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近代企業倫理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與社會的倫理關系;二是企業與消費者的倫理關系;三是企業與員工的倫理關系;四是企業之間的倫理關系。這些企業倫理思想使得廣東近代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關鍵詞] 廣東近代 企業 倫理思想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國外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作為清朝中葉以來一直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廣東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大批國外資本主義企業涌入廣東。為了應對西方資本主義企業的經濟侵略,大批有志人士打出了“救亡圖存”,發展實業的口號。廣東近代企業隨之應運而生,官辦的洋務運動企業、民辦的資本主義企業、傳統的封建商行以及歸國華僑創辦的企業大量出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究其原因,除了特殊的歷史、經濟、文化大背景以外,更重要的是企業管理上的因素促使其成功。處于西方資本主義和封建官僚的雙重壓迫下,廣東近代企業另辟蹊徑,在企業道德倫理管理方面下功夫,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妥善處理同消費者、員工及其他企業之間的倫理關系,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取得了難得的成功。
一、廣東近代企業與社會的倫理關系
1.重教興學
盡管企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最大化的獲得利潤。但廣東近代企業更多了一份歷史責任感,有感于經營中教育和實業的密不可分性,他們已經意識到教育對企業發展和國家富強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很多白手起家的商人多半因家貧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因此,更加關注后輩的教育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兩點原因,近代很多成功的廣東籍商人更愿意投資興辦學校,發展地方教育。
從小因家貧飽嘗不能入學之苦,“潮商”陳雨亭發跡后很重視興辦學校,培養人才。1897年,他捐資在汕頭崎碌創辦華英學堂。1904年,又捐資20979大洋購買崎碌的沙園數十畝,興建汕頭市第一中學的前身華英中學堂。在他的資助下,很多貧困青少年得到了入學機會。廣東近代企業在興辦基礎教育的同時,還提出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比如愛國華僑馬應彪在經商之余也同樣熱愛教育事業,他在澳洲經商多年,深受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影響,不僅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還出資興建并親自擔任多所女子中學的校長,把女子教育問題提出來并親自實踐、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封建傳統觀念桎酷下男女受教育不平等的狀況,這對當時封建思想依然濃厚的近代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當然,馬應彪不僅重視基礎教育,還非常關注廣東高等教育的發展,作為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前身)的首任華人校董,他為嶺南大學的組建和發展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出于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理念,有些廣東籍企業家已經不簡單滿足于關注局部的、地方性的教育問題,而是把教育問題提升到全民的高度。如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家陳嘉庚,便是把一生都奉獻給發展全民教育的典型人物。陳嘉庚認為:“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因此,他把經營企業所得多用于辦學,他不僅投資興辦基礎教育,更非常注意高等教育的發展,廈門大學就是由他一手興辦的。
廣東近代企業把大量資金用于興辦教育的行動,一方面保證了企業人才的來源,另一方面也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擁有專長的技術人員,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素質,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后備人才,同時在客觀上還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辦學義舉贏得了社會人士的普遍認同,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說重教興學是廣東近代企業倫理觀念的一大特色。
