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誕生21年來,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高達4.3萬億。通過新股IPO、增發、配股、發行可轉債或公司債等方式,上市公司從市場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但其回報投資者的卻少得可憐。據統計,同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約1.8萬億,考慮到上市公司大股東持有較大比例的股份,實際上中小投資者分享的紅利只有區區0.54萬億。也就是說,與巨大的付出相比,投資者僅僅獲得12.56%的“回饋”,明顯處于嚴重不對等的態勢。
一方面上市公司肆無忌憚地大肆“圈錢”,另一方面卻扮演著“吝嗇鬼”的角色,這已成A股市場的一大特色。而且,近幾年來,上市公司的“圈錢”行為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去年A股市場上市公司融資高達1.03萬億,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并再次登上融資額全球首位的“寶座”,但A股卻在主要資本市場中表現最熊。應該說,去年股市表現不佳,有市場本身等方面的因素,但更與上市公司的惡意“圈錢”行為息息相關。可以說,去年A股全球表現最“熊”,上市公司的“圈錢”行為“功不可沒”。
進入今年以來,雖然上半年無論是新股發行數量還是新股融資額方面,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現下降,但在市場低迷的情形下,竭澤而漁式的融資并沒有絲毫減緩的跡象,這同樣導致了A股今年的糟糕表現。
對于市場頻頻發揮出的“抽血”功能,投資者紛紛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了不滿情緒,有投資者通過微博戲謔,A股市場是“越生越窮,越窮越生”,有網友希望“國務院給證監會做結扎手術,這樣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會起到很大作用”,更有網友將白居易膾炙人口的《賣炭翁》進行改編,誕生出“股市版”的《炒股翁》:滿面灰黃露饑色,兩眼木木十指顫。炒股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囊中錢羞澀,心憂股賤無分紅……在這一切的背后,凸顯出股市中小投資者的無奈與無助。
來自中國證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企業發行的公司債達到690多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603億元。七月份之后,還有超過700億元的公司債在虎視眈眈。公司債來勢兇猛,新股IPO與上市公司的增發等“圈錢”手段也毫不含糊。由于股市的錯誤定位,中國股市就是一個上市公司瘋狂“圈錢”,而投資者利益絲毫沒有保障的市場。
近幾年來,中國證監會大力推行市場化進程,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首當其沖。然而,改革的結果卻是,新股發行價格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新股發行市盈率不是更理性了,反而是越來越不合理。而最直接的表現,則是新股普遍產生高超募現象,這造成市場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扭曲了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事實上,監管部門的初衷是意圖通過改革使市場機制在新股發行中發揮作用,結果卻適得其反。八菱科技的中止發行,曾被解讀為新股發行“市場化”的“里程碑”,但我們不得不指出的是,八菱科技在市場中只具有個案上的意義,而不具備普遍性的特質。而且,認為八菱科技的中止發行是市場化的成果,也有“一葉障目”之嫌。
今年8月份,隨著新股周發行數量的遞減,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是新股發行窗口機制在發揮作用,是“市場化”的表現。但9月份新股發行數量的再次“井噴”,將所謂的“市場化機制”的美夢擊得粉碎。僅僅站在發行人的角度,行情不好時,將發行窗口后移,其實是為了在今后選擇更好的時機圈更多的錢,根本與“市場化”沾不上邊,而與發行人的利益密切相關。
上市公司“圈錢”猛于虎,不僅遭到投資者的質疑,更遭到業內的廣泛詬病。一個只為融資者服務的市場,一個只圖“圈錢”不圖回報的市場,即使其規模再大,即便其年年融資額勇奪全球桂冠,都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更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近幾年的股市融資,受到來自監管層以及制度層面的悉心呵護,這種局面必須得到改變。在上市公司融資與再融資問題上,我們更希望市場機制能夠真正發揮出其威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