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國外的碳金融體系建立經驗的基礎上,旨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碳金融市場體系。文章首先提出了構建碳金融市場體系的理論基礎,接著初步構建了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系,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碳金融 市場體系 構建
一、緒論
《京都議定書》表明我國在2012年前不承擔減排義務,我國的碳交易現階段主要表現在和發達國家合作,即依托清潔發展機制(CDM)產生的交易,具體說是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與我國合作,在我國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于發達國家履行承諾。我國目前的碳排放壓力相對較小,但我國作為一個用碳大國,早晚要承擔相應減排額,建立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系對于我國來說勢在必行。本文在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碳金融體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特色碳金融市場建立的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重視環境資源的保護,統籌安排當前和未來發展,既滿足現階段人們的需要,又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沙掷m發展是要以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來實現發展,不能破壞生態、耗竭能源。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環境,當今環境問題中,溫室氣候問題最為突出,因此,節能減排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外部性理論
經濟活動的外部性是指排除在市場作用機制之外,未反映到產品價格中的經濟活動的副產品或副作用。二氧化碳排放空間,是一種公共資源,沒有進入市場,具有外部性,為使其外部性內部化,要以市場交換方式實現其價值。碳交易市場是有關碳排放的市場,這就確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的價值,使其成為非公共物品,成為一種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得到的資源。
3.期貨市場理論
期貨交易是指期貨交易人依法在期貨交易所通過訂立標準化期貨合同的方式買賣實物期貨、金融期貨或期貨選擇權的交易。期貨市場交易的是標準的期貨合約,這種合約都是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期貨市場有發現價格、套期保值、回避風險、進行金融投資的作用。
三、中國特色的碳金融市場體系構建的基本框架
1.建立中國特色的碳金融法律體系
在起步階段,我國可借鑒國外已有經驗,結合自身特點,制定中國特色的碳金融法律體系。法規應明確規定排放許可分配原則、方式、超量排放的懲罰措施,為碳交易提供法律依據。法規還要進行總量控制,控制一定時段內一定區域排放污染物的總量、地域范圍和時間跨度,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間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權成為稀缺的經濟物品,碳排放權才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2.建立碳排放的現貨交易市場
在發展階段,要以現貨交易為主,雙方共同協商簽訂的協議,交貨時間、地點、價格等都由簽約雙方議定、排放額度有節余和不夠用的企業均可以通過交易中介聯系,進行一對一的談判,達成買賣的意向,實現交易。主要的交易對象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另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CDM市場上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因此,我國可以大力發展創新CDM項目,在現貨市場上大量交易CDM項目中經核準的CO2減排量(CERs)。
在國內交易市場上,交易主體是有資格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個人和組織,國家可以根據歐盟的經驗,對各省設置排放上限,各省再將具體額度按規定下發給企業,企業排放總量不得超過該額度上限,可以進行省間交易。在國際交易市場上,交易主體是國內國外進行CDM項目交易的相關企業,締約方國家相關機構和公司等,國家可以根據現貨市場CERs的供需定價,初步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碳排放權交易。
3.建立碳排放的期權期貨交易市場
在完善階段,我國應該現貨交易的基礎上,借鑒歐洲氣候交易所的經驗,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的碳排放期權期貨交易市場。首先設計出適合中國的標準化碳期權期貨合約作為交易對象,其次,建立完善的交易和結算機制,包括市場參與主體、價格形成制度等。再次,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包括行之有效的價格波動限額與頭寸限額制度、強制平倉制度、風險警示制度等機制,最大限度地抑制非正常投機活動對市場穩定性的破壞,發揮期貨市場的積極作用。最后,建立證監會、期貨業協會和碳期貨交易所三級監管機制,加強對市場的監管。
四、構建我國碳金融市場的建議
1.學習發達國家的碳金融市場經驗
我國碳金融必須走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但發達國家在碳金融領域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發達國家先后成立碳交易中心,有利于聚集與碳交易有關的信息、技術和資金,構建一、二級市場,保證碳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高社會資金參與性。發達國家的參與機構廣泛,金融服務功能齊全,產品多,先后推出各種衍生金融產品和中間業務產品,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2.加強金融創新,服務碳金融市場
銀行等碳金融主體要善于捕捉越來越多的低碳經濟機會,研究開發環境和金融互動下的金融工具創新。還應在制度層面上構建發展環境金融的激勵機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提高自身的環境責任意識,推動適合中國國情的環境金融產品的發展。政府應加快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場,增加促進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提供更多的交易對象和方式,拓展交易的范圍。
3.加強國際交流
我國政府和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在建立一個國際社會能夠普遍接受的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努力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和作用,呼吁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框架的制定中聽取不同國家組織的意見。我國還應通過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國內碳交易市場作科學的引導。
參考文獻:
[1]任輝.環境保護與可持續金融體系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08(7).
[2]閻慶民:構建以碳金融為標志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J]. 中國金融.2010(4).
[3]周衛鋒:我國碳金融體系構建研究[D].吉林大學,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