2.回報祖國
廣東近代企業來源比較復雜,大致上包括廣東本土的傳統商行——“十三行”,主要從事對外貿易業務;獨具特色的“潮商”,靠關系人脈打天下;廣東籍的華僑,在國外經營成功后回國創辦企業等等。雖然廣東近代企業的來源出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企業取得成功后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回饋鄉鄰,報效國家。
廣東籍華僑陳啟沅在安南經商成功后,回國投資創辦繼昌隆繅絲廠,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第一人。陳啟沅的繅絲廠創辦初期麻煩不斷,因為工廠的煙囪高達三丈多,上工放工的汽笛鳴聲,又響徹數里,所生產的絲又是“交番”的,因此一般人給繼昌隆的絲廠又一個名稱曰“鬼絚”。也有人說,工廠是替鬼番絚絲,則做廠工的男女工都會不利;有說如鬼叫般的汽笛聲,會損害十里八里內的老幼人口、生活不好;更有說三丈高的煙囪影子,照到之處,一條黑影從高壓下,這處便會破財損丁。對這些迷信的說法以及一些惡意的中傷,陳啟沅并不回應反駁,只是用事實答復。他在簡村,除了施米之外,更斥資開設壽世堂藥材店,延慶醫生駐店,贈診施藥,開辦克勤義學,延請本村的秀才為教師,不收學費。對窮困至無以為葬者還贈施棺木埋殮費,還由子侄輩報領,為死者辦身后事。此外還捐巨資,修筑吉水與簡村接壤處大路中之吉水竇(小水閘),倡修簡村至官山必經之云泉仙館,倡修桑園圍等水利工程,且親董其事。這些事情遠近都知,受惠者大有其人,因此以迷信風水攻擊繼昌隆絲廠,就無所謂借口再來攻擊了。雖然陳啟沅熱心公益有維護企業形象的私心,但不可否認的是陳啟沅企業經營成功后確實動用了大量資金用于民生基建,為家鄉的建設出力不少。廣東近代企業不但回報鄉鄰、熱心公益,還心懷祖國、扶危濟困,紛紛為國家的公益事業出錢出力。南洋煙草公司的創辦人簡照南認為公司經營所得取之于民,也應該用之于民。1920年前后在冀、魯、豫、鄂、蘇、浙、黔省災荒及廣東水災,“南洋”均輸巨款救濟;廣東籍華僑張弼士在1900年目睹黃河決口成災,災區慘不忍睹,他深為同胞遭難而憂慮,立刻回南洋募集百萬銀款賑災,清政府為此還賜其“急公好義”牌匾,豎立于其家鄉廣東大浦;1915年兩江水災,馬應彪帶頭捐款,之后天津又發生水災,他任籌賑會主任,親歷親為,出錢出力。
可見,廣東近代企業家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家國觀念根深蒂固,即使是遠隔重洋,即便是身處異國他鄉,依然懷有一顆報國之心,為中國近代的公益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廣東近代企業與消費者的倫理關系
外國資本主義企業之所以能夠占領中國市場是因為其在資本、技術、質量上的先進性,通過規模效應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試圖扼殺中國企業。面對這種現狀,很多廣東近代企業只能選擇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用優質產品開拓市場,用貼心服務占領市場,用真誠換取消費者的信賴。可以說,廣東近代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堅持良好的職業操守,盡可能本著消費者的需求為企業的經營出發點,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廣州十三行代表人物伍秉鑒被譽為19世紀的世界首富,1834年時,據伍家自己估計,他們財產已經有2600萬銀元。伍秉鑒靠經營茶葉起家,說起他成功的秘訣,正是對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當時歐洲人對茶葉質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鑒的茶葉卻總能賣的最好,究其原因,正是他對茶葉的質量把關嚴格所致,伍秉鑒不僅強調所收中國茶葉的質量,而且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及時召回。有一次,運往歐洲的茶葉由于存放時間較長出現返潮現象,面對召回茶葉帶來的巨大損失,他毅然決定回收此批茶葉,雖然損失了大量錢財,但他的產品質量卻贏得了聲譽。他的茶葉被當時英國公司鑒定為最好的茶葉,由于過硬的產品質量也讓他的茶葉可以賣最高的價錢,企業面對消費者的職業操守可見一斑。再如簡氏兄弟創辦的南洋煙草公司,創辦初期 “白鶴”牌香煙由于質量上乘,價格低廉,逐漸受到吸煙者歡迎,銷路日廣。其后雖然受到英美煙草公司的打壓,一度低迷,但南洋煙草公司始終堅持低價格、高質量原則,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廣大中國消費者的心,甚至使得競爭對手英美煙草公司的產品一度無人問津。當然,廣東近代企業不滿足于固步自封,還有很多企業開始注意引進西方先進管理理念,在企業與消費者道德倫理關系上邁出了新的步伐。比如馬應彪的先施百貨公司,引進西方先進管理經驗,首次打破了中國人“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先施百貨里的商品全部明碼實價,甚至在商場正面的高柱上大書:“始創不二價,誠信名遠揚”幾個大字,創造了中國近代企業對消費者做出道德承諾的一場革命。
