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在此背景下, 我國企業環境責任問題就日顯重要。本文從企業環境責任的緣起出發,對國內外關于企業環境責任的內涵、內容及履行途徑和環境責任評價指標的構成及內容等研究進行了全面綜述,探討了其研究現狀及不足。
[關鍵詞] 環境 企業環境責任 評價指標
一、國外關于企業環境責任及評價指標的研究
1.企業環境責任的緣起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瑞秋#8226;卡爾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用觸目驚心的案例闡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鐘。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標志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環境問題的社會化成為事實。聯合國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廣泛的討論,會議通過了《關于人類環境的斯德哥爾摩宣言》和《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兩個重要文件。這次會議之后,聯合國根據需要迅速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3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任命時任挪威首相的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成立了包括我國專家馬世駿先生在內的22人組成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任務是要制定一個“全球革新議程”,該議程提出需要找出某些環境方面的途徑,形成國家間的廣泛合作,取得有關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關系的共同的互相支持,確定能為大家一致認同的長期環境問題及相應的保護和加強環境的有關措施。經過近四年的時間,該委員會于1987年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份重要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從一個地球走向一個世界”的總觀點,并在這樣的一個總觀點下,從人口、資源、環境、食品安全、生態系統、物種、能源、工業、城市化、機制、法律、和平、安全與發展等方面比較系統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各個方面。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大會頒發的《21世紀議程》規定了在環境保護方面,加強主要團體合作的內容。2002年在南非召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約翰內斯堡宣言》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實施計劃》這兩個重要文件,確認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同時,國際社會認為環境保護是所有社會成員的責任。
2.企業環境責任的內容
國外有不少學者都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過研究,但是很少有學者對企業的環境責任提出具體的定義。美國著名的經濟倫理學家喬治#8226;恩德勒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包含三個方面:即經濟責任、政治和文化責任以及環境責任。其中環境責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讓環境承受較少的廢棄物。
羅爾斯頓提出“有良知的人類活動 (包括企業活動)應當是這樣一種活動——它適應于 (不管它在多大程度上發展了)大自然中一直存在著的那種前道德性質的調節機制:只有當我們從道德下關注整個生態企業時,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好。”這些規則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即企業作為生產活動的主體不但要追求經濟效益,而且要講究生態效益,把企業事務與環境事務結合起來考慮,明確自身責任,勇敢、積極地承擔環境責任,為保護自然環境做貢獻。
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1999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安南正式提出了“全球協議”計劃,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啟動。“全球協議”要求各企業在各自的影響范圍內遵守、支持以及實施一套在人權、勞工標準及環境三個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三項原則有[5]: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鼓勵無害環境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正是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的積極倡導,公司的環境保護責任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
3.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指標的構成
國際開發環境評價指標方面有重大行動的關鍵組織有:全球性報告促進行動(GRI)、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促進可持續發展全球企業委員會(WBCSD)、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
(1)全球性報告促進行動
由非政府組織領導的全球性報告促進行動開始于 1997 年,致力于制定一個企業層面上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框架(指南),包括環境、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GRI推薦的指標包括:所用的總能量、總電量、總燃料、其他能源、非燃料原料總量、水總量,被歸為廢棄物的非產品產出(廢棄物)的數量,排入大氣的各類廢棄物以及排入水中的各類廢棄物。
(2)國際標準化組織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的ISO14000的系列標準中,包括了ISO14031環境業績評價體系。該體系可以分為兩類指標:環境狀況指標(ECIs)和環境績效指標(EPIs),環境績效指標又包括管理績效指標(MPIs)和經營績效指標(OPIs)。其中經營績效指標(OPIs) 反映組織在操作上的環境績效,具體指標包括材料、能源支持企業經營的服務、廠場設施、供應和送貨、產品、組織提供的服務、廢物、排放物、向土地或水的排放、其他排放等等。
(3)促進持續發展全球企業委員會
1992年促進全球發展可持續委員會(WBCSD),向聯合國在里約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的報告《改變航向:一個關于發展與環境的全球商業觀點》中首次提出“生態效率”的概念。WBCSD確定了如表1的核心指標。
表1核心指標
Table 1 Core index
產品/服務價值產品/服務的環境影響
所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或數目能源消耗
銷售凈額原材料消耗
水資源消耗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
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排放
4.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
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在 2000 年的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了《企業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指標的結合》。ISAR(2000)認為生態效率指標(EPI)由兩個獨立的指標構成,是環境業績變量和財務業績變量的比率 。ISAR提出了反映生態效率的環境業績指標體系(見表2)。
二、國內關于企業環境責任及評價指標的研究
1.企業環境責任的內涵及內容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學者紛紛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研究,但是具體什么是企業的環境責任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
閆雪玲、劉碩認為企業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當運用科學技術進行科學生產和經營,以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
王慧在此基礎上提出,企業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控制污染源,減少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避免生態環境受到損害以及危害人類身體健康;二是養護自然資源,減少資源消耗率,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有效使用壽命,以及原料的可回收再利用率等。
萬瑩仙認為企業環境責任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控制防止各種有毒物質及致病因子進入環境,以免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2)充分利用已開采資源、加強物質循環使用能力,提高產品的耐用性,減少對資源的采竭,保護生態平衡;(3)保護和改善企業所在社區的環境質量,防止由于環境質量下降使社區生活條件惡化。
2.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必要性
我國著名的生態經濟學劉思華教授早在1995年提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關系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首要社會責任,則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和保護生態環境。”他認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應當保護環境與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放在社會責任的首位,把公眾的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放在首位”。
