套,比如我國交通部對瓊越邊貿航線的默許、對邊貿城建設的許可等,利用好現有政策,進一步擴大對越邊貿,挖掘政策內涵,解放思想,盡量發揮地緣優勢,做大邊境貿易,在對越合作中取得優勢。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政策,推進與越南多層次、多領域的經濟合作。對越邊貿只是一個突破口,重點是利用這個契機加強對越南的了解,加強雙方從政府層面到企業層面的聯系,從而建立包括貿易、投資、合作在內的全面的經濟合作。因此,充分利用好自由貿易區對商品流通、服務業交流、投資支持的有利政策,搶占市場先機。比如,自由貿易區的農產品自由流通是各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水果進口項目將成為今后對越貿易的工作重點。
利用這兩年與越南建立的關系,推動與越南的經濟合作。經貿合作的前提是加強交往,2010年越南總理來訪、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副省長李國梁訪越,對推動瓊越合作起到了推動作用。2009年海南省對東盟貿易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進出口值為10.9億美元,同比增長48.7% ,漲幅僅次于海南省與美國的貿易,居第二位,居海南貿易伙伴第二位。越南躍居海南與東盟貿易第一大國。在此基礎上,繼續有選擇地逐步擴大與東盟各國的合作。從資源需求角度,與柬埔寨、老撾加強合作;從招商引資的角度與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加強交往;進而有選擇地逐步推進與東盟各國的合作。
3.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調整自身經濟結構
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利于發揮海南地緣優勢,融入東盟,進一步銜接東盟的資源與市場,這對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意義重大。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有利于促使海南改造傳統產業,形成創新產業結構的發展模式,根據地區發展的比較優勢,選定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在產業非均衡發展中短期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合理化與高效化,為整個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于海南與東盟在自然稟賦、生產傳統、技術水平、市場輻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處,海南與東盟無論在出口產品結構還是在出口市場結構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這意味著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海南在出口市場上將面臨來自東盟越來越強勁的競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2010年實現零關稅,海南可以通過融入東盟自由貿易區使信息、技術、人才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順暢,并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自身優勢,逐步向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通過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4.信息資源體系的建設
我們要深入開展對東盟各國的調研,為海南與東盟發展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海南對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貿易政策、投資環境等各個領域和各個行業有關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對東盟國家信息資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工作不夠重視,未能為決策層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調研工作是了解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制定對外貿易政策、計劃和決策的重要工作,深入展開對東盟各個國家的調研非常有必要,僅靠政府領導、企業高層帶團訪問,很難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對制定出正確的決策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海南應該聯合有關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大學院校建立聯合調研機制,發揮各自優勢,開展聯合調研,通過政策決策者與各學術團體積極開展交流合作,建立工作關系,共同深入探討與東盟各國經貿發展合作的有效方法,為海南與東盟發展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