與國外資本主義企業相比,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都明顯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廣東近代企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完全得力于對消費者的滿足和尊重,企業只有對消費者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在當時復雜多變的艱難環境下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與歐美資本主義企業相抗衡。
三、廣東近代企業與員工的倫理關系
1.重視員工職業培訓
培訓問題不僅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更關系到員工個人的職業生涯長期規劃,企業只有重視對員工的培訓,才能讓員工對企業有信心,安心為企業工作。對于中國近代企業來說,這一點無疑是非常艱難的。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官僚主義的壓迫下,很多企業朝不保夕,短期目標尚且很難實現,對員工的長期職業培訓規劃就更談不上了。而廣東近代企業由于很多具有國外經營背景,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又具備一定的資金、技術實力,因此多半企業都有較長遠的員工職業培訓計劃。
華僑陳啟沅就特別重視培訓工作,為了應對繅絲廠女工青黃不接的窘境,他非常注意對青少年女子的培訓活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工人來源有限,在當時的廣東農村基本上沒有外地工人來此工作,因此培養“第二代”工人就被提升到議事日程上來,從這里可以看到陳啟沅已經考慮到了工廠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儲備問題;另一方面,為了能讓更多村中的青年女子甚至小孩子能自食其力,繼昌隆繅絲廠為封建制度壓迫下的農村婦女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幫助困難鄉人解決了溫飽問題。這讓繼昌隆繅絲廠在當地名利雙收,聲望頗高,得到了鄉間普遍的認同,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陳啟沅具體的培訓方式據說以替補學習為主,“女工的培植,在女子八、九歲時,即可指點其埋位(即坐上繅絲工作位),利用有請假缺席的位子臨時替補,實習,沒有實位。天資靈巧的,十歲左右即可獲取實位,就是正式工人了。”通過填補缺席的臨時替補“埋位”制度,可以在不犧牲正常生產秩序的前提下,培養鍛煉新人,把很多農村女子變成可堪重用的“熟練工”,同時由于填補缺席的臨時工并不用支付工資,也為企業節省了薪金負擔。這種工人、雇主雙贏的培訓模式即使是今天也依然值得我們借鑒。當然,這種培訓模式不僅在于省錢、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為工廠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儲備力量和人力資源基礎。同時也讓企業的員工有安全感,得到了企業無形的道德承諾。
2.尊重和滿足員工的需求
廣東近代企業家雖然未必都飽讀四書五經,但都不可避免地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對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理解比較透徹,他們非常重視人才,關心員工,盡量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比如旅日華僑商人衛省軒,目睹日本火柴大量流入中國,“洋火”充斥中國市場,大量黃金、白銀外流,非常焦急。為改變這種狀況,在孫中山先生提倡“實業救國、振興國貨、挽回權利”的號召下,他在日本一邊經商,一邊學習火柴生產技術,最后懷著為祖國服務之心,回到家鄉廣東創辦了中國人的火柴企業。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衛省軒在佛山文昌沙獨資創辦巧明火柴廠。雖然衛省軒是工廠廠長,但卻毫無架子,而且深愛工人。由于工人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所以每到夏秋時節放假,讓他們回家收種莊稼。當時廠里工人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女工,其中不少又是孩子的母親。因此,他允許工人攜帶年幼的子女入廠開工,還對外發火柴盒給附近村民加工,對員工的關懷可見一斑。正因為如此,在廣東近代企業里雇主與員工之間可以不分尊卑,消除了封建等級秩序,人的知識和獨立性受到了充分重視。員工受到尊重和重視,使得員工對企業有很高的“忠誠度”。為了回報雇主,員工在工作時敢于負責,不推卸責任。每一個員工都能發自內心的熱愛企業,關心他人。這種管理者和員工的雙向合力使得企業快速走向成功,對員工的滿足和尊重也就成了廣東近代企業成功的又一法寶。可以說善于處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是廣東近代企業能夠取得廣泛的、大規模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廣東近代企業之間的倫理關系
