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藝術創作有藝術家個體情感、生命體驗和社會經歷在其中,那么從梁明作品中看到的生機、隱喻與多義正是他藝術與人生的寫照。
梁明出生于福建龍巖,從小對藝術有著特殊的感情。1984年畢業于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后,在龍巖市藝術館擔任過美術干部,負責過舞蹈編排,從事過漳平農民畫,至今為藝術館館長,風風火火一干就是20多年。作為一名藝術家,梁明為人豐神秀爽,氣味淡泊,胸情夷曠,他遇事堅韌,不為風氣所移,特立獨行不為俗事所變,工于筆墨。他既喜歡機械美學中那種看似精細、明確、堅硬的實體體現,又關注柔性、模糊與虛幻的美學,同時還對民間美術傾入了大量心血。
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蘊含著華夏歷史上古老的神話、傳說和信仰、習俗,特別是體現了我們的民族對生命執著熱愛和對生活樂觀曠達的情懷。從理性上領會民間美術深邃的內涵和博大的容量,才會在感情上喜歡那些面貌素樸,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民間美術作品。”對于民間美術,梁明充滿了感情。
1991年,作為福建省第一個青年畫家,梁明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深造。學習期間,他創作的《在公路上》、《走出戶外》、《長城遠近》、《舞廳》等多件作品被收錄在中央美術學院規劃教材《造型原本·看卷》和《造型原本·講卷》中,得到了老師極高的評價。
由于梁明在此前已有相當的繪畫實踐,還從事過農民畫的輔導工作,因此當他有機會從理論和實踐上進入到民間美術學習的狀態時,他努力鍛煉自己以民間美術造型方式觀察和表現當代生活,因此,在他的部分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個性。
有兩組創作正是這其中的代表,一組是《春牛》和《正月》,把農村的風俗和風情活脫地傳達了出來。例如《春牛》取自閩西開春時節游春牛的習俗,梁明在畫中強調了牛與農民、土地的內在聯系和牛的靈性,從而使作品超逸了寫實而具有強烈的力量。另一組是表現當代城市景觀的《推拉門》。這一組作品顯示了梁明用民間美術的觀察方式看當代生活的收獲。推拉門外熙熙攘攘的人影構成變幻的景象,讓人感到是傳其神而非錄其形的妙筆。
也許正是緣于對民間美術的熱愛,梁明對家鄉客家文化情有獨鐘,幾十年如一日地描繪著客家人心中的土樓,從來沒有厭倦。
這些年來,許多畫家走近土樓,描繪土樓,力圖為土樓留下丹青之影。但是,土樓的特點是景色入畫而難畫,建筑有形而難造型,因此,如何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土樓的神采,成為一個學術的難題。相比那些只是去土樓寫生兩三天的畫家,梁明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對土樓有著深厚的理解,他畫作中的土樓更容易打動人心。20年來,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去過多少次土樓,有時為了創作一幅畫,要翻山越嶺,走許多路,但他仍樂此不疲。因為,他意識到藝術家只有生發在屬于自己的土壤上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擁有雄厚繪畫功底的梁明在畫土樓時也曾遇到過瓶頸,這幾乎是每個創作土樓的人都曾面臨的困擾。不過,他并沒有停止創作和思考,在發現常規美術這條道路行不通時,梁明大膽運用雕塑和剪影的手法,融合了民間美術的思想,用民間的美術造型之式,從多角度對土樓進行重構。在梁明的土樓畫作中,雖然畫的都是土樓,但每一幅都不盡相同。總體來看,梁明的土樓系列作品可分為四個系列。它們猶如不同的分鏡頭,記錄了土樓建筑群的不同側面。
土樓四篇章
在“滄桑篇”中,梁明側重表現的是土樓的歷史感。越老的土樓故事越多,他用暖色調表現出土樓的蒼老肌理,斑駁陸離的墻體和厚重的泥土質感在以逆光效果中顯示出一種剪影般的感覺。而大片的墨色或紅色渲染土樓的墻面和天空,則造成強烈的視覺張力,襯映出土樓數百年不倒的高大形象和神話般的氣氛。
在“風情篇”中,梁明把土樓的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統一表達出來,把客家人日常的閑適與節慶的熱鬧表達出來,在那里有起舞歡歌,也有裊裊炊煙,這既是生活的情趣,又是藝術表達的探索,藝術的形式感與生活的生動性形成了天然的結合。早在90年代初,反映土樓風情的大型作品《正月》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幅作品也成為美術界認識梁明和他的藝術主題的代表作。
在“節氣篇”中,南方的農耕生活與節氣特別相關,梁明在表現土樓的時候抓住了節氣這個大自然變化的樞紐,把土樓與節氣的內涵聯系在一起,也傳達了土樓建筑群與大自然的關系。這種觀察是深情的,而不是印象式的。他用流動的水墨表達土樓與環境的關系,如“春分”以墨線勾出梯田的形狀,以濕筆淡彩敷染出草木崢嶸的季節氛圍,如“谷雨”則將透明的梯田與滿山青綠對比,以純度、飽和度極高的色彩和幾筆淡墨勾線體現出濕潤的感覺。在這組篇章中,土樓既是畫面的主角,也是自然的配角,顯現出與天地共生,充滿自然生命和諧的樂章。
在“家園篇”中,梁明帶著對自己少兒記憶的表達,滿懷深情地畫出了土樓形象的許多細節,也帶有來自童年的幻想。在這些作品中,有建筑門口的溪流和門楣上貼的對聯,也有豐碩的果實和層層相連的空間。土樓的建筑群尤其以圓形最具代表性,梁明抓住了土樓這個最典型的形式特征,著重刻劃土樓環抱的空間結構,將土樓造型的弧線與天穹弧線相呼應,例如,《月滿樓》作品中,他將月亮的造型與土樓的造型合二為一,使得畫中形象交織著圓渾的線條,天光月色與土樓軀體的線條相迭映。
無疑,在走近土樓的畫家中,梁明是一個成功者。當然,如果你將這種藝術上的成就歸結為他天生的悟性使然,那么相對于悟性而言,勤奮這個詞在梁明身上體現的很明顯。在記者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時鐘已指向晚上10點,然而他依然沒有離開工作室的跡象。也許正如他的作品一樣,每個時期的面貌都會有微妙的改變,這是勤于思考的結果,也是他在思考后反復矯正自己“運行”軌跡的體現。未來,梁明還將有延續性作品,也會繼續進行許多實驗性創作,這來自他的真誠與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