孫彬在工具主義理論的基礎上論述環境責任,他提出:“當前我國企業推行社會責任具有明顯的工具主義特點,這種特點在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我國企業當前對環境責任的履行還停留在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層次,即對于環境責任的履行,一方面是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避免違法行為對企業利益帶來的負面影響,最終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萬瑩仙在《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企業與環境的關系決定了承擔環境責任的主體是企業,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形勢嚴峻的現狀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現實需要,政府環境政策法規的規定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客觀需要,國際上對環境責任的呼聲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社會形勢,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要求是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主觀需要。
3.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方式及途徑
李巖認為:“企業積極主動地在生產過程的源頭就考慮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減少了環境負面影響,是企業對環境責任的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深化意味著企業必須不斷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乃至整個經濟活動中進一步提高物質資源的使用效率,必須有硬性的技術創新和柔性的管理創新。”
熊彬、陳美玲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一文中指出低碳經濟理念下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措施有:明確企業承擔的環境責任;建立嚴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排污收費制度;構建完善的生態稅收體系;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趙驚濤認為發展低碳經濟要求企業必須從強化環境責任理念使其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建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自覺實施綠色標志制度這三個方面出發,主動承擔環境責任。
馮蕾認為:“企業環境管理應該拋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制定能夠約束企業自身的總體低碳標準,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持續發展,將企業環境責任覆蓋產品設計、生產、營銷以及產品消費后廢棄物回收利用等各個階段,通過自律來實現低碳發展目標,將能耗指標、排放指標、污染指標用規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規定,并且對各項指標的指標值進行監測,一旦超標及時采取措施減低能耗、減少污染,從“末端治理污染”責任走向全方位責任。
4.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指標的構成及內容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環境責任,并構建了相關評價指標。
曹穎、曹東主要是針對國家、地區等宏觀或中觀層面的環境業績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針對國家層面,二位提出我國的環境業績評估指標體系有三級構成。針對地區層面,二位以云南省為例提出了省級環境業績評估指標體系。從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森林資源、內陸水污染、廢棄物管理、水資源、自然災害等七個方面分別設計了相應的壓力指標、狀態指標和響應治標共46個。
華東師大的陳靜等針對企業層面的環境業績評價需要,在2006年提出了一套企業環境業績指標體系將評價指標分為環境守法、內部環境管理、外部溝通、安全衛生和先進性指標五大類27個指標。
孟憲寶、劉海英認為: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協調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1)土地消耗強度指標,即單位GDP 的土地消耗量,體現經濟增長對土地的消耗程度;(2)水資源消耗強度指標,即單位 GDP的水資源消耗量,體現經濟增長對水資源的消耗程度;(3)能源消耗強度指標,即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體現經濟增長對能源的消耗程度;(4)原材料消耗強度指標,即單位GDP的原材料消耗量,體現經濟增長對原材料的消耗程度;(5)污染物排放強度指標,即單位GDP的“三廢”排放總量,體現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水平和程度。
魏素艷等認為企業的環境業績應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環境法規的執行情況;二是環境質量情況;三是環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情況;四是環境資源消耗情況。根據環境業績內容,可以將環境業績指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定量指標,另一類是定性指標。其中定量指標又分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
三、探討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企業環境責任及環境評價指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常規發展路徑上,都均從社會責任這一角度出發,并均已分別有著非常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成果。然而,國內學者沒有專門針對環境責任評價的研究,目前文獻較少。
構建環境責任評價體系,有利于國家政策更好地引導城市企業,有利于城市企業在充分追逐合理利潤的過程中,始終做到擔負起節約資源,善待環境,服務市民的職能和義務。同時,使廣大市民能夠準確及時地了解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狀況,從而能夠實現對企業的有效監督和客觀評價,其實踐意義更是深遠。
參考文獻: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need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 章婭.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探討[D].上海:復旦大學.2008.
[3]喬治.恩德勒.面向行動的經濟倫理學[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杜,2002.26-27.
[4]曾建平.自然之思:生態倫理思想探究[M].中因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25-226.
[5]中國企業聯合會全球協議辦公室網站http://www.ceda.org..cn/ldgx/quangiu.php[2005年1月5日訪問]
[6]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u Repoting Guidelines. Exposure Draft Boston:Ceres,1999.
[7]http://www.china.org.cn[2005年3月2日訪問]
[8] WBCSD. Eco-efficient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Geneva.1996.
[9] ISAR.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劉剛,高譯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21-22.
[10]閆雪玲、劉碩.企業環境責任的實現機制探析[J] .法制與社會,2009,(3):21-26 .
[11]王慧論.企業環境責任承擔[J].黑龍江史志,2010,(3):125-126.
[12]萬瑩仙.企業的環境責任與環境業績評價[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30-31.
[13]劉思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生態經濟責任[J].生態經濟,1995(4).
[14]孫彬.從工具主義到價值主義——試論我國企業環境責任價值取向的現狀與前景[J].咸寧學院學報,2010,(7):13-17.
[15]萬瑩仙.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會計之友,2009,(9):23-24.
[16]李巖.循環經濟背景下企業環境責任的變遷[J]. 環境經濟,2008,(9):42-44.
[17]熊彬、陳美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J].企業經濟2010,(8):54-56.
[18]趙驚濤.低碳經濟與企業環境責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2-138.
[19]馮蕾.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企業環境責任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5):19-22.
[20]曹穎.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以云南為例[J].生態經濟,2006,(5):332-333.
[21] 陳靜、林逢春、曾智超.企業環境績效模糊綜合評價,《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1),P38.
[22]孟憲寶、劉海英. 建立節約型社會的企業環境、資源利用評價指標體系[J]. 中國鄉鎮企業,2007(2):23-24.
[23]魏素艷、肖淑芳、程隆云.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