廣東近代企業合作者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非常重視誠信。畢竟誠信是儒家傳統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孔子講:“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財須有道,不義害自己”。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茍遜不羈,蒙無異也”。誠信既是傳統美德,也是歷代經商之道。被稱為世界船王的包玉剛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譽成交,借信譽發展”。事實上“誠信為本,信譽第一”已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座右銘。而廣東近代企業更是將誠信變成企業成功的又一大利器。
廣東企業在經商過程中非常注重誠信,做生意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簽訂合同,因為生意的成交是建立在相互守信的基礎上的。廣東籍華僑沈以成在事業初創階段,曾經在新加坡與同鄉吳阿猴合伙經營萬成號,就在萬成號的生意蒸蒸日上之時,合伙人吳阿猴因為賭博輸掉了大量錢財,一蹶不振,沈以成聽說后,不但沒有責怪阿猴,還把輸的錢贏了回來,對他說:“我們合資經營,形勢很好,你既輸了錢,已經奪回來,就不分你的我的;不過大家在此約定,以后立誓不要再進賭場,我們合作到底。”阿猴一聽,很是感動,發誓從此不再踏進賭場半步,兩人以后推心置腹,合力經營,生意更加旺盛,后人把他們合作的成功原因歸結為“誠信”二字。再如愛國華僑張弼士,年輕時只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初在一家米店當雜工,后來又到了一家紙行當幫工。一次,一位從歐洲來的海員,拎著一箱子貴重東西,找到張弼士的住處,請他驗收。張弼士很奇怪,對這位海員說:“我在歐洲沒有親戚,這東西不是我的。”海員面露難色:“你看,地址和姓名都沒有錯,退回去我怎么交代?”雖然托運單上的收貨人明明是自己,可是張弼士堅決不收。最后,那位海員只好采取了折中的辦法,暫時將箱子寄放在這里,等復查清楚再作處理。臨走時他還說道:“如果一年以后,還沒人領,這個箱子就是您的了。”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箱子依然沒人來取,張弼士也依然未將它打開,他還在耐心等待箱子的主人。此事在當地傳揚開來,紙行老板非常欣賞他的誠實品德,將店里財務交他管理。很多廣東籍華僑企業家正是依靠誠實守信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為近代中國商人贏得了良好的商譽。可見,廣東近代企業把儒家傳統文化中“信”發揮到了極致,有別于歐美資本主義企業,形成了廣東近代企業成功的獨特法門。
五、結語
總體來說,廣東近代企業在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下還能夠頑強的生存下來并對整個中國近代企業倫理思想產生深遠影響是非常不容易的。廣東近代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善于處理與消費者、員工、企業之間的道德關系,為近代廣東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廣東近代企業家在實踐中所形成的企業倫理思想,在中國近代企業管理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即使是今天,許多企業倫理思想依然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汕頭市委員會 文史資料委員會.潮汕文史#8226;第十一輯[M].汕頭:汕頭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
[2]譚元亨:香港商父:馬應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3]陳碧笙陳毅明:陳嘉庚年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國人民政協協商會議廣東省南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南海文史資料#8226;第十輯[M].南海:政協南海縣委員會,1987.
[5]吳國慶:佛山文史資料#8226;第十二輯[M].佛山:佛山市政協文史組,1993
[6]韓信夫楊德昌:張弼士研究專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賀癡: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鑒的財富人生[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0
[8]吳裕明:廣州早期的民族火柴業[J].廣州研究,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