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上市公司沒經歷過長期的市場考驗,雖然有一些公司看起來優秀,但是不久又曝出質量或是管理上的漏洞,基金和上市公司同樣在動蕩中接受“洗禮”并成長。
哈藥股份曝出“水超標門”事件,成為繼雙匯股份、華蘭生物、紫鑫藥業、中恒集團之后公募基金集體踩到的又一只“地雷股”。共同點都是,作為重倉持有的基金,在事前竟然毫無警覺,這不禁讓人懷疑起基金調研的作用。其中,興全系基金“五雷”全中,成為投資者質疑的焦點。
調研能力遭受質疑
“踩雷”上癮?是運氣太差還是能力太差?這是投資者提出的問題。
以興業全球為例,從雙匯發展、華蘭生物,到紫鑫藥業、中恒集團,再到現在的哈藥股份,旗下基金沒有“踏空過”,高命中率讓市場都不禁驚嘆。基金半年報顯示,興全趨勢投資基金重倉持有49只股票,就囊括了雙匯發展、華蘭生物、中恒集團、哈藥股份4只。“一次或可稱為偶然,五次‘踩雷’都歸咎于運氣差實在說不過去。”基民于先生表示,他對興全基金的持股風格、風控投研能力表示懷疑。
為什么基金進行了調研卻還是會“踩雷”呢?市場人士向記者解釋,首先是因為國內的上市公司沒經歷過長期的市場考驗,雖然有一些公司看起來優秀,但是不久又曝出質量或是管理上的漏洞,基金和上市公司同樣在動蕩中接受“洗禮”并成長。其次,基金公司買入股票常常是抱團的,從眾心理之下,難免會有疏漏。
該人士還指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國內市場缺乏做空機制,投資者不能從做空中獲利,因此機構更愿意呈現上市公司好的一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成買入,從而獲利。而國外市場,基金和投資者可以通過做空獲利。“因此,在國內基金發布的評級報告中,最低的評級是‘中性’,而國外最低的評級則是‘沽空’。”他說。
向PE學習
不管是業界人士還是評論員,都承認,在中國做投資,上市公司不誠信、做假賬、說假話是常態,公募基金要識別上市公司,沒有點懷疑精神還真的挺難。目前一些基金公司會用調研次數來表明調研的深度,但這種調研其實最終還是單方面聽上市公司的“講故事”。“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去企業調研,往往容易被企業所蒙蔽。很多時候調研公司,參觀他們的工廠或者設備和生產線,董秘帶著去看的都是可以讓買方看到好的方面,不好的往往調研不出來。一個公司調研10次都未必能調研透了,更何況不少基金研究員是走馬觀花式的,這叫拜訪,不叫調研。”一位券商的明星投資經理表示。
所以,不妨向PE學習調研之道。PE為了評估風險,會聘請資深投資人士專門就風險管理做出專業評估。“風險評估其實就是給投資挑毛病,從財務報表、行業分析、管理層治理等多個方面挑剔地研究企業。挑剔企業的每個不足之處,目的是讓投資人不要太沖動。太過挑剔有時也不利于決策,但大的方面比如風控一定要做好。”